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① 晓雾朝暾绀碧烘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①

晓雾朝暾绀碧烘②,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①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

②日光初出为暾,青中透红为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B. 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 颔联第二句写一只白鹭在长满菱叶的池塘里夜宿,显得有些孤单落寞,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

D. 颈联第一句写诗人信步行走在石湖畔,因为路是旧时认识的,所以不必担心走错,照应了诗题中的“初归”二字。

E. 颈联第二句写自己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的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2.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找到两种就可以得满分)。

 

1.CD 2.的尾联写当年亲手所种于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了。“无数鸣蜩翠扫空”一句运用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写出了柳树的高大葱茏;两句运用对比,表现了今夕变化之大,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似在惋惜自己没有早日回到石湖;以景结情,表现出诗人对石湖美景的喜爱,让人回味无穷(表现手法答出两个即可;如果将对比效果说成表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且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答题关键词“不恰当”,选项中,C项“孤单落寞”错,“ 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一说于诗无据。D项颈联第一句只照应了诗题中的“归”字。 2.试题分析:题干 “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答题区间是“尾联”,考生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事博士薛汉。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勤劳。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邪!”语遂绝。及死,竟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致南阳,葬毕乃去。

    后辟公府,会薛汉坐楚王事诛,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显宗大怒,召范入,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范叩头曰:“臣无状愚戆,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帝怒稍解,问范曰:“卿廉颇后邪?与右将军褒、大司马丹有亲属乎?”范对曰:“褒,臣之曾祖;丹,臣之祖也。”帝曰:“怪卿志胆敢尔!”因贳之。由是显名。

    举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会匈奴大入塞。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建中初,迁蜀郡太守。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世伏其好义,然依倚大将军窦宪,以此为讥。卒于家。

1.下列对划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

B. 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

C. 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

D. 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唐宋以后专指具有某种技艺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

B. 显宗,汉明帝刘庄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有的皇帝会有多个庙号。

C. 茂才,汉代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西汉时作秀才,东汉时因避刘秀的讳改为茂才,明清两代称为生员。

D. 传檄,传布檄文。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廉范为人孝顺。他的父亲因战乱客死他乡,他不远千里接回父亲的灵柩,守孝期满后才外出学习。

B. 廉范重情重义。他受业薛汉,在薛汉获罪被杀后为薛汉收尸;他被邓融礼遇,在邓融下狱后变换姓名,侍奉邓融。

C. 廉范有勇有谋。他在担任云中太守时亲自领兵抵抗,用疑兵之计击败匈奴军队,让他们不敢再侵犯云中。

D. 廉范善于治民。他在担任蜀郡太守时勤政爱民,废除了禁止百姓夜间活动的不合理法令,获得百姓的称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

⑵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雕 花 烟 斗

冯骥才

①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②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③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④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⑤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⑥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⑦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⑧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⑨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⑩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人深思。

B. 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C. 看到装满烟斗的玻璃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淳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D. 老范的儿子在老范去世之后,依照叮嘱,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信守承诺。

E. 唐先生的一幅画被定为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2.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从玉华

进入人生的第99个年头,李佩大脑的“内存越来越小”,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她一个月给保姆发了三回工资。

在她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都曾坐过那个沙发。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

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进入晚年后,她创办了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规格还高的“中关村大讲坛”。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中有多少是她的学生。

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是钱学森邀请的。

钱学森在1956年数次致信郭永怀:“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再次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2月4日,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后,他在当晚急忙赶到兰州,乘飞机回北京。5日凌晨6时左右,飞机在西郊机场降落时失事。在烧焦的尸体中有具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最后确认,这两个人是59岁的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曾在大学开设过没几个人听得懂的湍流学课程,而当时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

据力学所的同事回忆,得知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

郭永怀走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更大的生活湍流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李佩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没人看到当时年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老人默默收藏着女儿小时候玩的能眨眼睛的布娃娃。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只是声音沙哑。

1999年9月18日,李佩坐在人民大会堂,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永怀先生是其中唯一的烈士。该奖章直径8厘米,用99.8%纯金铸造,重515克——大家感慨,“确实沉得吓人”。

4年后,李佩把这枚奖章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钱、年龄对李佩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她在北大念书,北平沦陷后,她从天津搭运煤的船到香港,再辗转经过越南,进入云南西南联大。她在日本人的轰炸中求学。她曾代表中国,参加在巴黎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工联大会和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她和郭永怀放弃了美国的三层小洋楼,回国上船时把汽车送给最后一个给他们送行的人。

“文革”刚刚结束,人才匮乏。李佩找到那些曾被打成右派甚至进过监狱的英语人才,让他们从事教学工作。事实证明,她的眼光很准。她请出山的许孟雄,后来成为邓小平同志1979年1月出访美国时英文文件的把关人。

她还和李政道一起推动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帮助国内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到1988年该项目结束时,美国76所优秀大学接收了中国915名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  

她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

她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大胆地让学生读《双城记》、《傲慢与偏见》等原版英文书。所有毕业生论文答辩,她都要求学生用全英文陈述。

1987年,李佩退休了,可是她接着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一直上到80来岁。

在李佩眼里,没什么是不能舍弃的。几年前,一个普通的夏日下午,李佩让小她30多岁的忘年交李伟格陪着,一起去银行,把60万元捐出——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30万。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

前年,郭永怀104岁诞辰日,李佩拿出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藏品,捐给力学所: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的纪念印章、精美计算尺、浪琴怀表,以及1968年郭永怀牺牲时,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用信封包装的郭先生遗物——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

在李佩90多岁的时候,她还组织了20多位专家,把钱学森在美国20年做研究用英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出版了《钱学生文集》中文版。

曾有人把这对夫妇的故事排成舞台剧《爱在天际》,有一次,李佩先生去看剧,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但人们从她的脸上,读不出任何表情,那似乎在演着别人的故事。

“不老”的李佩先生确实老了,曾经在学生眼里“一周穿衣服不重样”、耄耋之年出门也要把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还别上卡子的爱美的李佩先生,已经顾不上很多了。

那个她曾趴在窗边送别客人的阳台落满了灰尘,钢琴很多年没有响一声了,她已经忘了墙上的画画的是她和郭永怀相恋的康奈尔大学。记忆正在一点点断裂。

早些年,有人问她什么是美。她说:“美是很抽象的概念,数学也很美。”如今,她直截了当地说:“能办出事,就是美!”

很少有人当面对她提及“孤独”两个字,老人说:“我一点儿也不孤独,脑子里好些事。”

如今,“内心强大得能容下任何湍流”的李佩先生似乎越来越黏人,有好友来看她,她就像小孩一样,闹着让保姆做好吃的;好友离开时,她总是在窗边看好友一步三回头地走远,一点点变小。

摘下助听器,李佩先生的世界越来越安静。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但每一个踏进李佩先生家的人都会很珍惜拜访的时间,会努力记住这个家的每一处细节,大家都明白,多年后,这个家就是一个博物馆。

                 (《中国青年报》2016年1月13日,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 狭小的客厅里灰色布沙发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的身体,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都得坐小马扎,表明李佩平等待人、从不媚上的正直品格。

B. 李佩先生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把丈夫所得515克重的勋章捐给中国科技大学,又给力学所和中科大各捐30万,还给保姆一月发三次工资。

C. 李佩晚年的世界越来越安静,好友离开时,她总是在窗边看着好友一步三回头地走远,一点点变小,这一笔写出了她晚景的孤独和内心的悲凉。

D. 文章从写李佩99岁起笔,以其高龄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再追溯其一生坎坷而光辉的人生历程,结尾又回到晚年现实,首尾照应,浑圆一体。

2.老年的李佩对“美”和“孤独”有怎样的理解?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3.题目为“湍流卷不走的先生”,你如何理解?全文表达了她哪些优秀品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选自2016年01月20日《人民日报》)

1.根据文中“家国情怀”的阐释,下列经典名句不能体现“家国情怀”的一项是(    )

A. 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C.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D.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家国情怀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它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B. 在人们的意识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就是生命自觉或家教传承。

C. 因为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所以感念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D. 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我们只要正家风、齐家规就可以构建起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将对国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

B.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

C. 有了家国情怀的丰润,我们的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了意义,就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D.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以伟大担当塑造伟岸人格,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查看答案

写作。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