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车公司研制的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兼具有轨电...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车公司研制的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兼具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的优势,不依赖钢轨行驶,单次充电10分钟可满载行驶25公里。

B. 暑假来临,许多家长准备为孩子报兴趣班,专家建议,挑选兴趣班时,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切忌不要头脑一热就做决定。

C. 截至5月18日,我国的可燃冰开采量总计12万方,已经打破了日本的记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定开采可燃冰的国家。

D. 今年办理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业务的对象,主要是面向具有我省户籍且1998年9月30日以前曾在我省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过的人员。

 

A 【解析】试题分析:B. 暑假来临,许多家长准备为孩子报兴趣班,专家建议,挑选兴趣班时,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切忌不要头脑一热就做决定。“切记不要”否定失当,去掉切记。C. 截至5月18日,我国的可燃冰开采量总计12万方,已经打破了日本的记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定开采可燃冰的国家。语意矛盾“第一个”。D. 今年办理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业务的对象,主要是面向具有我省户籍且1998年9月30日以前曾在我省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过的人员。句式杂糅,去掉“主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但风格清新明丽,而且语言简洁通俗,平易近人,在唐代流传最为广泛。

②杜塞尔多夫乒乓球世锦赛上,丁宁顶住赛前舆论压力,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女单冠军,确实是众望所归

③《长征组歌》的词曲作者肖华怀着长征战士的豪情和诗人的激情,以翻云覆雨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语言,深情描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

④因央视《百家讲坛》而成为公众人物的净崇年先生,在上大学期间,一有空就往图书馆跑,那里琳琅满目的图书吸引着他。

⑤综艺节目一向以“快节奏、娱乐至上”闻名,《朗读者》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用文化感染人,成为了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⑥人生难免会经历挫折,面对生活中的痛苦,我们可以抒感慨、可以发牢骚,但是,千万不要在心里耿耿于怀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认为“                      ”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2)《蜀道难》中引用神话故事,写秦国开发蜀地的句子是:“                      。”

(3)《饮酒(其五)》中,陶渊明虽居闹市,却没有感到车马喧嚣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九江口作【注】

王昌龄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注】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漭漭”二字充分表现了秋雨过后九江水势浩淼、江面广阔的特点,使本诗开篇气势不凡。

B. “驿门”二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望”写出了作者因当时水势浩大,舟行困难,而对赴任逾期的担忧。

C. “明时”二句是说这是一个圣明的时代,没有人才会被遗弃,自己被贬谪,乘一叶孤舟随遇而安就行。

D. 诗中作者化用屈原“鸷鸟之不群兮”之句,以鸷鸟自比,表达虽然处境艰难,但志向不改的愿望。

E. 本诗融写景与抒情议论为一体,前六句重在写景,景情相生;后六句重在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2.本诗虽是贬谪之作,但并不颓悲,而是境界高迈。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序,字次伦,义阳人也。序世为名将,累迁鹰扬将军、江夏相。兴宁末,梁州刺史司马勋反,桓温序为征讨都护往讨之,以功拜征虏将军,封襄平子。太和中,迁兖州刺史。时长城人钱弘聚党百余人,藏匿原乡山。以序为中军司马、吴兴太守。序至郡,讨擒之。事讫,还兖州。

宁康初,拜南中郎将、梁州刺史,镇襄阳。是岁,苻坚遣其将苻不等率众围序,序固守,贼粮将尽,率众苦攻之。初,苻丕之来攻也,序母韩自登城履行,谡西北角当先受弊,遂领百余婢并城中女子于其角斜筑城二十余丈。贼攻西北角,果溃,众便固新筑城。丕遂引退。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序累战破贼,人情劳懈,又以贼退稍远,疑未能来,守备不谨。督护李伯护密与贼相应,襄阳遂没,序陷于苻坚。坚杀伯护徇之,以其不忠也。序欲逃归,潜至宜阳,藏夏揆家。坚疑揆,收之,序乃诣苻晖自首,坚嘉而不问,以为尚书。

太元中,苻坚南侵,谢石率众距之。时坚大兵尚在项,苻融以三十万众先至。坚遣序说谢石,称己兵威。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于是石遣谢琰选勇士八千人涉肥水挑战。坚众小却,序时在其军后,唱云:"坚败!"众遂大奔,序乃得归。拜龙骧将军、琅邪内史,转扬州豫州五郡军事、豫州刺史,屯洛阳。

后丁零翟辽反,序遣将军秦膺、童斌与淮泗诸郡共讨之。其后慕容永率众向洛阳,序自河阴北济,与永伪将王次等相遇,乃战于沁水,次改走,斩其支将勿支首。参军赵睦、江夏相桓不才追永,破之于太行。永归上党。时杨楷聚众数千,在湖陕,闻永败,遣任子诣序乞降。序追永至上党之白水,与永相持二旬。闻翟辽欲向金墉,乃还,会稽王道子以序胜负相补,不加褒贬。

序以老病,累表解职,不许。诏断表,遂辄去任。数旬,归罪廷尉,诏原不问。太元十八年卒,左将军、散骑常侍。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一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

B. 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

C. 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

D. 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陈情表”中的“表”即为此意。

B. “宁康”是古代年号纪年法中的年号,皇帝即位一般要改元纪年。“元和十年”“辛未三月”即是此类。

C. “河阴”即河之阴。一般向阳的地方为阳,背阴的地方为阴。山之南、河之北为“阳”,山之北、河之南为“阴”。

D. “赠”也称“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或称号,即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序屡立战功。平定司马勋叛乱,升职为征虏将军;讨钱弘,官至中军司马、吴兴太守;淝水之战中,献计击败苻坚军队。

B. 朱序机智灵活。苻坚派他劝降谢石,他却为谢石出谋划策;并在战中趁苻坚军队稍稍后撤时大喊“苻坚败了”,致使苻坚军队仓怕奔逃。

C. 朱序讲究节义。藏匿在夏揆家里时,得知夏揆因自己连累而被捕,朱序便主动到苻坚府中自首,苻坚赞许朱序的义气未作追究。

D. 朱序个性鲜明。当朝廷拒不接受其请求解除职务的奏表时,他就自行卸任离职,结果被送交廷尉治罪,好在最后朝廷赦免其罪未加追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序累战破贼,人情劳懈,又以贼退稍远,疑未能来,守备不谨。

(2)闻翟辽欲向金墉,乃还,会稽王道子以序胜负相补,不加褒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庚:“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

李建立

①林庚不仅是诗人,而且是博通古今的文学大师。他的经历中有很多“突然”,可是,这许多的“突然”里面,有着更为深邃的“自然”。

②1930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完二年级的林庚自愿转到了中文系。据老先生晚年的加快,他中学时主要兴趣在理科,醉心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科学新成果,想借以探寻未知世界。至于转系,竟是丰子恺的漫画惹的“祸”,加上读了郑振铎为《子恺漫画》写的序,他感觉到了文学的巨大力量,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这样,他走上了漫长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

③林庚此时正迷恋旧体诗词创作,他的作品得到了教词选课和诗选课的俞平伯先生和朱自清先生的赏识。林庚在赞誉中保持了必要的清醒。在他看来已经蜕化为日常生活点缀、消遣和应酬工具的旧体诗词,无法承载其经验的表达,于是在转入中文系的次年开始转向自由诗创作。

④1933年,林庚从清华中文系毕业,留校担任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并为闻一多先生的国文课批发学生作业。他此时写出了诸如《朦胧》、《夜行》等名作,受到沈从文等先生的推崇,林庚也由此时成为诗坛健将,他的自由体新诗和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等同发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诗特刊。他的毕业论文也是第一本新诗集《夜》,由闻一多先生亲作封面,并由俞平伯先生写序。

⑤九·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鼓动林庚的除了拳拳爱国心外,就是他崇尚自由 的精神。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林庚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过,还应看到,他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⑥对于这种诗坛的“革命”,林庚有着独特的见解,即“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革命也便往往难免是短命的。”而“建设”又谈何容易。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自然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1935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他1936年出版的《北平情歌》,曾得到很高的评价,有人认为它“不但是新诗音律的胜利,而且也是诗的胜利。”后来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歌德说,“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⑦单单这终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这也正是先生终生践行的座右铭:“之所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太多的灰烬却是无用的;/我要寻问那星星之火之所以燃烧,/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

(选自《光明日报》2006年1月2日,有删节)

资料链接

①林庚与季羡林、吴组缃、李长之在早年并称为“清华四剑客”,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才”。林庚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研究中国文学史,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留给了后人“太阳般明朗的形象”。(曾华锋《林庚:林间学者的诗人情怀》)

②为着这“最后一课”,在讲台上已躬耕了五十余年的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个月。先生开讲那日,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场面极一时之盛。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然而,却讲得激情飞扬。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奇迹般地得以复活,带着五千年华夏文化的精魂,洞穿时空,直击今人的心灵世界。然而,也正是这堂课之后,先生就大病一场,倒下了,休养了好长一段日子。(节选自《林庚:布衣情怀》)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林庚走上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并取得卓越的成就,与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密切相关。

B. 林庚才华横溢。林庚在旧诗词和自由诗创作方面均有所建树,因其《朦胧》、《夜行》等诗而成为当时诗坛健将。

C. 林庚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做学生时创作旧体诗词,受到老师赏识;做教授时讲解古典诗词,让学生刻骨铭心。

D. 林庚有执著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贯穿林庚终生,文章在第⑥段中引用歌德的话,对此进行了高度赞扬。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林庚不仅仅是诗人,而且是博通古今的文学大师,对中国文学史中楚辞和唐诗的研究成就尤其突出。

B. 林庚见解独特,认为没有成功的“建设”,诗坛的“革命”也往往会短命,戴望舒等人对此不予认可和理解。

C. 林庚深受清华诸多名师的关爱和影响,从教五十余年,因而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

D. 林庚上“最后一课”时,名流如云,场面极盛,这也给了他无形的压力,让他整整准备了一个月,并因此累倒。

E.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林庚的座右铭,既对其一生追求作了恰如其分的总结,又与题目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3.文章说林庚经历的许多的“突然”里面,有着更为深邃的“自然”。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林庚经历了哪些“突然”,并分析其中的“自然”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