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 吾王不,吾何以助            豫:游乐

B. 一游一豫,为诸侯            度:打算

C. 为我作君臣相之乐           说:通“悦”

D. 畜君者,君也                好:喜爱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B. 师行而粮食

C.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D. 从兽无厌谓之荒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谈到国君不应自己沉溺于物欲享乐之中,而应乐民所乐,忧民所忧,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B. 本文写了孟子、晏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

C. 文章紧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

D. 文章举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为例做进一步论证,在晏子的谈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1.B 2.D 3.B 4.(1)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苦为忧苦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苦为忧苦。(2)春天视察耕种的情况,见百姓缺粮就补助他们;秋天视察收获的情况,见百姓歉收就救济他们。 【解析】 1.试题分析:度:法度、标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

B. 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C. 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就可以达到循序渐进,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的目的。

D. 中华大家庭虽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但是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言之现代生命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

1. 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学习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B. 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C. 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因为它是体匿而性存。[

D. 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功不可没。

B. 信息时代,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

C. 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可见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D.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3.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

B. 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C. 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就可以达到循序渐进,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的目的。

D. 中华大家庭虽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但是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

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学习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B. 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C. 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因为它是体匿而性存。

D. 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查看答案

不少唐诗最后一句有“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的艺术特点。下面四首诗中,没有这个特点的一首是(  )

A.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B.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C.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D.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地名是最能体现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承载了大量的记忆与情感,并非哗众取宠的工具。若地名轻易乱改,盲目贪大、媚洋、求怪,就会丢了传统、断了文脉。      。重视地名文化,也就是在重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

A. 如果不能把名字改回来,传统民俗就难以重拾,文化灵魂就难以复原

B. 虽然将来能把名字改回来,但传统民俗也难以重拾,文化灵魂更难以复原

C. 即使将来能把名字改回来,传统民俗也难以重拾,文化灵魂更难以复原

D. 无论将来能否把名字改回来,传统民俗都难以重拾,文化灵魂都难以复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