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科技飞速发展,全...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日益频繁,人们的交往日趋便捷,整个社会的变革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B. 近年来,高校招生多以“男神”“女神”为宣传点,有人尽管质疑这种方式,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这种宣传方式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具有更好的宣传效果,值得肯定。

C. 延长售票期的新举措有力地打击了“黄牛”,方便了铁路部门的统筹调配,加深了乘客的购票乘车体验,深受广大乘客所拥护。

D. 台湾地区地方公职人员选举结果11月29日揭晓,国台办发言人表示,希望两岸同胞珍惜两岸关系来之不易的成果,共同维护并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D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A项搭配不当。“全球化”与“频繁”搭配不当。B“有人尽管质疑这种方式”语序不当,应为“尽管有人质疑这种方式”。C项“深受广大乘客所拥护”句式杂糅,可改为“深受广大乘客拥护”或“深为广大乘客所拥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是以道德视角来谈贪污问题,认为要        贪污,必须提高官吏的道德水准,使他们有一种清澈如水的        ,这样他们才会一文不取。但是,这些都是道德性手段,而不是制度性手段。因此封建王朝才会出现大家都说清廉、但几乎人人都        的恶果。

A. 防治  节操  口是心非    B. 防止  节操  阳奉阴违

C. 防止  情操  口是心非    D. 防治  情操  阳奉阴违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列子御风而行,飘然若仙,但仍有所待。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做到无待”。

(2)宋濂在《送东阳马升序》中介绍自己求学期间同学舍的人都穿锦衣华服,光彩鲜明,而他虽缊袍敝衣却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指出,螃蟹虽然有锋利而坚硬的,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4)《木兰诗》中,表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峡》中,作者用奔马和御风作比较,体现出夏季三峡水流迅猛急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表达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

(7)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生死大义面前,文天祥慷慨陈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这些豪壮之语感召了多少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

(9)《陋室铭》中,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月亮人格化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鲜艳的色彩表现了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

(12)《陋室铭》中写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山坡羊·潼关怀古》写潼关险要壮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1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观景象传神地表现出来。

(16)陶渊明《饮酒(其五)》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人之闲逸而自在,山之静穆而高远,创造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之境界。

(1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比喻新奇传神,成为千古传诵的咏雪名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龙城还是卢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它,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1.《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 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B. 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C.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D. 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2.3.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

A. 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B. 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C. “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

D. 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4.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 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C. 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

D. 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 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 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 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 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 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某校邀请著名学者刘教授来校讲学,校长在向全体师生作介绍时说:“刘教授是敝校校友,长期从事学术研究,成果丰富,贡献卓著。”

B. 4月18日,该犯与两个哥们儿一同到博物馆踩点,回来合计好行动步骤,当晚乘月黑风高之机,潜入博物馆,盗窃有价值文物多件。(法院公告)

C. 梅,落叶乔木,性耐寒,叶子卵形,早春花开,花瓣五片,叶香,果实球形,味酸,可以食用。(工具书)

D. 我受答辩委员会委托,对毕业论文进行斧正,受实际资料、时间限制,评论仅代表一家之言,敬请作者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