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感慨自己漂泊离乡、年老多病的...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感慨自己漂泊离乡、年老多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总结赤壁美景,引出后文中周瑜这一形象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相比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3)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作客”“豪杰”“埃土”“黄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1.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2.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薛元超,薛收之子也。元超早孤,九岁袭爵汾阴男。及长,好学,善属文。太宗甚重之,令尚巢剌王女和静县主,累授太子舍人,预撰《晋书》。高宗即位,拜给事中,时年二十六。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俄转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中书省有一盘石,初,道衡为内史侍郎,尝踞而草制,元超每见此石,未尝不泫然流涕。

永徵五年,丁母忧解。明年,起授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元超既擅文辞,兼好引寒俊,尝表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余人,由是时论称美。后以疾出为饶州刺史。三年,拜东台侍郎。右相李义府以罪配流嵩州,旧制,流人禁乘马,元超奏请给之,贬为简州刺史。岁余,西台侍郎上官仪伏诛,又坐与文章款密,配流嵩州。上元初,遇赦还,拜正谏大夫。三年,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时元超特承恩遇,常召入与诸王同预私宴。又重其文学政理之才,曾谓元超日:长得卿在中书,固不藉多人也。永隆二年,拜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高宗幸东都,太子于京师监国,因留元超以侍太子。帝临行谓元超曰:朕之留卿,如去一臂。但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默尔于是元超表荐郑祖玄、邓玄挺、崔融为崇文馆学士。又数上疏谏太子,高宗知而称善,遣使慰谕,赐物百段。弘道元年,以疾乞骸,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其年冬卒,年六十二。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文集四十卷。子曜,亦以文学知名,圣历中,修《三教珠英》,官至正谏大夫。

(节选自《旧唐书·薛元超传》)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给事中提拔

B. 贬为简州刺史因为

C. 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

D. 以疾乞骸请求退职

2.3.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B. 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C. 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D. 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4.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袭爵,继承爵位。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

B. 草制,草拟制书。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C. 丁母忧,遭逢父母丧事。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一般三年,官员还需要辞官。

D. 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文中的陪葬指一种恩宠。

6.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薛元超好学,擅长写文章。太宗很看重他,让他参与修撰《晋书》;高宗即位以后,让他兼任修国史的工作。

B. 薛元超受到人们的称颂。一是因为他擅长文辞;二是因为他喜欢引荐寒门才俊,曾经上表举荐过十几个人。

C. 薛元超一生数遭流贬。先因与上官仪有文字之交,受到牵累;后又上疏进谏,为李义府请求马匹代步而被贬。

D. 薛元超很为唐高宗所宠信。他经常被召入宫中参加唐高宗与诸王的私宴;高宗到东都,让他留下辅佐太子。

8.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

2)但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默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徒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也输入西方。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大蒜、菠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城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多元统一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鲜卑、吐谷浑、吐蒂等少数民族有的曾一度控制了丝绸之路的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当时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 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与汉族一起用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C. 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和洛阳在唐朝时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当时的朝野上下无不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D. 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东西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上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海上道四条,汉族及北方、西北的游牧民族都是其重要的开拓者。

B. “青海道”“青唐道”和草原丝路之所以又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和“回纥道”,是因为它们曾分别被吐谷浑、吐蕃和回纥控制过。

C.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不能否定我国古代北方和两北游牧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更不能忽视中原王朝的长期经营和有效治理。

D. 丝绸之路联结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内地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这个多元统一体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丝绸之路在汉、北魏、唐、宋、元等朝代比较繁荣,但因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它在历史上也有过衰落的时候。

B. 在西夏和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这说明当时西夏人已有饮茶的习惯,可见物产上的互通有无也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 从生活中常见的胡桃(核桃)、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胡萝卜等农产品的名称可以看出,它们很可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

D.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通东西方的重要商贸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元朝以前丝绸之路以物产交流为主,而元朝以后则以科技文化交流为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

——席慕容

请仔细阅读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驻守荒原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钮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一般的寒风,气温很快跌到零下20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A(   )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③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都是面片汤、馒头;长迗7个多 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3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司机们看了十分不忍。时间一长,有些司机就达成了默契:在内地前往高原的途中,给老韩孙女带点稀罕的蔬菜水果。最近,他们带过来的就有:三斤月牙般老扁豆,一个歪脖子大南瓜,两个临潼大石榴,一嘟噜野柿子,还有三个硕大的葵盘。那葵盘是一个拉饮料去拉萨的司机从黄河河套路过时,吆喝呼唤了半天,好不容易唤出葵园的主人买的。每每收到那些东西,老韩一家人都会高兴得像过节一样。

④老韩应聘到加油站工作前,4年中这里已经换了 7拨主人一一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因为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因此,不论是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都没曾想老韩一来,就已呆足八年。

⑤陕西人老韩如今已摸准了高原的脾气,他会叮嘱第一次跑这条线的司机:“遇上啥事您都别激动,那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知道吗?您得B(     )地行走,C(      )地坐下。总之,像老袓宗一样慢腾腾地悠着来就对了。”万一有点高原反应,老韩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 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⑥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老韩的大儿子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 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远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⑦老韩媳妇说,他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他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在那里抽上一根。老韩媳妇偷偷清点过,儿子去世一年多,家里开的小卖部里, 香烟少了 93根。

⑧每次,老韩走挺远的路去抽烟,小孙女都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D(    )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

⑨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茎秆在寒风中抖动,犹如火焰一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稀(     )    肃(      )    然(     )

2.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A、B、C、D处正确的是(     )。

   A. 建议   德高望重   老成持重   安静

   B. 要求   老成持重   德高望重   寂静

   C. 要求   德高望重   老成持重   安静

   D. 建议   老成持重   德高望重   寂静

3.第一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老韩应聘到加油站工作前,4年中这里已经换了7拨主人——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5.下列属于司机们都喜欢老韩原因的是:(    )(多选)

A. 他会在寒冷的夜晚及时给司机加油。

B. 在天色已晚时留司机过夜并热情招待。

C. 因为老韩的儿子死了,大家都认为他很可怜。

D. 给新司机传授避免高原反应的方法。

E. 做家人舍不得吃的面片汤给有高原反应的司机吃。

F. 因为没有他的话司机们在高原就加不到油,所以不得不对他表现出喜欢。

6.文中第⑦段具体写了家里小卖部里香烟少了“93“根,是否多余?为什么?

7.对文中有关红柳的描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方圆十几里地唯一”恰同老韩一家是四周荒芜的加油站的孤独守护者。

B. “贴地盆景”极言树的坚韧,就如同在恶劣环境中坚守八年的瘦小老韩。

C. “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意喻老韩的儿子虽己殉职,但灵魂依然屹立。

D. “犹如火焰一般“象征着老韩热忱对待他人、甘于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8.第⑥段写老韩离不开加油站是因为舍不得儿子,这是否有损于人物形象?为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