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直抒胸臆,照应题目,看似突兀,却不直接点明描写的对象,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础,是本文的文眼。

B. 本文第二段欲扬先抑,先写飞花碎玉的梅雨瀑和雄踞天宇的梅雨亭,顺理成章地引出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

C. 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

D. 作者融情与景,把绵密深厚、真挚热烈的情致化进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这篇写梅雨潭的游记为什么要以“绿”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作者称呼梅雨潭的绿时为什么要分别使用“她”和“你”两个不同的人称?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B 2.①“绿”是梅雨潭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作者对梅雨潭最突出的感受;②“绿”是贯穿作品始终的线索,也是作品着重表现的对象;③“绿”象征着生机和活力,以“绿”为题能表达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3.①称“绿”为“她”时,表明作者只是在客观地描绘绿;②称“绿”为“你”时,表明作者完全融进了“绿”;③人称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绿爱意的加深。 【解析】 1.试题分析:B. 本文第二段欲扬先抑,先写飞花碎玉的梅雨瀑和雄踞天宇的梅雨亭,顺理成章地引出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欲扬先抑”的手法理解有误,本文第二段的内容是为写绿做铺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王朝的政治、商业、文化中心,在古代城市体系中处于最高层的都城和大运河关系十分密切。运河的出现是王朝政治的产物,主要是为都城服务,以满足都城的物资需求为目标。都城依赖运河,运河是都城的命脉。封建王朝通过运河漕运获得粮食供给以维持其存在。以都城为中心的运河系统组成一个庞大的漕运之网,紧密地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联系在一起,为都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技术与信息资源,长安、洛阳、开封和北京等七大古都都无不是运河长期营造的结果。

运河既为都城的命脉,其变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都城的变迁。运河不仅可以改变都城运动的轨迹和方向,而且还是都城兴起、发展和变迁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以北宋开封为例,运河不仅为开封的崛起提供了机遇,而且还为其日益繁荣提供了动力。运河交通是宋初建都的基本考虑,依靠运河是北宋立国的基础,发展运河是开封繁荣的重要因素,受制于运河是北宋积弱的主要原因,运河的衰落和南北运道的断绝是宋室衰落和都城南迁的重要原因。运河体系的改变也影响都城位置的变化。唐代以后都城由关中向开封转移,再由开封向杭州和北京两个方向运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运河体系的改变使长安丧失了全国经济的支撑,经济重心的吸引和运河的牵引等因素一起推动了都城的转移。

运河的发展与变迁是以满足政治中心城市的物质需求为主要推力。古代都城持续增长的粮食及其他物资需求是推动王朝运用政权力量发展运河的主要因素。都城是运河的起点、终点和节点,运河以都城为中心向外延伸。先秦时期的区域性运河网络都是以各国都城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如吴之姑苏、魏之大梁、楚之郢都等就是当时的区域运河中心。为保障都城的物质供给和运河的畅通,各王朝无不尽其所能,不断改进运河的开挖技术、蓄水引水技术,创造出翻坝技术,造就了引水工程、清江口运河枢纽工程等水利工程奇迹。大运河和运河体系就是两千五百年来在经由无数次规划、开挖、疏浚、疏浚、整治、改建、扩建等过程汇聚而成,并在数以百计的分段运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宏伟工程。

(节选自《大运河与古代运河城市的双向互动》,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河是王朝政治的产物,如果不是为了服务王朝的都城,中国就不可能出现运河。

B. 北宋都城开封的崛起、发展和繁荣足以证明运河对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重要影响。

C. 王朝政治、商业、文化中心大幅增长的物质需求是运河的发展与变迁的主要原应。

D. 中国大运河是历经千年,在数以百计的分段运河的基础上不断建设而成宏伟工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除了指出运河的出现与王朝政治有关,主要在论证都城对运河的依赖。

B. 文章以七大古都的变迁为论据,论证了运河营造都城,都城推动运河发展的论点。

C. 文章第二段表明论点后,就开始分析运河变迁对北宋王朝兴衰和都城转移的影响。

D. 文章最后一段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论述了都城的发展对运河发展的推动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王朝如没有由运河系统组成的漕运网络,其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就会失去联系。

B. 运河体系的改变是唐以后都城运动轨迹逐渐东移后又南下、北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C. 先秦时期的姑苏、大梁、郢都等城市既是各国都城也是区域性运河网络中心。

D. 各王朝为保障都城供应而发展运河的措施也促进了水利工程等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共享单车逐步普及,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乱停乱放、交通拥堵、恶意破坏,甚至占为己有等现象。“共”享单车,难以“共”享。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除诗歌以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枓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图表,完成题目。

请根据图表列出的数据,写出一条结论和建议。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宇。

全球气候在整个20世纪确实一直在变暖,①____________?对此,众说纷纭。有些科学家认为20世纪气候变暖是“小冰期”气温回升的延续,是自然演变的结果,跟“温室效应”无关。但有些人反对这个观点,他们认为,②____________,而人类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气象系统是十分复杂的,无论地球变暖是否因为“温室效应”.我们都应该加以关注。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弄明白地球变暖的来龙去脉,③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建筑师绘制了设计图,接下来,便要采购合用的建材。与此同理,演讲者的讲题已经决定,大纲也草拟好了;接着该做的,   ①   是搜集材料。所搜集的材料,   ②   内容充实,又有深度,听众便觉得如赴盛宴,不但营养丰富,   ③   口味绝佳。反之,如果缺乏适当的材料,   ④   内容又贫乏又肤浅,则   ⑤   口才很好,也   ⑥   令听众觉得味同嚼蜡。

 

A

便

如果

而且

以致

纵使

难免

B

/

因为

并且

以至

即便

C

/

以致

虽然

D

/

以至

就算

一定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