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幸存者 梁小萍 ①这是一场残觭的战斗. ②埃布尔躺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幸存者

梁小萍

①这是一场残觭的战斗.

②埃布尔躺在横七竖八的尸体堆里,他还有一丝微弱的喘息,也有知觉,但他动不了。他没有睁开眼睛,他在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神经来感知环境。确认周围没有异常动静,他睁开了眼睛,天空灰蒙蒙的,看不出是什么时辰,空气中夹杂着浓烈的血腥和火药的味道。

③埃布尔不知道战斗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他只记得他们部队坚守阵地三天三夜,一个团的兵力最后只剩下一个排。而且从对方部队的火力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兵力也很薄弱了,对方的援军还没到来的黎明时分,是他们最后也是唯一的突围机会。就在突围时,一个炮弹在埃布尔身边不远处爆炸,他失去了知觉。

④这会儿他醒了,先看看身边的尸体,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他想也许战友都顺利突围了。他也没有看到对方部队的活人,也许对方还没来得及打扫战场,或者说已经打扫过战场了,而他漏网了。埃布尔心里突然有点儿庆幸,在确定暂时安全后,他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他发现自己没有致命伤,只是伤到皮肉,也许是炮弹强大的爆破力震晕了他,突围时没人注意到他其实只是受伤晕了,并没有死。他坚信如果战友知道他还活着,一定不会抛弃他。

⑤埃布尔挪动一下四肢,似乎还可以动,于是他准备挪到一个相对安全一点儿的地方。这时突然传来了说话声,他赶紧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大脑仔细辨认着声音和方位,原来是对方部队的士兵在打扫战场。他顿时又是一阵绝望,双手下意识地在身边摸索,还好,还有一个手榴弹。他想就算死也要多拉几个垫背的。埃布尔没有选择,因为他是一位有信仰的军人,他从没想过当俘虏。

⑥一个士兵晃悠悠地端着枪朝埃布尔这个方向走来,边走边用刺刀拨弄地上的尸体。埃布尔眯着眼睛,用眼角的余光观察: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估计和自己差不多大。他不禁有点儿惋惜,两个年轻的生命即将消失。这一线惋惜只是一个闪念,在埃布尔的脑子里一晃而过,他的手还是逐渐握紧了手榴弹,小拇指慢慢伸进了手榴弹尾部的拉环。士兵走到埃布尔的身边,用刺刀拨拉着他的身体,刀尖划过他的面颊,突然停留在他的胸口,埃布尔睁开眼睛,紧握手榴弹的那只手微颤而坚定地举过身体。他双目怒瞪着士兵,士兵显然也被这一突发状况吓着了。他们彼此对视着,埃布尔的心脏感觉到刺刀刀尖的锋利,他的小拇指仍旧紧勾手榴弹的拉环。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个声音:“还有活的吗?”士兵看着埃布尔,略一停顿,面无表情地说:“没有。”远处的声音发出一声号令:“撤!”士兵回话时一直看着埃布尔,然后把刺刀缓缓从他的胸口拿开,转身走了。埃布尔的手紧紧握着手榴弹,小拇指绷紧了手榴弹的拉环,直到阵地上又是空无人声。

⑦战争结束了。对方部队宣称,这场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全歼敌军一个团。这一个团说的就是埃布尔所在的部队。可是埃布尔还活着。当然这个消息也是埃布尔很久以后才听说的,不过没多久埃布尔就知道自己的战友在那场战斗中全部阵亡,他是唯一的幸存者。可是他却没有向组织说过他生还的这一段经历,一辈子也没说。

⑧后来,埃布尔渐渐淡忘了这件事。再后来,埃布尔又常常想起这件事,而且越来越清晰。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能活着就是奇迹。埃布尔当时没有想到活。他是军人,一个刚强的军人,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与敌人同归于尽。可是当他听到敌军打扫战场的士兵,面对活着的他却说没有人活着时,他犹豫了。

⑨埃布尔不知道那个士兵会不会像他一样活到老,可以安逸地坐在家乡的老榕树下,喝着自己酿造的红葡萄酒,慢慢欣赏夕阳的落幕,但是他真心希望那个士兵还活着。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效补充了故事情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明战斗的惨烈,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为下面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B. 打扫战场的士兵发现了埃布尔,先是一怔,被怒目圆瞪的埃布尔吓到,接着看到埃布尔钩着手榴弹,意识到情势于他们双方都不利,因而选择了明哲保身。

C. 面对生死抉择,埃布尔没有选择马上拉响手榴弹,他的犹豫给了自己一个生存机会,也给了对方一个生存机会,他们都是战争的“幸存者”。

D. 本文虽属于战争题材小说,但作家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另辟蹊径,把笔触固定在激战之后清理战场的截面,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构思巧妙。

2.试简要分析埃布尔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文章到第⑦自然段即可自然结尾,作家又补充了后两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B 2.①勇敢、刚强。他和战友们一直坚守阵地三天三夜,奋力突围;发现敌军清扫战场时想要与敌人同归于尽。②机警、临危不乱。他被炮弹震昏后醒来做的第一件事是观察环境,寻找逃生的机会;被清扫战场的敌人发现后,他没有慌乱,而是镇定地做出抉择。③有信仰、懂感恩。他在战场上从没想过做俘虏,被发现后也做好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战争结束后,晚年的埃布尔真心祝福敌军那个打扫战场的士兵,希望他也活着到老。 3.①从情节上来看,结尾点出了小说关键的环节――埃布尔在战后和平时期的所思所感,这是故事情节的合理延续,使得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满、流畅。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两个人物都是战争的幸存者。战后生活的宁静美好也是平凡人生的共同追求,这使得人物形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个体,而是代表了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的心灵,具有典型性。③从主旨上来看,表现了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与向往,更使读者意识到生命高于一切;体会到国家安宁、生活幸福的来之不易;使文章意蕴厚重,言近而旨远。④从语言上来说,这一情节设置将战争的残酷与战后的诗意放在一起对比映衬,具有抒情性和美感。(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意识到”不准确,由原文来看,打扫战场的士兵告诉战友“没有”“活着的”的时候,他是“面无表情”的,文中也没有暗示他的真实想法,因此说,“打扫战场的士兵”“意识到情势于他们双方都不利”只是一种推测;另外,“明哲保身”是指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多指怕连累自己而回避斗争的处世态度,用在这里对内容解释不恰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 的中心人物, 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贾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 可谓别出心裁, 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 , 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 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的不合时宜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 再细描; 先观貌, 次看神, 后写心。总写只用八个字: “ 细看形容, 与众各别。” 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 以 “ 眉目” 传情达意。“ 眉”以“ 似蹙非蹙”状之, 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 写出她敏感多疑。而“态”、“娇”、“闲静”、“弱”、“病” 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 宝玉眼中的这段描写又与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 举止言谈不俗” , “ 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相互映衬,相互印证。

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 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 使读者容易把握。 同时, 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楼梦》中的“出场定型”是曹雪芹在集前人之大成基础上的新创造。《三国志演义》的主要人物诸葛亮、 刘备、 关羽、 曹操等均是“出场定型”,如曹操的奸雄性格在作者57个字的概述中“出场定型”,并且以许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定下其一生的性格特征,在以后一系列反复强化的情节中,作品围绕其“奸”“雄”这两个层面,不断强化其性格特征。《水浒传》的中心人物——宋江形象的塑造,也是“出场定型”。但是,《三国志演义》《水浒传》所定之 “ 型” ———思想性格, 主要包含人物道德与才能等内容, 还显得单薄, 而《红楼梦》所定之“型”——人物的思想性格还显得单薄,而《红楼梦》所定之“型”,其内涵则丰富得所,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等层面,而这些内容显然是人物形象塑造当中更细密、更隐微、更个性化的东西。

(选自《谈<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

1.下列对于“出场定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场定型”是小说描写人物的一种很得当的方法,它的好处是能使读者对人物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B. “出场定型”说白了就是指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从总体上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的一种方法。

C. “出场定型”能够使小说中的人物在亮相的瞬间形象鲜明,它主要包括“由形到神”和“由神到形”两种。

D. “出场定型”这种方法在《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中都得到了应用,如对贾宝玉、曹操等人的描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对中心人物,曹雪芹都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如对贾宝玉,作者从服饰、容貌、内心之情等多个方面为其“定型”。

B. 对林黛玉的出场描写,作者先用“细看形容,与众各别”概括林黛玉给人们的整体感觉,然后从“貌”“神心”进行细描。

C.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定下了曹操一生的性格特征,在随后的情节发展中,曹操“奸”“雄”的性格特征不断得到强化。

D. 《红楼梦》所定之“型”的内涵比《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要丰富得多,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等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红楼梦》第三回,作者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出场,分别从对方眼中写出,这样的写法正是作者别出心裁之处.

B. 曹雪芹塑造人物善于以形写神.如对林黛玉“眉”“目”的描写就写出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聪明颖悟的“神”。

C.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的人物“出场定型”法,可谓是既集前人之大成,又有自己个性化的新创造.

D. 运用“出场定型”法描写人物的小说,其人物形象容易被读者把握,其成功经验已经被曹雪芹等人证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一次语文活动中,一些同学认为青年应当志存高远,有自己的梦想,一些同学提出要选择平凡,也有一些同学提出“想大事情,做小事情”……对此你是怎样思考的?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鲜明,注意书写,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将下列长句改写为三个语义连贯的短句。(可以增删词语,改变语序,但不能改变句子原意。)

融会了传统文化中的易学、儒学、道学和佛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锐意进取、建功立业的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请从“知识”、“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在语意上形成对比。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勤奋地挤,总会有所收获;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如果你不太在意,就会全都漏光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酒 婆

冯骥才

酒馆也分三六九等。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有的手捏一块酱肠头,有的衣兜里装着一把五香花生,进门要上二三两,倚着墙角窗台独饮。逢到人挤人,便端着酒碗到门外边,靠树一站,把酒一点点倒进嘴里,这才叫过瘾解馋其乐无穷呢!

这酒馆只卖一种酒,是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赛镪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可一落进肚里,跟手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好赛大年夜里放的那种炮仗“炮打灯”,点着一炸,红灯蹿天。这酒就叫做“炮打灯”。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赛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赛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是因为“炮打灯”就这么一点劲头儿,还是酒婆有超人的能耐说醉就醉说醒就醒?

酒的诀窍,还是在酒缸里。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对眼睛里的世界一片模糊,对肚子里的酒却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老板缺德,必得报应,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这家小酒馆,进门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有真货色。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大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账。真正的酒鬼,都是自得其乐,不搅和别人。

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 “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作者把酒婆醉酒后的形态写得如此动人,与前文“头发乱,脸色黯”的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喝酒能让人洒脱。

B. “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这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 酒婆在街上绝了迹,镇上的人们不时念叨酒婆,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酒婆“不贪解馋”“不多事”,也“从来没赊过账”,可算得上真正的酒鬼。

D. 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酒婆、酒馆老板、首善街的其他人等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

E. 本文的结尾颇耐人寻味,在老板的别扭中,我们慢慢探寻到作者对以作假为常态的社会的揭露与嘲讽。

2.文中第3段画线的句子在描写人物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3.小说开头的场景有何特点?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4.文章末段“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诵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再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