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游师雄,字景叔,京兆武功人。学於张载,第进士。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游师雄,字景叔,京兆武功人。学於张载,第进士。为仪州司户参军,迁德顺军判官。鄜延将刘琯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安定黑水师雄以地薄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既而谍者言夏伏精骑于黑水傍,琯谢曰:“微君言,吾不返矣。”

赵禼帅延安,辟为属。

吐蕃寇边,其酋鬼章青宜结乘间胁属羌构夏人为乱,谋分据熙、河。朝廷择可使者与边臣措置,诏师雄行,听便宜从事。既至,谍知夏人聚兵天都山,前锋屯通远境。吐蕃将攻河州,师雄欲先发以制之,请于帅刘舜卿。舜卿曰:“彼众我寡,奈何?”师雄曰:“在谋不在众。脱事不济,甘受首戮。”议三日乃定,遂分兵为二,姚兕将而左,种谊将而右。兕破六逋宗城,种谊破洮州,擒鬼章及大首领九人,斩首众多。捷书闻,百僚表贺,遣使告永裕陵。苏轼闻其事,作诗咏之。

将厚赏师雄,言者犹以为邀功生事,止迁一官,为陕西转运判官。入拜祠部员外郎,加集贤校理,为陕西转运使。内地移粟于边,民以辇僦为病。师雄言:“往者边土不耕,仰给于内,今积粟已多,军食自足,宜令内地量转输致之直,以免大费。”报可。

召诣阙,哲宗劳之曰:“洮州之役,可谓隽功,但恨赏太薄耳。”对曰:“皆上禀庙算,臣何力之有焉。唯当时将士勋劳未录,此为欠也。”因陈其本末。拜卫尉少卿。哲宗数访边防利病,师雄具庆历以来边臣施置之臧否,朝廷谋议之得失,及方今御敌之要,凡六十事,名曰《绍圣安边策》,上之。未几徙知陕州。卒,年六十。

师雄慷慨豪迈,有志事功,议者以用不尽其材为恨。

(选自《宋史•游师雄传》)

[注]辇僦:雇人用车辆运输,庙算:朝廷或帝王对战事进行的谈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禼帅延安,辟为属    辟:征召

B. 百僚表贺                表:表示

C. 但恨赏太薄耳             恨:遗憾

D. 哲宗数访边防利病         访:谘询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鄜延将刘琯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安定\黑水\师雄以地薄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

B. 鄜延将刘琯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安定\黑水\师雄以地薄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

C. 鄜延将刘琯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安定\黑水\师雄以地薄\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

D. 鄜延将刘琯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安定\黑水\师雄以地薄\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游师雄有军事才能,运筹帷幄,任德顺军判官显露出不凡的军事才能,吐蕃一战,他先发制人,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B. 游师雄不计较个人得失。与吐蕃熙、河一战大获全胜,他起的作用很大却没有得到重赏,他也不为自己争辩。

C. 游师雄心系国事民生。针对从内地运粮到边境一事,他向朝廷提议应该核算费用,以免造成严重的浪费。

D. 游师雄一心为国。《绍圣安边策》中陈述了庆历以来连帅处置好坏,朝廷谋议得失、当前御敌关键,却没有被朝廷采纳。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厚赏师雄,言者犹以为邀功生事,止迁一官,为陕西转运判官

(2)臣何力之有焉。唯当时将士勋劳未录,此为欠也。

 

1.B 2.B 3.D 4.(1)皇上准备重重奖赏游师雄,谏官还认为他这是邀功生事,因而只升一级,升为陕西转运判官。(2)我又有什么功劳呢!只是当时将士的功劳没有得到论赏,这是做的不足的地方。 【解析】 1.试题分析:表,上表。 2.试题分析:“战守策”作“议”的宾语,“贼境”作“薄”的宾语,不要和前面的动词断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特定文化历史圈子里的人对其文化及其发展历程的充分认识,对其文化的来龙去脉要有自知之明。简言之,文化自觉实际就是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觉醒的过程。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为此,他晚年曾将文化自觉的历程进一步精炼概括为十六字原则。

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序列中,文化自觉是最具前提性的。从理论经上说,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学,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也才会有文化自强的底气。当然,我们今天谈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首先必须要有置身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全球化进程中的真正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对文化软实力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较量中的充分体认,要有对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中文化安全的足够估计。在现实中,在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基于文化自觉的文化自信才是接地气的,真正立得住的,叫得响的,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自强也才是有底气的,一个真正的文化强国才是可期待可达致的。

较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最具根本性的。文化自信何以是“四个自信”中最具根本性的自信呢?这是由文化的来源、功能和地位所决定的。从文化的来源来看,文化即人化,文化无时无刻不深深地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记;从文化的功能来看,文化即化人,《周易》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文化的地位来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就此而论,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其血脉是不通畅的,精神家园是坍塌的,没有文化浸润滋养的人民,精神是没有寄托之所、灵魂是没有栖息之地的。

当“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成为一些人的追求和目标的时候,当“老人摔倒,管还是不管”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禁会问,我们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与价值?在现实中形形色色的文化错位、价值乱象的浮云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文化的本性及其应有的地位心知肚明、了然于心,不畏浮云遮望眼。因此只有在“四个自信”的坐标中重新审视文化自信,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其根本性之所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觉醒需要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对其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认识。

B. 有置身于全球进程中的文化自信是我们今天谈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首要前提条件。

C. 如果对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中文化安全有足够估计就能够实现真正的文化自觉。

D. 文化从人类活动中来,又反过来影响人类,它关物民族的血脉,缔造人民的精神家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了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前提以及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根本的。

B. 文章第二段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论证了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前提。

C. 文章第三段对文化的来源、功能和地位进行了分析,然后正面论证了文化自信的根本性。

D. 末段通过列举缺少文化自信而导致的文化错位、价值观混乱的现象,突出文化自信的本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理论上,没有真正意义的文化自觉,就不会有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不会有文化自强的底气。

B. 在现实中,只有深刻认识到文化自觉的前提性,才能使一个国家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

C. 保持清醒的头脑,明了文化的本性和地位,才会让我们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与价值。

D. 如果能在“四个自信”的坐标中重新审视文化自信,那么我们就能真正把握其根本性之所在。

 

查看答案

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寡人,是古代国君的自称,意思是我是天下无双的人。国君的自称还有孤、不谷等。

B. 臣,是君主时代的官吏,也包括百姓。秦汉以前表示谦卑的自称,对方不一定是君主。

C. 避讳,封建君上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用其名,而以别的字代替。

D. 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在外可以代表皇帝和国家。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

A. 非铦于钩戟第铩也(《过秦论》)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B. 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C.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蜀道难〉)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D.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君困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养生丧死无憾(《寡人之于国也》)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B. 空以身膏野草(《苏武传》)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C. 吾师道也(《师说》)                 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过秦论》)

D. 妙尽璇机之正(《张衡传》)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林老的画作价格不菲,他每次来京,都会赠我一年近来的得意之作,我推辞不过,只好惠存。

B. 你的疏忽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虽然事后主动认错,但已于事无补,我绝不包涵。

C. 如果您没有时间,我就把我的作品《我读〈论语〉之体会》快递到您家,请您雅正。

D. 某专家举办一场传统礼仪讲座。讲座结束时,他非常谦逊地说:“谢谢大家聆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