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原因,不...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原因,不仅因为剧情跌宕、演员表演精彩,更因为它反映了当前中国的反腐斗争。

B. 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现象,其传染源可能为禽类携带的H7N9禽流感病毒。

C. 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习近平主席被应邀出席主题为“未来的能源”的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开幕式。

D. 正是这些“中国的脊梁”,铸就了民族的魂魄,夯实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并引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和胜利。

 

D 【解析】试题分析:A“原因”和“因为”“更因为”杂糅;B“禽流感”和“现象”主宾搭配不当;C“被”多余,应删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研究者认为,这部著作涉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应对采访等诸多方面,细心教学生如何写作,可谓苦口婆心

②丽江古城景色秀美,风光旖旎,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但多年来游客投诉却居高不下,近日再度被国家旅游局严重警告,限期整顿。

③大学生进驻社区是新时期上山下乡的尝试,他们虽然经验不足,甚至毫无经验可言,但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也能大同小异

④只有一支优秀的队伍才能产生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品,在科普创作人才奇缺的今天,建立一支优秀的科普创作队伍还任重道远

⑤怀旧是文学的一个永恒母题,往事烟云常常会不期而至,浮现盘桓于一个人的心间脑际,缭绕不去,让人感怀不已。

⑥进入黄山,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极目远眺,翠竹林海,群山起伏,顿时你会产生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两句写出了英雄刘裕当年大举北伐的威猛气势。

(3)在《逍遥游》中,庄子用“                    ?”两个问句探究了天空呈现深蓝色的成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1)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丝。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2),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间和季节,“无语问西风”,表明词人是在内心相问而没有表达出来。

B. 上片三四句写词人来到江边,见秋江上满眼芙蓉,红艳夺目,像被胭脂染过,这是词人黯淡心境中的一抹亮色。

C. 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词人非醉非醒、似醉仍醒,愁怀难遣。

D. 下片前三句总领下片,以夸张笔法写词人客游他乡,天涯浪迹,萍踪不定,漂泊东西,由此引出“人生如寄”的感慨。

E. 最后两句,笔调顿挫,“莫匆匆”三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而又内心彷徨的心态。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B.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C.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D.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B. “服阕”,指守丧期满后除服(不再穿丧服)。

C. “迁”,在古代有调动官职之意,多指升职,“左迁”则是贬官降职。

D. “太守”,秦朝至明清时期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密重情义,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 李密有才干,拜谯周为师,被其门人比作子游、子夏;失蜀时多次出使吴国,因颇有辩才而得到吴人称赞。

C. 李密善为文。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肯定了李密的才能和孝心,进而答应了他的请求。

D. 李密巧进谏,他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以诗进谏,表达了对当时官场不良风气的不满,让武帝感到愤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除却装饰,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

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已发现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脊脊端与后世鸱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这类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

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认知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尚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

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题材,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片形三类。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则缺少统一制度规范,可发挥空间大,总体呈现出质朴的风貌。

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巨,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唐代除有大量兽面脊头瓦发现以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仙人走兽”实物。然而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始,就有若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仙人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

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中,还普遍出现了在建筑正脊、角脊、前檐瓦面上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以为装饰的做法.使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同时起到瓦钉的作用,这也是东汉明器与九原岗北朝壁画中叶片形钉帽的造型延续。

北宋后期,“仙人走兽”的面貌已与明清时比较趋近,这应当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演进的结果。两宋绘画中的亭台殿阁上,皆形象地描绘了包括各类走兽在内的脊饰,是唐宋时期夸张风格的集中体现。

经历了唐宋时期定型,脊兽的使用到明清时更趋制度化,造型上也发生了新的改变,呈现出高度程序化的特点。其制作趋近于在方整的空心砖上加以雕饰,大型吻兽则用数块空心琉璃砖拼合,体块感十足。类型方位虽大致继承了前代,但对宋式脊饰中浓郁的民间性加以调整,追求庄严整肃,以见“威仪”。明清是古代集权制度加强的时代,这在微观的建筑装饰上也体现出来。

(选自于志飞、王紫微的《麟角峥嵘数脊兽》,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脊兽是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中屋脊上常用的一种装饰,能使屋脊轮廓富于变化、造型繁简有度,并呈现出屋脊的构图美。

B. 考古发现,至少在春秋晚期,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已经开始使用瓦饰,其样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羊角形、人形等。

C. 在传统的木构建筑中,能够起到固定瓦件的作用的除了脊兽外,还有能够与瓦钉配舍固定檐口端头的钉帽一类的瓦饰。

D. 春秋晚期的瓦饰皆为手工捏塑,造型感强烈,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因而各具特色,为后来脊兽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制瓦技术在南北朝得到长足发展,瓦饰生产逐渐由捏塑转变为模制,随之也由此前的单独制作逐渐形成了整体制作。

B. 先秦到南北朝的脊饰样式少、工艺变化大、具体形象细节缺少统一制度规范等原因使得脊兽制作和使用发挥空间很大。

C. “仙人走兽”是脊饰的一种,发端于初唐时期的瓦当,经历较长时间的演进,初步定型于北宋后期,样式与明清比较趋近。

D. 从隋唐莫高窟壁画中可以看出,寺院建筑由于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作为装饰,因而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

E. 明清时皇家建筑、寺庙建筑在脊兽方面追求庄严整肃、显示皇家威仪,体现出明清时集权制的加强。

3.中国脊饰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有怎样的特点?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