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 也; 禹以治,桀以乱...

文言文阅读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 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 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 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 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兮,何 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 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 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荀子·天论》)

1.下列句中划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繁启、 长于春夏            蕃:茂盛

B. 天不为人之恶冬而           辍:中途停止、废止

C. 礼仪之不          愆:犯过错或罪过

D. 人之言兮          恤:体恤

2.下列句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禹治,桀以乱    ②是日进也

B. ①是禹、桀之所同    ②天不为人之恶寒辍冬

C. ①繁启、蕃长春夏    ②生今而志乎古

D. ①而小人计     ②故君子敬在己者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B. 小人错其在己者

C. 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

D. 君子敬其在己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2)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1.D 2.C 3.D 4.(1)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天决定的。 (2)君子遵行他的常规,而小人计较他的功利。 【解析】 1.试题分析:恤:忧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6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 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并不傻,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C. 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D. 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2.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20世纪著名的作家,海明威是“迷惘一代”作家的代言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及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的理念参加了战争,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残酷的厮杀和死亡,根本不是什么“和平、民主”。战争的残酷性,使海明威逐步看清了其性质。因此,海明威走出了迷惘,告别了战争。他在厌战“英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建了有名的“硬汉”形象。硬汉形象最明显的标志是:世界把每个人都打碎,但在破碎处站立起来的就是硬汉。海明威硬汉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逐步完善的过程。速写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主人公尼克是海明威早期硬汉形象的雏形。尼克亚当斯预示了另一个人物杰克巴恩斯的产生。

发表于1926年的《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重要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曾亲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摧毁了他所遵循的道德标准、伦理观念和他的人生理想,这对于他不啻是一次精神上的灭亡。他和生活在他周围的一群青年一样有着一种毁灭之后的失落感和空虚感。作者将他们称作是“迷惘的一代”。在人生的角斗场上,杰克巴恩斯无疑是个失败者。但是他并不是那种逆来顺受、可怜兮兮的“小人物”,而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人。无论命运对他多么残酷多么无情,他从不抱怨,也从不唉声叹气。相反,他以坚强的毅力,以一种超然、洒脱的态度去迎接生活。这正是海明威欣赏的“重压下的优雅风度”。这一时期海明威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多是被动的承受者,在承受战争的创伤和生活的重压中展现其超凡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也是他前期思想的写照。

1929年《永别了,武器》的发表使海明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亨利的经历和作者相似。书中反映的不仅仅是厌战,还有年青一代受到欺骗后的愤懑、怨恨、沮丧和绝望。战争给他们带来身心创伤,破坏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亨利摆脱了战争却未能得到幸福,这个结局正是作者这种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

1937年海明威以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他写的反映西班牙内战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一书中,主人公美国志愿兵乔丹不同于海明威过去的主人公,他的死是有意义的,体现了他愿为民主事业而牺牲的崇高理想,而不只是表现个人在面对任何死亡时的临危不惧。

《老人与海》是“硬汉小说”的总结。它全面展示了“硬汉小说”的特色。小说塑造了一个体力正在衰退的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在他身上不仅凝聚了海明威模式卓绝的特质,如重压下镇静的优雅风度以及产生这种优雅感的自我控制力,还显示了一种更加阔远宁静的心理素质:对失败的反应已不再像其他主角模式那样愤世嫉俗。在命定的失败和厄运面前他能够保持人的尊严,在重压下表现出勇气和优雅风度,平静而坚定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内心的信念也并未因此而丧失。

海明威正像他作品中塑造的“硬汉子”一样,一生中几度濒临死亡的深渊,但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渡过了难关。在晚年,当他的健康情况恶化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摆脱病痛,为了不屈服于所谓命运,他决然选择了死,他想以死证实“硬汉子”精神是不可战胜的。在海明威看来,正是死亡的胁迫,将生命从麻木的沉沦中唤醒,并驱策它投入最后的超升。也只有在死亡的时刻,生之大门才会敞开它生命的全部现实可能性。因此,他笔下的“硬汉”形象是被“死亡感”逼促着而做出真正必要的创造,将有限的人生转化为超越时空界限的价值人生的个体生命。在海明威的笔下,生命和死亡同样是美的再现。

对于海明威来说,压倒一切的恐惧并不是失去生命,而是失去主动和意志:男子汉气概的消失。对海明威的这种“人生结局”,历史当然要作公正的评价,但有一点是无可怀疑的,即“海明威主人公”和海明威本人一样,在世界文坛上树起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海明威所塑造的“硬汉”形象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以一个“准则英雄”的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

B. 《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最终摆脱了战争却未能得到幸福,这个结局正是作者这种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这种思想”是指战争带给人们的身心创伤,破坏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C. 《老人与海》结局并不圆满,但体现了人在生存中不断挑战的精神以及在失败中保持人的尊严的价值。桑地亚哥猎取的马林鱼虽然只剩下一副骨架,却为他赢得了尊重与爱戴。

D. 对于海明威来说,压倒一切的恐惧并不是失去生命,而是失去主动和意志:男子汉气概的消失。此处“男子汉气概”是指男性面对困厄的勇敢和坚韧。

2.海明威塑造的“硬汉”人物贯穿他创作的各个时期,并形成了整个群体的特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特征。

3.文中说:在晚年,他决然选择了死。你对海明威的这种“人生结局”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在祭告黄帝文中曰:“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探析中国现代转型之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

何谓“道统”与“治统”?简单来说,前者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思想传统。后者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的传统。

作为“道统”的儒家思想传统,虽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几千年里基本上“天下所极重”。儒家思想自有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不过,以“继道统”为基础的“新治统”,其“新”是极其有限的。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转移。不去否定封建专制的“新治统”,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强大到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强大到在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下始终没有瓦解。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统”与“治统”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深厚的积淀也使中国天然地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当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时,“道统”与“治统”就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世界上许多国家经历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但像中国这样历经百年、遍尝艰辛的却很少。譬如,日本在19世纪中叶与中国境遇相似,但它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向现代转型,不应忽略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中国这样的“道统”与“治统”。历史底蕴的缺乏在转型时反而成为优势,使其更容易放弃“原来的自己”。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有识之士也希望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但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却阻碍中国的现代转型。近代历史上,早期改良派人物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事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亦人道也。”这是当时的代表性思潮。此后的“中体西用”思潮和洋务运动,与其说是向现代转型的一种努力,不如说是对“道统”与“治统”的竭力维护。再往后,即使辛亥革命敲响了封建专制的丧钟,依然有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真正终结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中国也由此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摘编自叶帆《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向现代转型艰难的原因,从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顺治皇帝祭告黄帝文中关于“道统”“治统”的话中可见一斑。

B. 道统主要指古代圣君、贤臣、孔孟诸位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的思想;治统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传统。

C. 儒家思想传统被认定为道统,历史上虽然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在几千年里基本上被天下人极为看重。

D. 儒家思想自有其真理和魅力,但历代帝王注重的是对封建专制合法性的诠释及对统治秩序的巩固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为巩固统治,历代帝王均对承继道统极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

B. 替代前朝的新王朝不会去否定封建专制,只能表现为对统治细节的修补,客观上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

C. 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非常强大,并未因少数民族政权强势侵入而被弱化,并未因西方列强不断侵略而被割裂。

D. 作为思想资源、体制基础的道统与治统保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却成为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沉重的历史包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9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境遇相似,却没有能够通过改良或革命向现代转型,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国有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的羁绊。

B. 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与其说努力向现代转型,不如说竭力维护道统与治统。

C. 辛亥革命敲响封建专制的丧钟,仍有称帝闹剧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终结道统与治统。

D. 所谓“继道统”,是为巩固专制统治;所谓“新治统”,是为完善专制统治。两者均是对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阻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有媒体报道:云南多所学校在评定“贫困学生助学金”时,让贫困学生上台演讲,公开陈述自己家境贫寒状况;然后依据学生的贫困程度,确定助学金发放人员和等级。一些学生认为:这种“晒穷”式演讲像是“比惨”,有学生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有学生上台后一言不发,也有学生家境贫困却因人缘不佳而拿不到助学金。但校方组织者认为:这种公开演讲方式虽然欠妥,却规避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学校也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教育学生敢于正视自己,有勇气有信心面对自己。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用下面的词语组成一副激励高考考生的对联。要求:语意连贯,符合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

五洲            三才        高翔        六艺        大用                四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