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枯松倒挂倚绝壁。

(2)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5)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9)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复鸡人报晓筹。

(10) 孟子主张兴办教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11)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比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深刻、生动、凝练、富有诗意,具有“点铁成金”之妙。

(12)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连峰去天不盈尺 不尽长江滚滚来 环佩空归夜月魂 别有幽愁暗恨生 相逢何必曾相识 秋月春风等闲度 白帝城高急暮砧 沧海月明珠有泪 空闻虎旅传宵柝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幽”“愁”“度”“砧”“柝”“庠”“悌”“颁”“彘”“莩”“蟹”“螯”“鳝”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1.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2.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析】
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下列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 班固和何休提出了《诗经》起源的“采诗说”,但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

B. 关于《诗经》,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依据。

C. 我们想驳斥班固和何休的观点,但是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说法。

D. 虽然学术界对《诗经》各抒己见,但这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 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 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 “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D. 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是“献诗说”,但这种说法只有《国语》中的一个孤证。

B. 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得过且过,是因为这种疑问不影响我们喜爱《诗经》。

C. 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曾提出过理据充分的质疑,但学术界少有反响。

D. 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一颗善于感受和思考的灵魂来说,世上并无完全没有意义的生活,任何一种经历都可以转化为内在的财富。而且,这是最可靠的财富,正如一位诗人所说:“你所经历的,世间没有力量能从你那里夺走。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B.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