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事实上他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而古诗中也有用“高树”的,如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可是“高树多悲风”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担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岂不正有“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又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半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有着 一般“木头”“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 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具有繁茂的枝叶,与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这是“树”与“叶”的形象之间十分一致的地方,也正因为此 “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多带来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它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与叶还是比较相近的;而“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螫个疏朗的清秋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窣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 “木叶”的干燥之感,也就缺少飘零之意。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更显空阔,它连“叶”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高树多悲风"的“树”的“饱满”形象不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 “木”具备秋风落叶的形象,诗句意境更加空阔清冷。

B.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交织组合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彩的诗歌语言,能够说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

C. 相较于“树”暗示的颜色而言,“木”就显得有些枯黄和干燥,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也具有了这个特点,能给人带来疏朗的秋天的气息。

D.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形象和“木叶”不同,它没有干燥、微黄、疏朗的秋季的特点,它饱含着水分且较繁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木”仿佛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疏朗的特点;而“树”则没有,它具有繁茂的枝叶, 与“叶”都带浓阴的联想。

B. “木”的背后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是“木”的暗示性所在,在此影响下,“木”很难让我们想到叶子。

C. “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是因为它带有较强的暗示性;视觉上,它是微黄的而不是碧绿的;触觉上,它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D. 无干燥之感的“黄叶”不具有飘零的意思,所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黄叶”就没有“木叶”给人的疏朗、飘零之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概括及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屈原把“木”准确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中,“木”似乎就带有一层浓厚的秋意,如杜甫 《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就能传达出萧瑟、凄凉的秋意。

B.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木”在中国古诗中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的主要原因。除“木”字外,古诗中“月” “水” “柳”等也具有暗示性。

C.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很常见,但少有“树叶”这个词汇,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树”“叶” 二字意蕴较相一致,连用起来便使语言显得重复啰嗦。

D.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是疏朗与绵密交织而成的一个迢远情深的美丽形象,就空阔疏朗之意的传达上,“落木”远远不及“木叶”。

 

1.B 2.C 3.D 【解析】 1.试题分析:偷换概念。原文第二段首句“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中的“特征”是指“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不是“暗示性”。 2.试题分析:以偏概全。对“木叶”形象生动的原因概括不全面。 3.试题分析:曲解文意。原文是“‘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我国每一个传统佳节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参照下面语段中划线部分,另选两个我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思考其有代表性的习俗,仿写句子,保证前后语意连贯。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朋友,你自己去寻出一个本不成问题的问题,“  ①  ?”其实这个问题是容易解答的。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  ②  。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总之,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③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  ①  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  ②  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  ③  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  ④  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  ⑤  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  ⑥  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定各种减损预案。

 

A.

一旦

/

即使

然而

B.

倘若

那么

进而

/

由于

所以

C.

假如

甚至

/

那么

D.

只要

/

而且

虽然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B. 这种新型U盘不仅能够防范病毒,使电脑免受蠕虫、木马、钓鱼软件及间谍软件的侵扰,而且还能够存储文件。

C. 日本单方面制造的钓鱼岛事态升级,非常容易引发两国大面积军事冲突的结果发生,中方对此保持了高度警惕。

D. 高三已进入冲刺阶段,同学们都在刻苦努力地学习,能否取得高考的胜利,取决于同学们冷静沉稳的程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