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童年与蚂蚁 王富仁 恐怕每个人的童年都会与蚂蚁有很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童年与蚂蚁

王富仁

恐怕每个人的童年都会与蚂蚁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也一样.

蚂蚁在中国的名声很好。很小的时候,大人们便给我们讲蚂蚁如何勤劳,如何有恒心,待到上了小学,老师则告诉我们蚂蚁有如何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言下之意都是让我们像蚂蚁们学习。好好劳动,遵守纪律,老老实实,任劳任怨,像蚂蚁一般做人。但奇怪的是,大人们让我们知道蚂蚁有这许多的优点,却似乎并不特别教育我们如何爱美衣,。他们自己似乎也并不特别喜爱他们,因为常见他们随意践踏和毁坏蚂蚁的生命。到了像我一样的儿童身上,蚂蚁的命运可就更惨了。儿童年龄小,力气小,略微大一点的动物都不易去虐待,只有蚂蚁,毫无反抗的能力,是儿童们可以虐待取乐的对象。

我也是常好虐待蚂蚁的一个,其手段之恶辣,计谋之狡诈,现在想起来真令自己毛骨悚然,心惊胆战。夏天天热,没处好玩,有时就在大树底下拍蚂蚁取乐。看到一个大蚂蚁窝,便趴在地上,瞪大眼睛,两眼死死的盯住洞口,见有蚂蚁从洞里爬出来,便用手指头一按,把它搦死在洞口。从外面往窝里爬的,我那时是不搦的,似乎觉得它们理应老老实实呆在自己的窝里,爬出来便是犯法,我搦死它们是理所应当的。至于它们呆在窝儿里吃什么,是不是会亡族灭种,我那时是不及想的,似乎那是蚂蚁自己的事,与我没有关系。有时候,大概出于一种恶毒的动机,还把尿溺在蚂蚁堆,其意不仅仅在于淹死它们,还在于企图臭死它们,毒死他们,因为我认为它们也会像人一样,怕尿之臭和毒的。但这个方法似乎并不灵验。常见它们浑身被尿淋湿之后,仍然爬着到处去寻食,像是毫不为意似的。这反而使我恼怒,好像蚂蚁的这种态度是对我的有意的侮慢。这种心理,大概一些成年人也是有的。这时候,我是对蚂蚁毫不留情的。一定要以加倍的力量,去用脚踩、用手搦,把他们碎为齑粉而后罢。用水灌蚂蚁窝也是我喜欢干的事儿。把水一碗的灌下去希望看到它们从窝里仓皇地爬出来,成群结队的外出逃荒。在这时,又似乎觉得它们老老实实的待着窝里是不应该的,与搦蚂蚁的心情大不相同了。

以上种种乐大蚂蚁的方法,尽管当时做的很认真,但心里并不感到有多大的乐趣。真正让我体验到虐待蚂蚁的乐趣,是在我有了一颗樟脑球之后。

在那时的农村,樟脑球是很少见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从什么人手里,第一次得到了一颗樟脑球,并且学会了用它戏弄蚂蚁的方法。

我们把樟脑球叫做臭球,蚂蚁是惧怕它的臭味的。闻到它的臭味,蚂蚁便不再往前爬。如果用臭球在蚂蚁周围画一个圆圈,蚂蚁便只好在圈内打转,怎么也不敢爬出去,直至臭球的臭味消失,他才有可能逃出这个圆圈。但在这时你又可以画一个新的圆圈,让蚂蚁继续在圈里打转。这种戏弄蚂蚁的方法,要比其他的方法好的多了。好就好在你不必费心劳力,只轻轻地在地上划一次,便可以趴在地上看个半天。在这时,你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完全进入一种超脱的心境,仔细的品味和欣赏蚂蚁在困境中的窘态。你在其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而对于蚂蚁又不必有负疚的心情。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体验的增加,我对这种以艺术的心境欣赏蚂蚁的痛苦的方法有了新的感受。虽然我儿时虐杀蚂蚁,并没有明显的恶意,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恶作剧而已,但从蚂蚁一方着想,却同样是惨绝人寰的。我常想,假如我是一只蚂蚁,在我刚刚爬出来觅食的时候,忽然有一个手指,在我来不及思考的时候,就搦死了我,虽然不能称之为幸福,但到底也没有感觉到就死的悲哀;而若有人在我周围用樟脑球画一个圆圈,自己总以为有爬出去的希望,可是实际上是根本没有任何希望的。这样爬呀爬呀,不断希望着可又不断失望,心灵像落在一架搅拌机中,慢慢的被搅碎、轧烂,这该是何等的痛苦啊!

尽管对于蚂蚁这样的弱者,你同情与它,它也不知;而对摧残它的,它也是照例不知痛恨。然而,这似乎不能作为强者自我开脱的理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人们让我们学习蚂蚁的各种优点,但是并不教育我们如何爱蚂蚁,这为下文续写自己使用各种方式虐待蚂蚁做了铺垫。

B. 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再现生活场景,“趴在地上,瞪大眼睛,两眼死死的盯住洞口”。这些细节形象直观,现场感极强

C. 文章使用生活戏谑的语言回忆自己与蚂蚁的童年往事,清新爽朗,童趣十足,也隐含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D. 作者童年时期用尽各种方法虐待蚂蚁,主要是因为年龄小而缺乏怜悯之心。而随着人生体验的增加,作者内心认识也开始发生新变化。

2.作者虐待蚂蚁“手段之恶辣,计谋之狡诈”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我对这种虐待蚂蚁的方法有了新的感受”?结合文章,谈谈作者的“新感受”是什么?

 

1.C 2.(1)将从洞里爬出来的蚂蚁搦死在洞口;(2)把尿溺在蚂蚁堆上,弃企图臭死它们,毒死它们;(3)用水灌蚂蚁窝,看他们从窝里仓皇的爬出;(4)用樟脑球在蚂蚁周围画一个圆圈,看蚂蚁在圈内打转。 3.(1)作者换位思考,由原来欣赏蚂蚁的痛苦转化为对蚂蚁的同情;(2)作者对童年的残忍的恶作剧感到自责和内疚;(3)作者对强者不能任意伤害无知弱者的反省。 【解析】 1.试题分析:C. 散文使用生活戏谑的语言回忆自己与蚂蚁的童年往事,清新爽朗,童趣十足,也隐含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说本文用戏谑的语言不正确,本文使用的语言很朴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经典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那么读者究竟为什么需要文学经典呢?

首先,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文学经典作为超越世界的世界,超越生活的生活,将会以其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处境性和体验性的审视空间,来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之所以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是因为文学是一个形象的世界,而不是抽象的命题,是给读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让读者去自我 经历、自我体验、自我提升,并在此过程中使人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这 是人的一种深沉的自我实现,其审美愉悦当是不言自明的。

其次,文学经典能够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人在文学中所获得的审美愉悦,不仅仅来自对自我认识的把握,还表现在对自我实现的关怀,通过精神阅历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并从中获得某种支配感。读者在文学经典中徜徉,必然伴随的是艺术沉思。这就是说,审美沉思能够通过我们的想象介入生活,而这种介入实际上是自由地控制或支配生活,这时,我们的精神欲求会得到“绝对的满足”。为此,H·帕克区别了同样面对生活时人们的两种不同态度,他说:“对于精通世故和自我中心的人来说,生治只是在包含骄傲、野心或激情的时候,才是有趣的。但是,对于有宗教意识的人和有审美意识的人来说,生活的任何部分都是有趣的。”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我们不是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法的全部就都是有趣的,就能够允许我们借助自由的想象来参与和支配,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第三,文学经典是迷惘者必要的向导。读者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艺术沉思所实现的自由支配感既是学习和领悟的结果,同时自由支配感溢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人的本质表现为某种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只有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中,人们才能找到富有张力的答案。读者与文学经典的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息、打榜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并把这―切都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也是在确证着和被确证着人的某种身份。鲁迅又何尝不是借助他笔下的那些审美叙事为人们树立着正反两方面的样板呢,谁读了鲁迅的小说都会拒绝做阿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

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是多重的。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读者伴随着阅读探险历程而打捞到的深刻意义和体验到的愉悦或许只能在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才能体悟得到。人们自觉选择经典来阅读,其主要动机并不是为了消遣和快感,而是出于对文学的认知,正是在这样一种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摘编自王确《文学经典的合法性和存在方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给读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使读者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所以,文学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B. 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有时是有趣的,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C. 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读者只要阅读文学经典,就能找到答案。

D. 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正是在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会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帕克的话,是用来说明审美沉思的态度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

B. 文章认为,阅读经典伴随着艺术沉思,能够实现对生活的自由控制或支配。

C. 读者拒绝做阿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

D. 文章认为,读者选择经典来进行阅读,主要动机是出于对文学情境的向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读者想要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经典将为其提供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和审视空间。

B. 文章从读者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迷惘者必要的向导等方面谈了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

C. 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会把经典中的情境、价值、意义等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

D. 文章从三个不同角度谈了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目的是让读者自觉选择经典,以便认识自我。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这届全运会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将引导各地把更多的资源放在提高竞技水平和体育精神方面,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B. 活动通过播放事迹短片、表演文艺节目和现场访谈、网上交流等方式,展现了广大医护工作者立足自身岗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采。

C. 虽历经世界历史格局的动荡与变迁,古老的丝路几近被遗忘但丝路文化却深深地渗透在历史遗存、民族风情、文艺创作、美术作品之中。

D. 法国巴黎的一个社交网站上有—名男子的照片,照片上面写着“当世界看到这张脸的时候已经太晚了”,被推测是法国巴黎枪击爆炸案嫌疑人。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王教授是唐诗研究行家,他对李白诗风的论述非常透彻,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B. 志愿者为留守儿童们送礼物,小萌领到礼物非常髙兴,她说:“谢谢叔叔阿姨,礼物我笑纳了。”

C. 本报衷心呼吁大家踊跃投稿,不管名流大家还是文坛新人,我们都一视同仁,唯以质量为准。

D. 令爱出身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此大家闺秀,博通之人,当是小女学习的楷模。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笔者发现,许多朋友将“言不信者行不果,志不强者智不达”奉为经典,这句来自墨子《修身》篇的古文慢慢地成为许多人微信、微博、QQ的个性签名,究其原因,无非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他们以此来砥砺自己,奋力前行。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体会?结合材料的内容及生活实际,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央视《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请仿照下面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以“坚忍”为主题词,仿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结构相似,整段字数大体相当,必须有四句引用。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坚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