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或许由于年初水木清华荷塘的溺亡事件,导致了清...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或许由于年初水木清华荷塘的溺亡事件,导致了清华大学生出台新规,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游泳成绩将与其能否毕业绑定。

B. 《中国诗词大会》是以诗词为主题的全民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形式都富有新意,栏目标组力求打造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

C. 高中生陈奕帆不小心撞坏一辆宝马,他留下一封道歉信和打工挣的310元钱,车主被他的行为所感动,找到他并资助他上学。

D. 从4月初截止到11月底,公安部、工信部、新闻出版总局等部门积极履职,共清理淫秽色情等网络有害信息约束327万余条。

 

B 【解析】试题分析:A项,滥用介词“由于”,造成句子主语残缺;C项,句式杂糅,被...感动或为...所感动;D项,语义重复,“截至”的“至”和“到”重复,“约”和“余”重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民的名义》在作品题材容易浮于表面、走向说教的情况下,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成为2017年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目之一。

②大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选修部分课程,当下大学生选课理偏向与就业相关度高的课程。选择拓展、兴趣类课程的人寥寥无几。

③现在的人早已司空见惯了微信,总是会下意识地刷一刷,聊一聊,以致于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它,生活会变得多么无聊。

④北京、上海举办的“丢书大作战”活动,结果差强人意。真正捡起书阅读的人很少,“丢”下的书籍只能等待保洁人员收回。

⑤某学生以省前5名的高考成绩进入北大,后退学转到某技师学院,从著名高等学府退学到名不见经传的技校,让很多人不能理解。

⑥冯骥才带着自己的两本新书现身廊坊书博会,身材高大,声音清朗的他,就自己的作品侃侃而谈,完全不像已过古稀之年的老者。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感慨人生短暂,以一杯清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

(2)《登高》中,杜甫 借“ ____________”抒发了常年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

(3)韩愈的《师说》中,表明老师职能的一句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关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描绘了夔地露冷枫丹的景象,露是“玉露”,树是枫林,色彩明艳富丽,定下全诗明朗的基调。

B. 颔联之景为虚写,波浪滔天,风云匝地,是指吐蕃入侵,边关吃紧的时局,表现了诗人前途未卜的处境和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

C. “丛菊两开他日泪”由景物触动情思,“两开”一语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

D.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声,更添悲情,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以景结尾,关合全诗。

E. 本诗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意境开阔,诗人把最深刻的情感融会进去,使景物也有了生命,达到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天汉二年,贰师击右贤王于天山。上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者,皆荆楚勇士奇材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上壮而许之。

陵将步卒五千人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军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连战,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使骑并攻汉军。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昏后,陵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后闻陵降,上怒甚,久之,上悔,遣公孙敖入匈奴迎陵。敖还曰:“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闻,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陵谓汉使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昭帝立,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侍坐。立政目视陵,而数自循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汉也。有顷,律起更衣,立政曰“少卿归故乡,毋忧富贵。”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①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B.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C.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D.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拜”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这里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和“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拜”都为此义。

B. “辎重“最初是古代军事中的用语,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

C. “军候”军官职务,即军曲候。汉军部以下的编制单位称“曲”,每“曲”设军候一人,军候一般统领200-500人。

D. “更衣”在古代是上厕所的委婉说法,与《鸿门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中“如厕“一词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李陵主动请缨,为国效力。贰师与右贤王交战,皇帝打算派李陵运送物资,但李陵提出自当一队抗敌,不给骑兵也要以少击众。

B. 李陵勇猛善战,有李广遗风。李陵率五千步卒被三万敌军包围,奋力搏战,杀敌数千,后单于召集八万骑兵与陵军作战,也多次失利。

C. 李陵誓死杀敌,无奈而降。箭心援绝,李陵带领将士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用短刀作战,也曾相独自杀死单于,最终矢尽将亡而降。

D. 李陵兵败屈辱投降,又因替匈奴练兵,惹怒汉武帝,汉武帝诛灭了他的亲族。后汉招陵归,陵终不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⑵立政目视陵,而数自循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汉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苦难的民族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寒风在颓壁残垣间呼啸,夕照旷野溶成一气,让人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浓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提供庇护和濡养。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它,就是都江堰。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本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趁便看一眼吧。

从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忽然,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急流浩荡。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众目睽睽。

这一切,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中国官场的惯例,是把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濡养,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立即想到了李冰。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他当然没有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八字箴言,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都江堰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汉代水官重造 “三神石人”测量水位。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

石像被岁月的淤泥掩埋,20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长城为参照物,突出都江堰修建时间早、社会功用绵长、对民族贡献大却低调不炫耀的特点,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其独特的感受。

B. “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这是作者站在历史角度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艺术演绎,增加了文章的厚度,增强了感染力。

C.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如长城与都江堰对比,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衮衮诸公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都江堰的修筑者李冰的赞美。

D. 本文主要描写都江堰壮美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景观,浏览前作者已被深深吸引,浏览中理旬深深陶醉,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喜爱之情。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描写都江堰时多处运用拟人手法,如“像乡间母亲”“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使文章灵动有文采。

B. 文章结构流转自如,衔接自然,“这一切,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一句承上启下,巧妙完成了文章由“景”到“人”的转移。

C. 本文细致地刻画了一位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又大愚”“大巧又大拙”的郡守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

D. 作者由一位市长的名片想到李冰,由李冰想到现代官员,并提出“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命题,表达了对现代官场的不满。

E. 散文往往“以小见大”,都江堰似乎只是一项水利工程,但在作者眼里,它包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引发了作者对社会的思考。

3.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