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魏景超:用心守护植物健康成长 魏景...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魏景超:用心守护植物健康成长

魏景超(1908~1976),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193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1933年,他参加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研究生考试,名列全国第一。193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职,在水稻病害研究、真茵分类学及植物病毒学研究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魏景超幼年目睹农民颠沛、饥寒交迫,深感只有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立志于兴农的他,大学毕业后就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金钥匙”奖,并成为“斐陶斐”学会会员。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放弃节假日休息,参加暑期学校学习、参观实验室和农场、访问老教授,以获取知识,汲取经验和新的见解。在学校里,他更是抓住学校资源,勤奋刻苦。图书馆里,他埋头钻研;实验室里,他观察切片、制作标本,孜孜不倦。爱思、善学、勤问的他努力摄取国外新知识、新技术,汇集大量的宝贵文献与读书笔记。可惜的是,回国正值抗日战争期间,魏景超积累了四年的书籍、笔记随交运的美国轮船一起在日机轰炸下沉于太平洋底。

回国后执教于金陵大学的魏景超,面对国内农业教材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边执教边精心编写讲义、教材。外出采集标本、调查农作物病虫害情况、拍摄照片、绘制讲解图表等,身体力行。他先后讲授过普通和高级植物病理学、作物病害、真菌学、细菌学、植物免疫学和病毒学等课程。出版有《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真菌重要目、科、属分类检索表》等优秀教材、书籍。

魏景超十分注重课前准备工作,细致地整理授课内容、思路,并结合当时最新研究成果的讲解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确保课堂的高效授课。课堂上,他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实验室里,他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及时指正规范;野外实习时,他认真传授观察作物病情和采集标本的知识。对学生循循善诱的他更注重因材施教,对低年级学生侧重基础知识的把握,对高年级学生侧重独立探索、学习的能力培养。对跟随他研究学习的十几个学生,他按各人的进修计划进行个别指导,耐心细致,诲人不倦。抗日战争期间,他常到外校兼课,将其所得资助家在沦陷区或家境困难的同学,竭力培养农业人才。他要求年轻助教作充分的课前准备,上课时还经常跟班听讲,对缺点加以指正,给予必要的示范。严谨的态度、躬亲的姿态,用“心”教学的魏景超对学生和其他老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水稻病害方面,魏景超先后发表8篇重要的学术报告及论文。他实地调查试验,足迹遍布江、浙、沪、闽、粤、桂、皖等近10个省市地区。他编写了《水稻病原手册》,详细记载了我国已发现和国外报道过寄生于水稻的约250种微生物,对重要病原菌简要说明其诱致的症状、发病因素和防治方法。该书作为诊断稻病的工具书,多年来为国内外同行所采用或引用。

在真菌分类学上,魏景超亦有卓越贡献。1948年,魏景超重新鉴定了番茄漆腐病的病原菌,更正了其所属类别,还澄清并鉴定了豇豆和大豆叶斑病病原菌。晚年的他辗转在病榻与书桌之间,日夜辛劳长达6年,完成了《真菌鉴定手册》,填补了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在植物病毒学研究方面,魏景超历来重视科学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他在成都附近调查烟草和番茄病害。之后又致力于华东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的考察、研究,阐明了常见病害的症状、病原、寄主范围及防治方法。尤其在油菜病毒研究方面,总结出油菜远村育秧、避蚜防病毒的有效措施。

晚年身患重病的魏景超,仍心系国家。1956年江苏省昆山县油菜田发生严重病害之际,他在同志们搀扶下仍然在田间跋涉,观察油莱病情,同行者无不感动。

“以振兴中国农业为己任”,上下求索,魏景超用躬行的一生诠释了践行者的姿态。

               (摘编自李姝昱《魏景超:用心守护植物健康成长》)

【相关链接】

①分类研究并非易事,寻找理想标本,往往需要连续追索数年。有时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有时也会发生错误甚至失败,但魏景超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有错必纠,从不灰心丧气,总是再接再厉地干下去。(摘编自“魏景超纪念馆”)

②一想到祖国多灾多难,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他便忿然而起。他想自己是中国人,又是公费留学生,一定要刻苦学习,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摘编自《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魏景超素质超群,参加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研究生考试,名列全国第一;大学毕业后获“金钥匙”奖,成为“斐陶斐”学会会员。

B. 魏景超曾到多个地区采集标本、考察研究农作物病虫害情况,田间跋涉,身体力行;晚年带病辛苦工作6年,著作颇丰。

C. 魏景超四年留美期间带回的资料因日机轰炸而随美国轮船沉于太平洋底;任职金陵大学期间,他边执教边编写讲义教材。

D. 在分类研究中,魏景超也经历了失败,但他不气馁,鼓足劲头继续干;对出现的错误,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纠正。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魏景超留美期间,深感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抓住学校资源,埋头钻研,努力摄取国外的新知识、新技术。

B. 水稻病害研究方面,魏景超发表8篇重要文章,在近10个省市地区实地调查试验.他编写的工具书《水稻病原手册》,多年来为同行所重视。

C. 真菌分类学研究方面,魏景超重新鉴定了番茄漆腐病的病原菌,澄清并鉴定了豇豆和大豆叶斑病病原菌;晚年填补了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D. 植物病毒学研究方面,魏景超调查了烟草和番茄病害,同时考察研究了华东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尤其在油菜病毒研究方面取得了有效突破。

3.本文突出了魏景超多方面的宝贵品质,请结合全文概括,并就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B 2.AC 3. 示例一:魏景超热爱祖国,心系民生,志向远大,以振兴中国农业为己任:①他幼年目睹农民颠沛流离、饥寒交迫,深感只有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②他想到祖国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便忿然而起,决心刻苦学习,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③他晚年身患重病,仍心系国家,为解决油菜田严重病害问题,在同志们搀扶下在田间跋涉。 示例二:魏景超爱思善学,刻苦钻研,实事求是,锲而不舍:①他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放弃节假日休息,参观访问,获取知识;②他抓住学校资源,勤奋刻苦,图书馆里,埋头钻研;实验室里,孜孜不倦;③他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从不灰心丧气,总是再接再厉地干下去。 示例三:魏景超对工作严谨的态度、躬亲的姿态、全心的投入(不辞劳苦),对学生和其他老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他回国执教,精心编写讲义、教材,各种活动身体力行,上课精心准备、循循善诱、因材施教;②他资助经济困难的同学,竭力培养农业人才;对年轻助教严格要求,手把手指正规范;③晚年的他在病榻与书桌之问,日夜辛劳长达6年,填补了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选项中C项“著述颇丰”不妥,有原文可以知道,应是“完成了《真菌鉴定手册》”。 2.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A.“深感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是很早就有的,至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有了,不是在留美期间才有的;C项 “晚年填补了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错,所填补的是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三棵树

李德霞

丫头的大嫂过门没半年,就吵着闹着要分家。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分就分吧,寡妇娘也没辙。米缸、面缸抬了去,掉了几块漆的红木柜搬了去,圈里的三只羊,一鞭子吆了去。大嫂请来伐木人,要放倒院里的三棵树。三棵树是丫头的爷爷栽下的,两抱粗,上面结了几个喜鹊窝。娘扑通跪在地上:家里没啥东西了,这三棵树,就留给丫头吧……”

那时,丫头十六岁,在城里读高中,是村里唯一把书读到城里的女孩子。

星期天,丫头从学校回来,看着空空的土屋和一下子苍老了的娘,丫头抱着树干号啕大哭。

娘说:丫头,别上学了,回家跟娘种地吧。种地饿不死人。

丫头倔,丫头一抹眼泪说:偏不,我还要考大学,我丫头说到做到!

娘说:上大学不要钱?

丫头说:我有三棵树,三棵树就是我的钱。

丫头真的考上了大学。那时候,家家日子还不宽格,但乡亲们厚道,你三十他三十地把钱送来。丫头不接,一一挡了回去,丫头说:大叔大婶的情我领了,我不能欠乡亲们太多……”

娘说:你不上学了?

丫头说:你甭管,我自有办法。

开学前几天,丫头去了村里的德叔家。德叔在农机站当站长,家里开着小卖部,日子过得比一般人家殷实得多。更重要的是,爹在世时,跟德叔是最要好的弟兄。其实,在丫头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德叔就给丫头准备了一千块钱。德叔笑眯眯地说:钱我可以借给你,但你啥时还我呀?

丫头说:不是借,是贷,就按银行的利息算。等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连本带利一块儿还。

德叔还想逗逗丫头,德叔说:银行贷款还讲个财产抵押呢,你拿啥给我做抵押?

丫头拉着德叔的手出了屋,用手一指她家院里的三棵树说:我有三棵树,我就拿三棵树做抵押。说完,丫头掏出早就准备好的纸和笔,哗哔哗,写了抵押单,交给德叔。

德叔笑了,笑得满眼都是泪。

丫头上了大学。上了大学的丫头从来不敢回家。除了舍不得那几块钱的路费,丫头还得自己挣学费,挣生活费。丫头到图书馆帮过工,到饭店洗过碗,啥来钱干啥。有同学问:你家里没钱供你?丫头说:有,我有三棵树……”

丫头大三时,不得不回家一趟。大哥在一家煤矿挖煤,死于矿难,矿上只给了很少的一点钱,少得离谱。丫头找到矿长,拍着桌子和矿长讲道理。矿长熊了,按规定赔了款。

拿回赔偿金,大嫂取出两千块,要给丫头。大嫂说:以前都是我不好,我对不起丫头妹妹。钱你拿着,你是大学生,就不要那么辛苦了。

丫头把钱挡回去。丫头说:我还年轻,吃点苦受点罪是好事。这钱是我大哥拿命换来的,就留着给侄儿上学用……”

转眼,丫头大学毕业了。那时候,大学生很抢手,是香饽饽,丫头就被分配到市政府上班。领到第一笔工资,丫头田了村。丫头找到德叔,要赎回当年的抵押单。德叔说:啥抵押单?我早扔了。丫头吃惊地说:……我的三棵衬?

像当年丫头拉着德叔一样,德叔拉着丫头的手出了门,用手一指丫头家的那三棵树说:三棵树,本来就是你的。

丫头要接娘进城。临走时,邻居说:你娘这一走,恐怕再也不会回来了。土屋和三棵树不如卖了的好……”

丫头看着土屋,抚着树干说:土屋是我的家,三棵树是我的根……我怎么舍得卖啊?留着吧。

一晃,几十年过去。土屋已日渐斑驳,倒是那三棵树长得枝繁叶茂,绿荫如盖,成了村里的一景。

前年,有人相中了那三棵树,愿出大价钱要下来。那人打电话给丫头,问丫头愿不愿意卖,被丫头断然拒绝。

如今,已是副市长的丫头,无论工作多忙,每年都要抽空回村一趟,看看父老乡亲,看看她的三棵树……

(节选自《小说月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写大嫂闹着分家,将米缸、面缸、红木柜搬走,三只羊赶走,甚至还要放倒三棵树的情节,既表现了家里的贫穷,又暗示了娘的软弱。

B德叔笑了,笑得满眼都是泪,德叔原本只想试探丫头,孰料丫头早有主意,德叔因而;面对苦难,丫头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令德叔动容,因而满眼都是泪

C.小说设计大哥遭遇矿难,大嫂成为寡妇,只得到很少的一点钱,最后是丫头拿回了赔偿金等情节,意在表明善恶有报,规劝人们要孝亲友爱。

D.写三棵树长得枝繁叶茂,有人愿出大价钱买,丫头却断然拒绝,是因为以前生活艰难时都不曾卖掉,现在丫头做了副市长,自然不会因为钱而卖掉三棵树。

 

E.小说中对大嫂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作用很明显,如从开始的蛮横无情到后来的心存愧疚,都衬托了丫头优秀的品质特征。

2)小说以三棵树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丫头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 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 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 “网红”总是如影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 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丝群体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抽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努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中国青年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当下,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他们对“网红”几乎都是鄙夷和批判的态度,这也成为现在看待“网红”的一种主流舆论。

B. “网红”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我们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

C. 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通过网红们发自拍、发美食等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寻得精神的慰藉,这是“网红”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

D. 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因受到教育水平及经济收入的影响,其结果是,他们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是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B.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这是由于作者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C.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D.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这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红”原本是指“网络红人”,没有褒贬之意,然而在当下,“网红”却背负着“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

B. 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这些都挤压着生活在社会下层青年人的精神空间。

C. 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本身或“网红”粉丝群体。

D. 如果每个人都能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阅读,那人们就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身患绝症的母亲得知自己将不久人世,她会给年幼的孩子留下些什么呢?年轻的千惠身患癌症,在离世前,她“逼着”年仅4岁的女儿阿花开始学做各种家务,扫地切菜,煲汤,刷马桶,准备上幼儿园的衣物……千惠离世后,阿花能够照顾好自己。

这件事引起网友的争论,有人认为千惠对孩子过于狠心,有人认为千惠给孩子留下了最宝贵的遗产…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限问题(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乌鸦掠过村庄

①乌鸦急速掠过村庄上空,像一块块黑色的破布在暗淡的天幕上抹过,划出一条条粗壮的黑线,乌鸦没有在村庄上空盘旋,也没有落在那棵树冠庞大的苦楝树上,它们径自朝南飞了,飞过麦田,一片小黑点消失在浓稠的暮色中。

②我没有听到乌鸦在巢里翻身的声音、吵闹的声音,“扑刺刺”拍动翅膀的声音。这一夜我的梦里也出奇地安静,没有一只乌鸦的哀啼坠落枕边,溅起湿漉漉的星光。

③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我问自己。

④我想到了那些炊烟茂盛的日子。清晨铁桶碰到井沿“铛”的一声,或者“嘭”一声掉进水中,这样的响声总会吸引那只槐树上的乌鸦,它好奇地打量着汲水的女子,盯着她身后的长辫子左看右看,而后嘎一声发出哑叫,像是打招呼,又像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汲水的女子向它羞涩地一挥手,去,大鸟,去,老丑。那只飞走的大鸟就在村庄上空盘旋,一只吸引来两只,两只吸引来四只,直到汲水的女子穿过那片桃林,把一串落花远远的抛在身后。

⑤无论什么样的清晨,结霜的、下雪的、有雾的、晴明的,你都能看到乌鸦在树枝上蹦跳的身影,也无论什么季节,它们的嗓音都是略带沙哑的,但又“嘎嘎嘎”那么响亮,像敲一面破锣。

⑥这些都是记忆中的情景,现在的事实是,村庄已很难见到乌鸦的身影了。曾经安静祥和的村庄已被炮声和打石机的轰鸣搅扰得神经错乱,曾经炊烟葱笼的村庄已褪去往昔光鲜的外衣,破败不堪。我看到那些废弃的老屋爬满了瓜藤,一把锁紧紧锁住曾经烟火缭绕的岁月;我看到歪歪扭扭的小巷里,荒草丛生,月光的镰刀收割绵亘的落寞;我看到留守老人孤独的身影,被残阳拉得很长很长……那些南下或北上打工的人,在迈进城市的一瞬间就迷失在楼群高耸的浮华里,就沉醉在城市飘荡的霓虹里,他们用握过农具的手,把深扎进村庄的根义无反顾地拔起,而后浮萍一样风雨飘摇在这座城和那座城。这些人士村庄的土著,他们抛弃了村庄,乌鸦也是村庄的土著,它们也抛弃村庄了吗?

⑦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我还在问这个问题。

⑧在一个小区的垃圾堆旁,我看到两只乌鸦啄食着发馊的残羹,它们津津有味的吃着,那么满足,那么自在,那么幸福。它们的巢就建在高高的信号塔上,从这里能看到五星大饭店的霓虹,能听到KTV跑调的唱腔,而车流就在它的房屋下面穿过,升腾起一阵烟雾和尘埃。这两只乌鸦无论如何极目远眺,都不能看到树林和花丛,雾霾已悄悄起身,弥漫了整个城市的上空。所以每当夜幕降临,乌鸦径自飞回巢里,它们不会在巢的上方一圈圈盘旋,“嘎嘎嘎”沙哑的叫着,或许它们知道,多么有力的飞翔,都不能把城市的夜空抹黑。

⑨从这两只城市化的乌鸦身上,我已经看不到泥土的光泽,看不到庄稼的成色,看不到天空的广阔和春天的多姿多彩,它们浸泡在铜臭和欲望的雾霾里,浸泡在钢筋混凝土的冷漠里,俨然退化为两只黑色的风筝。

⑩那群掠过村庄的乌鸦究竟飞到了哪里?这些懂得反哺的重情重义的鸟真的会背弃村庄吗?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

(作者张强,文章选自《2014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②段表达了“我”对现在村庄里听不见乌鸦的声音的遗憾与失落之情。

B. ③⑦两段,对“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进行追问,旨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C. ④段汲水的女子与乌鸦的关系,不能够代表“我”记忆中的村庄与乌鸦的关系。

D. ⑥段提到的外出打工农民,像城市化的乌鸦一样抛弃了村庄,迷失在城市里。

2.文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找出两种,并举例说明。

3.请谈谈你对第⑩段中“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记忆的真实度

历史是一种记忆,和所有的记忆一样,都不可能是对过去某个时刻发生的事情的完全复原(记忆心理学)。因此,严格意义上说,绝对的“历史真相”是不可得的。

历史记忆中的信息和过去历史事件的符合程度,就是历史记忆的真实度。它永远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只要其程度是足够高,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信史”,作为历史研究的素材,如果真实程度中等,也可以用来做一定的参考。如果真实程度非常低,这种信息一般来说就是没有价值的。

什么叫做真实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引入一个概念:“历史记忆的硬核”,所谓历史记忆的硬核,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的客观信息,主要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行为和行为给物质世界带来的结果。历史记忆的硬核,是可以通过物质世界的证据来证实或证伪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同位素碳14的检验,去鉴定某个青铜器的年代。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历史上哪一年人们就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如果所采用的技术可靠性足够,对这些历史记忆信息,任何人都不会有异议。硬核部分,所谓“历史的真实”就是指历史记忆和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基本相同。

但历史记忆中还包括非硬核的部分,如对历史人物心理的解释,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对人类行为的因果解释,以及对行为结果中非直接可测量的部分的解释。这个部分的真实,就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了。

因此,并没有人们可以一致同意的真实解释,在这方面所谓“历史的真实”是一个建构的产物,在非硬核部分没有绝对可靠的真实,但我们还是可以有一些相对共识,并确定一些对象有共识的标准来衡量真实度,从而对不同的历史记忆区分出可靠的“真实度”的区别。

严格说起来,硬核部分和非硬核部分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比如我们记忆一个行为的时候,会给行为命名。而这个命名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对这个行为的解释了。

鸿门宴的历史记载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并举玉玦示意让他动手杀刘邦)”。对范增的行为,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解释是:他在使眼色和示意,想让项羽动手。

但是这只不过是一个解释。这个解释是不是真实的,其实是需要评估的,如果严格的“硬核化”,历史学家应该这样记载:“记录到范增视线多次投向项王,并且做出轻微眯眼,同时头轻微侧转的动作;记录到范增几次在目光投向项王的同时,举起玉玦做轻微地向下用力的动作。我们估计其意图是为了向项王示意,根据当时范增有杀刘邦的动机,并且和项王有过预先计划的这个事件,我们判断这些动作是在示意项王动手。我们评估这个可能性超过95%。”

当然,实际的历史书不会这样写,而是把自己对非硬核部分的评估直接学到历史中了。

(节选自朱建军《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历史记忆的真实度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但历史记忆中的部分信息仍然是有价值的。

B. 历史记忆的硬核容易取得共识,因为它可以通过物质世界的证据来证实或证伪。

C. 历史记忆的非硬核部分的“真实度”,主要依靠一些相对共识的标准来进行衡量。

D. 文中“实际的历史书不会这样写”这句话,说明了历史书不追求历史记忆的真实度。

2.对司马迁关于鸿门宴的历史记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把他对鸿门宴的非硬核部分的评估直接写到历史中了。

B. 司马迁的记载,证实历史记忆中硬核部分和非硬核部分很难截然分开。

C. 相对于严格的“硬核化”记载,司马迁的历史记载的真实度更高。

D. 司马迁不仅记载了范增的行为,还有对范增行为的解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点名了文章的论述对象,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B. 文章语言平实,表述准确、严密,体现了论说文的文体特点。

C. 文章综合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对于历史记忆的硬核与非硬核部分,文章论述的思路是有差异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