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总理县长唐绍仪 总理是指国家内阁总理,县长是指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总理县长唐绍仪

总理是指国家内阁总理,县长是指广东省中山县的县长,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先做总理,后当县长,两个职位之中,官小的比官大的干得更有兴致,此公就是唐绍仪。

唐绍仪本是农家子,按道理很难出头,可是人家命好,赶上了曾国藩派容闳组织的幼童公派留学美国。大江南北,士绅人家子弟打死也不肯去,最后不得不便宜了风气已开的广东人,唐绍仪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大大有名的人物叫詹天佑。

幼童留学事业后来因国内顽固派的反对而提前中断,回国的唐绍仪好一段时间都郁郁不得志,有幸的是,很快他就跟袁世凯结识,从此成为袁的智囊之一。晚清最后十几年,唐这种有着几乎是最早的留洋经历的人物特别吃香,又加上袁世凯的援引,唐逐渐窜升为方面大员,成为晚清的重要人物。

辛亥革命起,随着袁世凯的复出,唐绍仪被委以重任,担任南北谈判代表;谈判成功,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唐绍仪出任民国的第一任内阁总理。我们知道,当初孙中山当大总统的时候,采用的是美国的总统制,不设总理,由总统直接统辖内阁。在交权前夕,为了限制袁世凯,临时起意把政府改成内阁制。显然,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不可能入其彀中。这样一来,唐绍仪这个内阁总理注定是要不讨好。可悲的是,受过美国教育的唐绍仪,当时却并不明白自己的命运,反而很认真地要负起责任内阁的责任来。结果不问可知,不仅责任内阁搞不下去,袁唐之间多年的交情也完了,唐绍仪只得不告而别,悄然失踪,从此离开了政治舞台。其时,在辛亥革命的第二年。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唐绍仪基本上变成了政坛的点缀和看客,看人起高楼,看人屋宇塌,多数时间在家乡隐居。直到1931年,国门上的五色旗已经换了青天白日旗若干年后,蛰居多年的他突然拇指大动,出任起家乡香山县(时已改为中山县)的县长。古稀之年的唐绍仪做起七品芝麻官来,跟当年做巡抚、尚书和总理一样,雄图大志,有板有眼,绝不糊弄。在不到四年的功夫里,他四处化缘,修马路,建医院,把自家的花园改建成城市公园,对市民开放,甚至还野心勃勃地想在中山县的海岸上建成一个大海港。至今中山还流传着他的逸事,说他修马路的时候,碰到土地公公挡路,民工不敢动,他就用手杖敲敲土地公的头,然后让民工下手。马路修好之后,下水道的井盖老是被偷,于是他下令在井盖上铸上“盗买与盗卖,均罚五十元;报信或引拿,均六成充赏”字样,后来就没有人偷了。

唐绍仪以做过总理的身份去当县长,在民国时期好像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倒是中共建国后,此事入了毛泽东的法眼,他几次公开引用这个例子,教育干部要能上能下。其实,跟今天我们通常的看法不一样,当年的唐绍仪,并不会认为以做过高官的身份再当芝麻官,是屈尊。实际,唐绍仪晚年一直是在家乡做乡绅,出作县长,不过是乡绅为自己家乡做事的一种特殊形式,他只是在做事,或者比较方便地做事,算不上是做官。在那个年代或者更早,这样的人其实是很多的,凡是退休回家的士大夫,总要为桑梓谋点福利,否则就不配做乡绅。尽管唐绍仪喝过洋墨水,但毕竟没有脱出传统士大夫的积习,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选自张鸣《历史的坏脾气》)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唐绍仪赶上了曾国藩派容闳组织幼童公派留学美国的机遇,是因为他出身农家,又是广东人,所以运气好。

B. 传记通过对唐绍仪先任总理后任县长的经历叙述,表现了他对事业认真负责的精神,也反映了中外文化对人的巨大影响和民国时期多元性的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社会现象。

C. 唐绍仪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不久,就基本宣告其政治生涯的结束,是因为他有雄图大志,对责任内阁太负责任。

D. 唐绍仪能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离不开袁世凯的赏识与大力援引;后来绝交,主要是唐不识时务。

2.辛亥革命前后,唐绍仪在政坛上有哪些建树?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说明

3.晚年,唐绍仪在哪些方面造福乡里?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思想?请简要分析。

 

1.B 2.①担任南北谈判代表,对谈判成功做出贡献。②出任内阁总理,认真负责。从这些可以看出,唐绍仪是一个很有政治才干,做事认真负责的人。 3.唐绍仪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两个方面造福乡里。如果不能像这样概括只是摘抄原文相关内容给1分。)在城市建设方面,他修马路、建医院,都是为了满足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反映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他把自家花园改建成城市公园,对市民开放,反映了他无私奉献思想;他的防止下水道井盖被盗的措施,反映了他以法治理社会的思想。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传记内容的分析与概括。A项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意思是唐绍仪之所以能留学美国,是因为他赶上了曾国藩派容阖组织幼童公派留学美国,士绅人家的子弟不肯去,他因此得到了这个机会。C项不符合原文意思。唐绍仪内阁总理干不下去,是因为袁世凯根本不需要这个内阁。D项说唐绍仪和袁世凯“后来绝交,主要是唐不识时务”不符合原文意思。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结合题干提示,辛亥革命前后,唐绍仪在政坛上的建树,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主要从担任南北谈判代表和出任内阁总理时候分析,认真负责。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很有政治才干,做事认真负责的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秋时代,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或政权,结盟聚会是为了消除冲突。冲突频繁,会盟燕享频繁,成了春秋最基本的特色。会盟要讲“礼”“赋诗”,从而造就了特殊的文化现象——“诗礼风流”。

西周人重“礼”,是重其仪式性,如典礼仪式、揖让周旋等。而春秋则将礼认作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230余年间,谈礼之风盛行。一部《左传》,“礼”为主要的价值标准:“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夫礼,所以整民也。”“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其每评一事之得失,辄曰:“礼也”、“非礼也”;似乎国之兴亡,皆系于“礼”。

《左传》最早一次论礼是在桓公二年,最早一次引《诗》在桓公六年,可见赋《诗》引《诗》之风与礼治思潮乃同步而兴。事实上,会盟燕享的赋《诗》引《诗》,几乎也集中在春秋时期。在会盟燕享中,列国都想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赋《诗》言志便成最佳选择。会盟燕享中的诗礼交锋,直接影响了士君子的价值判断与人格修养。列国名卿的外交才能,多半表现在熟谙《诗》礼、智能达变上。鲁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在温地宴会,各国大夫皆赋诗言志,而齐国的高厚歌诗与舞不配,结果惹怒晋国,高厚只好落荒而逃。鲁襄公二十八年,齐国庆封逃难到鲁,叔孙豹让乐工诵《茅鸱》骂他,他竞茫然不知。鲁昭公十二年,宋华定到鲁国出差,鲁人赋《寥萧》以示友好与祝福,他毫无反应。这些在当时都是“国际笑话”。因而这个时代要求士君子必须熟谙《诗》礼,出使四方而能专对。鲁昭公七年,鲁国孟僖子陪昭公到楚国参加会盟,因不能以礼应对而抱恨终身,临终前要儿子跟孔子学礼。熟谙《诗》礼,关乎文化修养与基本素质,即春秋时所谓的“文”。鲁襄公三十一年,北宫文子评论郑国的贤臣是: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善为辞令”。

在礼治思潮下,整个时代的士君子,无不以《诗》礼为立身之本,以求自我实现。因此,春秋大国曾兴起研究《诗》礼的热潮;一些小国,为了交往大国,也不得不研究诗礼;连当时的戎狄也加入此列。但这时不像汉唐那样研究《诗》的本意或寻求圣人的微言,而是将《诗》认作与“礼”有诸多联系的圣典。《左传》几乎是把《诗》作为“礼经”来用的,其所有的引《诗》段落似乎或多或少都与礼有些联系。“礼”成了《诗》的第一生命。所有引《诗》赋《诗》者,无一不是精通礼仪者。

总之,会盟燕享,促成了赋《诗》引《诗》的热潮;礼治思潮,促成了以礼为核心的诗歌解释系统的形成。在春秋会盟燕享的外交大平台上,诗与礼绾结,为狼烟四起的春秋笼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1.下列关于“诗礼风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会盟燕享是春秋时期的外交平台,各国利用这个平台,通过“诗礼交锋”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用文化解决了冲突。

B. 春秋时代,一面是战火狼烟,一面是诗礼风流。诗礼是时代的风尚,也是士君子的法宝,还是列国公卿生活的组成部分。

C. 《诗》礼可使行为变得文雅,甚至连骂人这样不文明的行为,在用《诗》礼包装之后,也显得温柔雅洁,不失风流本色。

D. “诗礼风流”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在春秋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它的出现与频繁的会盟燕享有重要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春秋时代对诗礼的研究,不是为了探寻《诗》的原意或从诗中寻求圣人的微言大意,而是为了应对当下的政治的礼的需求。

B. “礼治”思潮的高涨,与会盟燕享时的赋《诗》引《诗》的风气的盛行,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不是偶然巧合。

C. 庆封、宋华定因为在会盟燕享中不懂赋《诗》之意成了世人的笑谈,从侧面说明了世人对诗礼的推崇。

D. 西周与春秋,虽同重一个“礼”字,但春秋人注重的是礼的仪式性,而西周人则把礼当做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礼风流”的背后是你争我斗,列国都想在会盟燕享中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

B. 《左传》最早一次论礼是在桓公六年,最早一次引《诗》在桓公二年,可见赋《诗》引《诗》之风与礼治思潮同步而兴。

C. 春秋时代,要求士君子对《诗》礼了如指掌,出使四方而能专对,孟僖子就因不能以礼应对而抱恨终身。

D. 春秋各国曾经掀起研究《诗》礼的热潮,在这场诗礼盛宴中,有的国家是主动加入的,也有不少国家是被迫卷入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中学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十八岁成人礼。在成人礼上同学们依次踏上红毯,由家长给他们戴上“成人帽”,同学们向父母恭行“拜谢礼”。然后父母和孩子携手步入“成人门”,踏上“成才路”,面对一只巨型蜡烛,许下愿望,并在《感恩的心》的动人旋律中,家长和学生互换书信。接着,几个身穿汉服的男女学生走上舞台,献上诗朗诵《青春的十八岁》。最后全体学生起立,庄严宣誓。

对于诸如此类的仪式有人大加赞赏,有人则不以为然。你有没有参加过类似的仪式,怎么看待?

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  走到哪里,  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  全世界,  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

所以

B

无论

甚至

因此

C

无论

以至

因此

D

所以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新出台的网络支付管理规则,充分考虑了小电商未来的发展空间,不仅保护日交易额小于万元的交易,而且保护了超过百万元的大额交易。

B. 英国牛津大学菲舍尔·瓦伦丁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项研究成果,该成果显示,鱼龙灭绝很可能是因为气候不稳定和其演化速度减缓导致的。

C. 引导我国的制造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微观基础,也是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D. 我国沿海地区快速、大范围的围垦和填海已造成滨海湿地面积锐减,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即将被冲破,而这一红线是维护中国基本生态安全的底线。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人认为,谣言往“敏感”上靠,就可以占领话语权高地,谣言编得越“敏感”,辟谣者越会投鼠忌器

②导弹发射室内,崔玉晓果断地按下发射按钮,而碧海之上,导弹腾空而起,拖着震人心魄的尾焰一蹴而就

③市场监管局在“春安行动”节日食品大排查中,帮助两家脏乱差的馒头让进行规范整治、改头换面,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④演讲列举了英国脱欧、美国大选陷入哗众取宠等例子,告诉同学们网络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切忌人云亦云,需要有自己的思考。

⑤对待西方文化,不可一味排斥,但也不能东施效颦,学些文化跟哲学的皮毛;应以持平的心态看待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劣。

⑥中方对4月3日发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地铁的恐怖袭击事件深感震惊并予以强烈谴责,对一切危害公共安全的言行不赞一词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⑤⑥

D. ②③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