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教 父 赵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教 父

赵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菜,多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罪过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开篇描写了北方城市里的教堂、钟楼和修女,营造了浓浓的宗教氛围,属于小说自然环境的描写。

B. “我”生活在这座北方城市里,小说以“我”的见闻串联情节,内容更加紧凑,更具有真实感。

C. 神父待人谦恭、和善,虽然觊觎外公的大衣,但事后又幡然悔悟,所以得到了外公的原谅。

D. 两个舅舅一直对教父言听计从,外公“遇难”后,舅舅们不知所措,这是神父阴谋得逞的原因。

E. 小说以外公的叹息结尾,临终微弱的声音却展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给读者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2.小说中外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小说结尾外公突然活着回来,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BE 2.①信仰虔诚。外公自己信教,还带着家人去教堂做礼拜和弥撒。②热爱生活。外公兴趣广泛,不甘于生活的寂寞。③宽容大度。外公一生施人恩惠,不求回报,对待神父,宽容大度,堪为楷模。(4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①从故事情节安排的角度来看,故事的结尾与前文相呼应,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和波澜,出人意料,引人人胜。(2分)②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故事的结尾粉碎了神父的谎言,让我们认清了他的本来面目;外公的临终忏悔则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凸显其形象的高大。(2分)③从小说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尾歌颂了宽容大度的人格魅力,深化主题,发人深省。(2分)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游戏和艺术的异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儿童游戏时常怕旁人看见,所以躲在成人的背后。他们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意思要拿游戏来博得同情和赞赏。尽兴极欢,便已达到游戏的目的,不必有美丑的分别。儿童在游戏时,愈没有人看见,精神愈专注,幻想愈浓密,兴致也愈畅快淋漓。他抓住一个玩具,可以单独一个人接连玩上几点钟之久,不觉困倦。他没有把我和物分清楚,自己高兴时以为旁人和鸟兽草木器皿等也都和自己一样高兴,所以没有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旁人以求同情的意思。儿童自然也有时欢喜成群作戏,但是每个人仍只顾到自己。他既然可以和猫狗玩,和玩具玩,自然也就可以和同年的小伴侣玩,但是他并没有想到这些小伴侣是旁观者或是同戏的伙伴,他把他们也不过看作玩具一样,借以实现自己的幻想罢了。他扮店主,他弟弟扮主顾时,他弟弟就只是主顾而不复是他弟弟,如果他弟弟不在时,他也可以拿傀儡做主顾。他玩得高兴时,他的伴侣头撞痛了在号啕大哭,他心里却若无其事地仍然继续玩他的。从此可知游戏的动机中很少有社会的成分。年龄渐长,游戏中或许逐渐杂入社会的成分,但是那就不是纯粹的为游戏而游戏了。

游戏不必有欣赏者,艺术的创造就不能不先有欣赏。游戏只是表现意象,艺术则除“表现”之外还要“传达”。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一定要使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也能感到这种情趣,心里才得安顿,所以他才把它表现出来,传达给旁人。传达欲是同情心的表现。人是社会的动物,到能看出自我和社会的分别和关联时,总想把自我的活动扩张为社会的活动。同情心是为群的也是为我的。它是为群的,因为它要分享旁人的苦乐;它也是为我的,因为它要把自我伸张到社会一样大。

因为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冲动的要素却恰在社会性,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作品的目的就在把所表现的意象和情趣留传给旁人看。罕恩在《艺术的起源》里说:“游戏和艺术造成另一个世界。游戏只要过剩精力已发泄,或是本能已得到暂时的练习,便算是达到目的。艺术的作用却不仅在造作的活动,凡是真正艺术的表现都必有一件东西做了出来,可以流传下去。”儿童在沙滩上堆砂为屋,随堆起,随推倒,既已即兴,便无留恋;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往往用慈母保护婴儿的热爱去珍护它。这个分别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和游戏都要在实际生活的紧迫中发生自由活动,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于是把意象加以客观化,成为具体的情境,这就是所谓“表现”,不过纯粹的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则有社会性,它的要务不仅在“表现”而尤在“传达”。艺术冲动是由游戏冲动发展出来的,不过艺术的活动却在游戏的活动之上下过进一步的功夫。游戏杂用金砾,无所取择;艺术则要从砂中炼出纯金来。

(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文艺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儿童游戏躲在成人的背后是怕旁人看见,儿童只图自己高兴,就算达到目的,没有要拿游戏来让旁人欣赏的想法,不必要有美丑的分别。

B. 儿童与同年的小伴侣玩,他把小伴侣不过只是看作猫狗、玩具一样,借助他们来实现自己的幻想,每个人仍然只顾到自己。

C. 儿童游戏的动机中社会成分很少,之后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游戏中或多或少会逐渐杂入一些社会的成分,不过这已经不是纯粹的为游戏而游戏了。

D. 艺术家非要把见到一种意境或感到一种情趣传达给旁人,是因为他一定要使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或感到这种情趣,心里才踏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儿童游戏有独自性,抓住一个玩具,一个人可玩上很久,不觉得困倦;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精神集中,幻想浓密,兴致勃勃。

B. 儿童在游戏中假扮店主,如果他的弟弟假扮主顾,那么他的弟弟就不再是他弟弟,倘若他弟弟不在,他也会若无其事地继续玩他的。

C. 儿童个人高兴时认为鸟兽草木器皿等甚至是人也与自己一样高兴,因此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旁人以求同情的意思自然也就没有。

D. 传达欲是同情心的一种表现,同情心既是为群的也是为我的,因为同情心要分享旁人的痛苦与快乐,要把自我伸张得很大很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游戏不必有欣赏者,艺术的创造要先有欣赏;游戏只是表现意象,艺术还要“传达”;游戏不必有作品,艺术必须有作品。

B. 罕恩在《艺术的起源》里告诉人们,游戏和艺术造成另一个世界,所不同的是游戏只是消遣,达到目的即可,而艺术则要有东西流传。

C. 艺术和游戏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有所谓“表现”,不过艺术有社会性,它的任务主要在“传达”。

D. 游戏离不开艺术,且关系紧密,艺术冲动是从游戏冲动中发展而来的,只不过游戏杂,不加选择,艺术却像从砂中提炼出的纯金。

 

查看答案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讲到哭,也正和笑一样,可以分成多少种类: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那是寡妇凄怨的哭;贾宝玉偶然一句两句话不对头触恼了妹妹,林黛玉便遮面哼哼唧唧,那是打情骂俏的哭;曾子死了,曾皙竟因哭子而失明,那是发自天性的真挚的哭;楚霸王在乌江别虞姬高唱“虞姬虞姬奈若何”而声泪俱下,那是英雄末路悲壮的哭;还有那风流皇帝陈后主向人诉苦说“此间日以泪洗面”,那是追怀往事抑郁的哭;至于像阿斗太子在晋武帝前背完了“先人坟墓远在岷蜀……”,因为没有眼泪便紧紧地闭上两眼以代哭,那便是傻孩子的假哭,卑卑不足道了。

然而我们不要轻看了哭呵!哭之为用,正大已哉!大到有意想不到之效力!你看那楚国的申包胥,只消一哭三天,便打动了秦国的“义愤”——但也许是发慈悲,义军一出,已经亡了的楚国便得因而复国,这种哭便不同凡响!吓,你只想,一哭三天,该多么难!这种哭。莫说是秦国,就是天地也该为之动容,而鬼神有知,也该陪着他哭,才算是合乎天理与人情!

不过,申包胥究竟已经是“古之人”了,而现在的世界又似乎和“七雄时代”也有点两样。所以当去年日本兵一声不响地夺取了我们东北半边天下的时候,虽说某公曾因之而“悲愤痛哭”,而某帅也曾因之“泣不成声”,但究竟不能一哭三天;因为不能一哭三天,所以虽说两公的哭是发乎中而凝乎泪,精忠诚挚,有天在上可以作证,但国际联盟究竟似乎比秦国差得太远,始终不肯发慈悲,把日本那张贪婪的口掰开,要回我们金瓯无缺的东北来!

(节选自黎烈文《哭》,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列举申包胥“哭”的例子?

2.联系全文,概括“哭”的主要原因。

3.结合全文,简述我们应如何看待“哭”。

 

查看答案

简答题

(1)《红楼梦》第89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中,“人”和“物”分别指什么?“蛇影杯弓”指什么?

(2)鲁迅的《阿Q正传》中,当阿Q被绑赴刑场时,他“无师自通”地说出半句从未说过的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时从周围人丛里发出豺狼嗥叫一般的叫好声来。请简要分析当时的阿Q和周围那些看客的不同心理。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和曹操,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问他天下谁是英雄。刘备列举的很多人名字均被曹操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刘备依附曹操,闻言惊得手中匙箸落于地下,幸得雷声大作,刘备找个借口搪塞过去。

B.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写的开篇词。

C. 《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多脍灸人口事迹,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赚城斩车胄”等。

D.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火烧赤壁”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E. 三国演义既注意了历史真实的原貌,又不受历史人物、事件的限制,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加以合理的想象和加工,使情节丰富,人物更典型。

 

查看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自孔子之死后,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独 子 厚 名 与 韩 并 子 厚 非 韩 比也 然 其 文 卒 配 韩 以 传 亦 豪 杰 可 畏 者 也 韩 子 尝 语 人 文 矣 曰 云 云 子 厚 亦曰 云 云。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

(节选自王安石《上人书》)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王安石,字________,号________,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3.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韩子和子厚态度的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