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效果 赵守玉 著名的金萨克斯乐团到外地举行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效果

赵守玉

著名的金萨克斯乐团到外地举行专场音乐会。 

演出之前,团长找到剧院院长一再请求,乐团将把新创作的《天籁之音》作为压轴曲目,这首曲子在演奏中将会有个特殊环节,因此希望能保证会场的秩序,以免影响效果。 

院长一听,二话没说,当场就拍了胸脯:放心吧,我肯定让现场保持绝对的安静,特别是那个特殊环节,一定配合你们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得到院长的保证,团长还是不太放心,临演出前,他专门又去观众席实地考察了一番,发现现场增派了不少保安,个个神情严肃,如临大敌,好像一有动静就马上会扑过去,团长这才安下心,回到后台嘱咐乐队拿出最好的状态,把最精彩的演出献给观众。 

演出进行得很顺利,除了曲目间的掌声,现场没有出现一点点杂音。团长深受感动,在《天籁之音》即将开始时,他激动地走到幕前,热情洋溢地向大家介绍:“请各位屏心静气,用心灵去体会那个来自天堂的声音吧!” 

乐曲开始,随着乐章一个个地推进,音乐由急变缓,由浓变淡,由强变弱,最后,竟然全部消失。 

音乐突然出现了长时间的空白,正听得如醉如痴的听众们一愣,刚要交头结耳,音乐声突然乍起,直冲云霄。 

众人一愣,这才反应过来:这就是那个特殊环节,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效果。观众席顿时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如此三次,每一次音乐中断,都会赢得听众雷鸣般的掌声,有几个观众还不停地赞扬:真是了不起,用长时间的停顿来表现天籁之声,太有内涵了。 

演出圆满结束,院长满面笑容地走上前,准备和团长握手庆贺,谁知团长脸色发白:“实在对不起,《天籁之音》我们没有演奏好,我感到很惭愧。” 

院长一愣:“很好呀,大家听得如痴如醉,已经达到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团长摇了摇头:“不,那个最关键的小号声,从天际传来的小号声没有出现。乐曲中那三次中断,就是小号声该出现的地方,这是我们新乐曲中的特殊环节,也是整个乐曲的精华,可我们的那个小号手却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竟然一次都没有吹,这实在是一场不完整、不完美的音乐会。” 

“团长,我在这儿!”突然,一个人衣衫不整地从外面跑了进来,正是那个小号手。 

团长见到他,勃然大怒:“你跑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按原来的安排,从门口吹响小号走上舞台?” 

那个小号手刚想回答,几个保安模样的人冲了过来,一把抓住小号手,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一把被砸坏的小号,一边跑一边叫:“我看你往哪儿跑?” 

“干什么?”院长怒吼一声。 

保安一愣,看到是院长,急忙满脸堆笑:“院长,按照你的安排,为了保证音乐会的安静,我们加大了清查力度,乐队演奏中我们正好在观众席的角落里发现了这个小子,他当时拿着这把小号想捣乱,我们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悄悄把他制服并带出了会场,刚才我们没注意,让他冲了回来,不过好在演出已经结束,他已经无法影响音乐会的艺术效果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 团长请求剧院院长保证会场秩序,为下文保安驱逐小号手出场,使他无法参与演出埋下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情合理。

B. 演出进行时,“现场没有出现一点点杂音”,这得益于保安们做事认真,尽忠职守,他们如临大敌的神情镇住了在场的观众。

C. 演奏中三次中断的空白,用停顿来表现天籁之声,让观众用心灵去体会,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效果,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好的。

D. 团长对院长说,这是“一场不完美的音乐会”,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因为他也明白小号手的缺席恰恰成就了最好的艺术效果。

2.小说的情节安排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说一说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3.你认为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假如小号手没有被控制,而是按原来设想出现,演出效果会怎样?

 

1.A 2.(1)作者善于埋设伏笔,前面对院长“拍着胸脯”保证的交代和保安神情严肃、如临大敌神态的描写,为后文小号手被控制做好了铺垫。(2作者善于制造悬念,一开始只说演出有一个特殊环节,但到最后才交代这一环节究竟是怎么回事,很好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3)小号手没有出场,反而成就了一场完美,轰动的天籁之音,造成了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令人回味无穷。(4)故事没有按主人公设想的步骤进行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很好地突出了主题。 3.答案一:小说意在告诉读者,艺术作品应该为欣赏者留下一定的空白,让欣赏者用心灵去体会。答案二:许多科学或艺术上的成功往往得益于偶然事件。答案三:生活中人们苦心孤诣所追求的与实际效果往往不一致。答案四:生活中往往存在着歪打正着的情况。第二问答案一:一定也是一场精彩的演出,只是不会让观众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答案二:一定也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也会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打破了表演者只能在舞台上的传统做法。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夸大了保安们的作用,剧场的安静主要是因为观众沉浸在乐曲所营造的氛围中,C项,“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好的”属于主观臆断。D项,理解错误,团长的观点是,因为小号手没有出场,所以音乐会是不完美的。 2.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善于埋设伏笔”“制造悬念”“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的艺术方法,然后分析其效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是“给”?比较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一个性格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个“重商主义者”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被欺骗;那些基本上是非创造性性格的人在“给”时,会有一种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的人大多数拒绝给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把“给”作为一种美德,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对他们而言,“给”比“得”好,宁可忍受损失也要体验给予别人的快乐。

有创造性性格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个人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要有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我们拿这一观念来解释各种特殊现象,就不难认识其有效性。最基本的例子表现在母子关系上。女子“给”的行为表现在她作为母亲的责任上。她把她的养料给予她腹中的胎儿,后来又给婴儿喂奶并给其必要的温暖。对女子来说不能给是极其痛苦的。

在物质世界范畴内,“给”代表着富裕。不是拥有财物的人是富裕的,而是能给予他人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害怕受到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也是一个贫穷而可怜的人。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的人却是富有的,他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只有那些连生活必需品都没有的人才不能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衡量有没有足够生活必需品的标准既取决于人实际拥有的财产,也取决于人的性格本质。实际情况是,穷人往往比富人更愿意给。尽管如此,超过一定限度的贫困往往使许多人无法“给”,这一点令人十分懊丧——这不仅仅是因为从中可以看到穷人的贫困,同时也是因为穷人被剥夺了“给”所带来的欢乐。

“给”的重要含义不仅仅包含物质范畴,还包含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范畴。一个人究竟能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物质——他的生命的一部分给予别人。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同时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愿意“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而感到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东西,给、得双方都会感谢这种新东西,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选自艾·弗洛姆《爱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多人认为“给”即放弃、被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这是一种流行但错误的理解。

B. 那些基本上是非创造性性格的人都拒绝给别人东西,认为那样有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

C. 重商主义者不反对“给”,但前提是交换,目的是得,否则就认为有违基本道德准则。

D. 有些人为了成就美德而“给”,对他们而言,“给”是一种自我牺牲,能体验到快乐。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给”能给人带来欢愉,这不仅因为“给”能体现一种牺牲,更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B. 一个在物质上富有的人,如果他对财物吝啬,不肯施舍帮助他人,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也是一个穷人。

C. 把自己身上有生命力的部分与他人分享,这是用一种生命力唤起另一种生命力,这超越了物质的范畴。

D. “给”不是单向施舍,而是双向唤醒,给予者和接受者的生命都在“给”中诞生出新的东西,感受到生命的快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行为中,不能体现“给”本身也意味着“得”这一理念的一项是

A. 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身品质也在交流互动中得到提升。

B.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给观众带来精神享受,而观众的掌声给演员带来成就感。

C. 精神分析学家通过治愈其他病人从而治愈了潜藏在自己心灵深处的心理疾病。

D. 作家将自己的精神劳动凝结成书籍给读者精神享受,同时获得巨大的利润和声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典,被称为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不论是《庄子》还是《边城》,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四大名著,都自有它们产生的背景。有位作家感叹:时代的变迁和经典背景的消失,使人们越来越远离经典。在阅读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要重视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思考?请任选一部经典,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面的文字进行想象推理,然后把空缺处填补完整。

一位政客在拉选票时不停地承诺,说今后要为当地弄来更多的钱。当地的一位老太太听着就插嘴说:我们不再需要这么多钱了,钱已经够花了,我们需要的是先解决好一件小事儿,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能够继续到海边捡拾贝壳。

老太太的话让在场的人一愣,随即赢得一片掌声。政客懵了,过了好大一会儿才会有所感悟的说: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儿。

孩子们不能到还边捡贝壳,是因为____,而______确实是一件大事,____________都是政客所要考虑的问题,因而他认为这不是小事儿。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个人的苦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______,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图书的穷书生,____________,并不羡慕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查看答案

下列各选项均取材于《红楼梦》,人物语言表达最不得体的一项是

A. 贾雨村由一个穷书生受命为官员,初次断案时,手下的门子暗示他到密室里,然后微笑着向他介绍过去他们之间的一段贫贱之交。贾雨村首先是内心一惊,接着忙携手笑道:“原来还是故人。”

B. 王熙凤第一次见林黛玉时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C. 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想王熙凤请求救济,当听见王熙凤答应给他二十两银子时,说:“我们也知道(贾府)艰难的,但只俗话说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

D. 刘姥姥在贾府说话时摔了一跤,众人都拍手呵呵地大笑。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刘姥姥已爬起来了,自己也笑了,贾母又问她:“可扭了腰没有?叫丫头们捶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