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建筑学界一代宗师。1961年,他撰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建筑学界一代宗师。1961年,他撰文教导清华学生“求学问需要精,但是为了能精益求精,专的更好就需要博。”“既有所专而又多能,能精于一而又博学;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求学上应有的修养。”

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出生时,其父梁启超流亡日本。梁启超给他取名“思成”,希望他多思而事业有成。

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一家回国,先住天津,后搬至北京。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求学期间,梁思成才华出众,爱好广泛,对音乐、美术、体育都有浓厚兴趣,还是学生运动领袖之一。“五四”运动中,他是清华“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等社团的中坚分子。一次,梁思成和同学进城宣传被拘,他与其他人一起坚持斗争,迫使军阀政府派一名参议员当众道歉,在军乐队护送下凯旋回校。由于他具有冷静而敏锐的政治头脑,被同学誉为“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

1923年梁思成于清华毕业,1924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建筑,开始了作为建筑家的光辉生涯。梁思成出生后在学校和家庭里都受到深切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外求学时,他看到外国博物馆收藏着不少被帝国主义掠夺去的我国文物珍宝,看到许多西方国家对古代建筑文物都有妥善保护并有专门机构进行长期而系统的研究,而仅有的几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著作都是外国人写的,深感这是一种民族的耻辱。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写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

在上世纪30年代的动荡岁月里,梁思成与林徽因以及他们的同仁,以简陋的交通工具,奔波于穷乡僻壤与山峦沟壑中,从事艰辛的古建筑踏勘与测绘调查,对中国古建筑研究做开拓性的工作。他坚持调查研究,从总结匠人抄本经验起步,用现代的建筑表现方法,记录整理古代建筑遗产,成为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克服种种困难,历经数年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著作,迄今此书仍以其先例精当、引文浩博、文字精炼而独树一帜。同时他还用英文撰写了《图像中国建筑史》等。李约瑟曾称赞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历史学家的翘楚

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培养、发掘和团结了一大批人才,他经常说“君子爱人以德”,并以满腔热情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普遍爱戴。

梁思成认为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体,他对文化的理解并非狭义的限于某些学科,而是涉及到更广更深的领域。他主张建筑师必须有广泛深厚的文化修养,建筑师的认识领域要广,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是,最本质的是建筑师应当是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他强调教育要“理工与人文结合”,认为西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文教育缺乏,形成“半个人的世界”,只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的人只能算半个人,他反对“半个人的世界”。在建筑系课程设置上,他有意识地加强专业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认为学术修养要博精结合,“‘专’不等于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牛角尖’里”。“既有所专而又多能,能精于一而又博学;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求学上应有的修养。”“为了很好地深入理解某一门学科,就有必要对和它有关的学科具有一定的知识,否则想对本学科真正地深入是不可能的。”

梁思成先生将自己一生的心血投入教育事业,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结出了丰硕成果,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就是对先生最好的汇报。

(选自《梁思成:有所专而又多能,精于一而又博学》)

1.【涂答题卡第5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学生运动领袖,梁思成有冷静而敏锐的政治头脑,被同学们誉为“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这与他才华出众、爱好广泛有关。

B. 梁思成能与同仁克服重重困难,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建筑表现方式,记录整理了古代建筑遗产。

C. 梁思成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古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迄今仍以其选例精当、引文浩博、文字精炼而独树一帜。

D. 良好的家庭教育与熏陶,深厚的人文素养为梁思成有所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他对广大学子在求学修养上提出的要求。

2.如何理解“李约瑟曾称赞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学家的翘楚”这句话的含义。

3.请简要概括梁思成为中国的近代建筑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

 

1.D 2.“翘楚”原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李约瑟的评价高度赞扬了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3.①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并培养、发掘和团结了一大批人才。②梁思成认为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体,建筑师应当是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他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后学者。③他的“理工和人文结合”的教育思想改变了建筑系课程的设置,“既有所专而又多能,能精于一而又博学”的教育思想影响着清华学子,使后来的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D项,“也是他对广大学子在求学修养上提出的要求”有误。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李约瑟曾称赞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学家的翘楚”这句话的含义,首先要解释“翘楚”的含义,即杰出的人才;“中国建筑学家”是说梁思成在中国古建筑研究方面的成就。 3.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首先要到文中相应的位置去筛选信息,如在文本第6段有,“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培养、发掘和团结了一大批人才”;第7段“梁思成认为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体”“他主张建筑师必须有广泛深厚的文化修养”, 他强调教育要“理工与人文结合”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她愤然离家出走。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

娜 拉   照我现在的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 拉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以后――也许有。

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 拉   (走进右边屋子)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 拉  (穿外套)我不能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   难道咱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 拉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注】,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我知道现在照管他们的人比我强得多。照我现在这样子,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

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 拉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 拉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拘束,我也不受你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给我。

海尔茂  连戒指也要还?

娜 拉   要还。

海尔茂  拿去。

娜 拉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家里的事佣人都知道——她们比我更熟悉。明天我动身之后,克立斯替纳会来给我收拾我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我会叫她把东西寄给我。

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都不会再想我了吧?

娜 拉   嗯,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   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 拉   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 拉   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 拉   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生人?

娜 拉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 拉   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喔,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 拉   改变到咱们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注】托伐:海尔茂的昵称。

1.【涂答题卡第4题】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 剧中娜拉说“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给我”,因为娜拉已经看清了丈夫海尔茂虚伪的本质,对建立真正的夫妻关系已经彻底失望。

B. “穿外套”“拿起手提包”等属于剧本中的“人物动作”,与台词共同表明娜拉在与海尔茂交谈中一直在作出走的准备,表明她出走的决心坚定。

C. 剧中娜拉说“改变到咱们在一块过日子真正像夫妻”,“真正像夫妻”指的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

D. 在海尔茂“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时,楼下大门关上了,这暗示海尔茂“新希望”的彻底破灭;暗示娜拉为追求人格、独立、尊严而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2.剧中“你的泥娃娃”“生人”分别指谁?如何理解这些称呼?

3.本部分的结尾“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独立成段。对这个结尾,肖伯纳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开明与革新的思想。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以唐为例,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徳,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周易》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

B. 《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最先提出了法治的思想。

C. 皇帝与大臣、中央与地方、行政与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

D. 我国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城市经济与文学的发展等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从“民为贵”“从谏如流”“举贤授能”“以法为准”论述中华文明中的开明并予以例证。

B. 第三段分层论述,先从包含哲学在内的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论证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

C. 第三段第二层从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论述中华文明中的“变易革新”与“自我更新”思想。

D. 第四段在阐述“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上文,全文呈现总分总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B. 《周易》的“易”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C. 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想。

D. 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宋璟为相,从谏如流,一以贯之,取得了很好的政治效果。

 

查看答案

请以“让我走近你”为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梦回① 

林景熙②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①梦回:梦醒。②林景熙,好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2.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______________,独畏廉将军哉?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3)_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4)可惜流年,______________,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7)_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8)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9)______________,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