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背粮 陈忠实 ①在丰饶的关中平原两料庄稼因干旱绝...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背粮

陈忠实

①在丰饶的关中平原两料庄稼因干旱绝收的年馑里,北边黄土高原的山区却获得少有的丰收,于是就形成了平原人向山里人要粮食的反常景观。

②山里不种棉花,白鹿原人背着一捆捆一卷卷家织土布,成群结队从各个村庄出来,汇集到几条通往进山峪口的南北向的官路上,背着口袋出山的人和背着布卷进山的人在官路上穿插交错,路面上被踩踏出半尺厚的粉状黄土。好多人趁机做起地地道道的粮食掮客,他们从山里掮背回粮食,到白鹿镇兑换成布匹或者成衣,再掮背着布匹和衣服进山去兑换山民的包谷和谷子,用赚下的粮食养活婆娘和娃娃。白鹿镇成为整个原上一个粮食集散重镇,红火的景象旷古未见。

③鹿三让他的女人把木柜里仅存的几丈纯白土布和丈余蓝格条子布一齐捆卷起来,再把大人和娃娃的新旧衣服捋码一遍,凡是当下穿不着的都叠捆起来。女人挑来拣去作难不定唉声叹气。鹿三却果断得多:“救命要紧。穿烂没啥受冷也不要紧,肚里没啥填不行喀!”当他估摸布匹和衣服能够换得尽他一个人背的粮食时,就给白嘉轩告假:“我明日进山背粮去呀,得走三五天。”白嘉轩不假思索地:“你去你去,得几天走几天,路上甭赶得太紧,当心出事,而今人都吃不上身子虚。”鹿三转身要走的当儿,白嘉轩又说:“三哥,让孝武孝义跟你一搭去。”鹿三转过身笑着问:“你叫娃去背粮不怕惹人笑话?”白嘉轩:“谁爱笑由谁笑去。”鹿三就认真:“孝武去行孝义去怕不行,娃太,甭背粮食光是跑路怕也跑不下来,来回好几百里哩!”白嘉轩冷冷地:“要是从场里把粮袋子挪到屋里,我就不让他去了,就是图了这个远!让他跟你跑一趟有好处,他们兄弟俩也就知道粮食是个啥东西了。我嘛……你把你那个二娃子也该引上。”鹿三感动而又钦佩,回到屋里对女人诵叹不迭:“嘿呀呀!你看嘉轩这号财东人咋样管教后人?咱们还娇贵兔娃哩不敢叫背粮去……”

④鹿三领着成年的孝武和未成年的孝义以及兔娃,四个人结伙搭帮在鸡啼时分上了路,太阳西斜时进入峪口。进山和出山的人在峪口会合,有人在这儿搭下庵棚开起客栈,兼卖稀饭和包谷面饼子。四个人歇息一会儿吃了自带的干粮又上路了……因为带着两个孩子而延缓了行程,五天的路程走了七天才回到白鹿村。傍晚时分,孝武孝义在村口和鹿三兔娃分手后走进街门,孝义扑通坐到地上起不来了。奶奶白赵氏首先看见归来的两个孙子,捧住孝义的脸嘘叹不止,孙子的双唇燥起一层黑色的干皮,嘴角淤着干涸的血垢,眼睛深深地陷下去了,抚着血泡摞着血泡的脚片痛不可支。孝义苦笑着:“爸呀我日后掉个馍花花儿都拾起来吃……”白嘉轩跟着仙草走到院子快活地逗儿子:“三娃子你这下知道啥叫粮食了吗?”孝武媳妇把一盆水端到院庭里,让自己的男人和弟弟孝义洗脸。白嘉轩阻止:“先甭洗脸。把刚才背回来的粮食再背上——”白赵氏忍不住赌气地:“再背到山里去?”白嘉轩和颜悦色地:“给他三伯背过去。”

⑤白嘉轩佝偻着腰,领着孝武和孝义走进鹿三家的院子朗声:“三哥!娃们给你送粮来了。”鹿三正躺在炕上歇腿,和女人先后跷出厦屋门槛,看见孝武孝义肩头扛着从山里背回来的粮食袋子,迷惑地问:“你咋么又叫娃们背过来了?那是给你背下的喀!”白嘉轩:“这回从山里背回来的都给你。我等下回背回来再拿。”孝武孝义放下粮食袋子,颠颠跛跛着走出院子去了。

⑥白嘉轩却幸灾乐祸似的笑:“这回把碎崽娃子跑美咧!这回碎崽娃子就明白啥叫个粮食咯!”

(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1.文章②段描写白鹿镇旷古未见的“红火的景象”,请说明这个细节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小说中白嘉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4.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的意蕴。

 

1.①承上,具体描写了平原向山里去背粮的反常景观;②启下,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为刻画人物性格作铺垫;为下文故事展开提供背景,推动情节发展;③表现了中国农民面临灾难时不畏艰辛、顽强生活的人生态度。 2.①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②通过祖孙相见时的动人场景的描绘,细腻刻画出奶奶眼中孩子所受的磨难;③侧面表现了孩子直面困苦的勇气和不怕吃苦的顽强和坚韧;④体现了孩子们认识到劳动成果的可贵;⑤表现了奶奶对孙子的怜爱和疼惜。 3.①教子有方;②真诚善良;③乐观开朗;)④心思缜密;⑤富有远见;⑥性格刚毅。 4.①辛苦后得来的东西,才觉得有意思、有价值,才可贵,才知道珍惜;②孩子们只有亲身体悟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勇敢面对艰难困苦,才有可能收获美好的未来;③做父母的,要有勇于教育和培养孩子面对苦难和挫折的意识和智慧。④孩子的茁壮成长,会让父母感到欣慰和快乐。 【解析】 1.试题分析:从结构上分析“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人物的性格塑造和主旨的角度答出“农民面临灾难时不畏艰辛、顽强生活的人生态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    (屈原《离骚》)

(3)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________,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长桥卧波,________?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7)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8)面壁十年图破壁,________    (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词人在上阕是怎样表现“离别苦”的?请简要分析。

2.在下阙中,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指南录后序(节选)

[宋]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徬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            纾:解除。

B. 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屡次,多次。

C.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            诣:到,去。

D. 而境界危恶,层错出            见:同“现”,出现。

2.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门/吾还也

B. 意北亦尚可口舌动也/焉用亡郑陪邻

C. 北虽貌敬,实愤怒/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D. 死而死矣,境界危恶/危不持,颠而不扶

3.翻译句子。

(1)将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2)将必修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4.选文中表现了文天祥的哪些爱国情怀,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请简述《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黛玉焚稿”的主要情节。

 

查看答案

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第六期的主题词是“眼泪”,请为主持人董卿写一段100字以内的开场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