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前年,在新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前年,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我在一棵枯死的胡杨树跟前站立了很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沙漠为什么不可以重新变成春天的故乡呢?

我赞叹它

那是因为它虽然已死去千年,但仍然以一棵树的形象存在于人间

那么就可以证明,沙漠只是后来的演变

既然沃野可以变成沙漠

由此也引发我的思考:既然千年前这里还有树木

它虽然再也听不见春的召唤,但却给执著的生命留下不朽的启迪

A. ①②⑥⑤③④    B. ⑥⑤③④②①

C. ⑥⑤④③①②    D. ①⑥⑤④③②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此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分析:“我在一棵枯死的胡杨树前站立了很久”是一个重要的立足点,下文按照“树木形象”“作者思考”来行文。另外可以注意和下文的“那么”相关的词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表达意义明确的一项是 (  )

A. 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陶制作、茅台酒酿制……这些享誉海内外的传统手工技艺均在日前首批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占有一席之地。

B. 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一直络绎不绝,截至591730分,累计检票人员入园已达19.59万人次。

C. 央视《新闻联播》天天与观众见面,内容虽然每天都不同,但主播却没有太大变化。65日,《新闻联播》有了新面孔———康辉、李梓萌。

D. 美国芝加哥市区以北约48公里的海伍德市举办的南瓜节上,约4万盏南瓜灯构成了一道数百米长、约10米高的南瓜灯墙,迎接即将到来的万圣节。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毛泽东在阐述具体问题运用成语时,能够做到随手拈来,简直如同手到擒来一般。

②对于那些想要高速处理海量数据同时抗干扰技术的运营商,爱立信拥有规模和技术优势可以探囊取物

③而实际上,如果我们能从经营的角度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许多困扰就会迎刃而解

④本次大赛中,组委会不顾中国代表团的反对,执意为疆独分子做宣传,中方对其险恶用心洞若观火
⑤克里表示,美方对伊朗过去的、被怀疑是为了制造核武器而进行的相关研发了如指掌
⑥习近平对泰戈尔的名句如数家珍,他说,泰戈尔的《飞鸟集》、《园丁集》等诗集他都读过。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查看答案

默写

(1)《醉花阴》中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是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夸张地表现了周瑜从容、轻而易举地消灭曹操水军的豪迈壮举。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

B.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借梦抒情。

C. 诗题为“春兴”,通过对写雨过天晴后成荫的杨柳和黄莺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D. 诗中“残花落尽见流莺”,诗人从视觉角度写,却使人如闻莺语,使作者感受到春的美好。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 而知准为可用矣。即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注】①际:彼此之间。 ②狃:轻侮。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B.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C.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D.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与《诗》《书》《礼》《乐》《易》合称“六艺”,“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B. “进士”是古代会试考试合格者。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殿试、会试。

C. 我国古代授予官职叫“拜”,调动官职叫“迁”“转”。“迁”一般指提升调用, “迁谪”“左迁”常指降职。

D. 吏部,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其余五部分别为工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寇准年少有才且正直。他通晓《春秋》三传,19岁就考中进士;有人建议他面见太宗时不妨虚报年龄,以免被太宗认为年少而除去功名,寇准却认为欺君不妥。

B. 唐朝末年,温仲舒管理秦州时,把蕃户从渭水以南驱赶到渭水以北,构筑堡栅来限制他们往来。皇帝对此不悦,后命寇准出使渭北安抚蕃户。

C. 淳化二年大旱,皇上问时政得失,大臣们认为是天命,寇准却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于是对皇帝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并当即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事。

D. 寇准在与契丹军队交战中展示了指挥才能,他仔细观察和分析敌情,及时调遣军队进行防御,并请皇上驾临澶州以鼓舞士气,结果大败契丹军队。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2)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