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人类首次对恒星上的生命关键要素进行测量,研究...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人类首次对恒星上的生命关键要素进行测量,研究人员发现,测量的元素包括我们人体质量97%的成分所组成。

B. 黄晓明主演的古装大戏《大唐玄奘》,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消息 一出,立即引来网友提出质疑。

C. 目前我国各大医院的就医环境、医疗水平与以往相比均有提髙,但药价始终居髙不下,让患者难以承受。

D. 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武亦妹,凭借强劲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强势攻擂成功,加冕《中国诗词大会》。

 

D 【解析】试题分析:A项,句式杂糅,应为“测最的元素包括组成我们人体质量97%的成分”。B项.重复赘余, “质疑”的意思是“提出疑问”,前面再用“提出”多余。C项.搭配不当,“水平”可以提髙,环境只能改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平时他特别注重多阅读多积累,这样,在落笔写作的时候,便已有着成竹在胸的形势,左右逢源了。

②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是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髙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度缺乏。

③地方政府建设特色小镇要杜绝花拳绣腿,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兼具的特色产业,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

④近日,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推出,制作兼主持的董聊,谈吐文雅,反应机敏,八面玲珑,很受观众喜爱。

⑤虽然曾经的年少轻狂巳经付诸东流,曾经的花样年华也已悄然而逝,但是步人中年的我们仍然不坠青云之志,渴望不断超越自我。

⑥《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已正式实施近半月,然而微信朋友圈内各种微商、代购广告依旧我行我素,如何遏止朋友圈广告乱象问题仍值得我们深思。

A. ①②④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③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一文中,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其“                ”是态度浮躁,不专一所致。

(2)《诗经.氓》中的“                                            ”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两句词,描写出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烤牛肉、奏起边疆乐曲的场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古迹①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此诗是诗人由夔州出三峡,到江崚游庚信古居所作。诗人对庚信诗赋推崇备至,而他的江崚之行,也与庚信漂泊有相通之处,都是遭逢叛乱,羁留弃乡。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 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 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 尾联引入了庚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E. 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对比,“羯胡”与“词客”对比,展现了宏阔深远的时空,气象宏大。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宗勉,字强父,富阳人。开禧元年进士。绍定元年,迁著作郎。入对,言边事宜夙夜震惧,以消咎殃。明年,兼权兵部郎官。时李全叛谋已露,人莫敢言,宗勉独累疏及之。又言:“欲人谋之合,莫若通下情。人多好谄,揣所悦意则侈其言,度所恶闻则小其事。上既壅塞,下亦欺诬,则成败得失之机、理乱安危之故,将孰从而上闻哉?不闻则不戒,待其事至乃骇而图之,抑已晚矣。欲财计之丰,莫若节国用。善为国者常使财胜事,不使事胜财。”

监察御史。时方谋出师汴、洛,宗勉言:“今朝廷安恬,无异于常时。士卒未精锐,资粮未充衍,器械未犀利,城壁未缮修。于斯时也,守御犹不可,而欲进取可乎?”诏侍从、两省、台谏条陈边事,宗勉率合台奏:“蜀之四路,已失其二,成都隔绝,莫知存亡。诸司退保夔门,未必能守。襄汉昨失九郡,今郢破,荆门又破,江陵孤城,何以能立?两淮之地,人民奔迸,井邑丘墟,呜呼危哉!陛下诚能亟下哀痛之诏,以身率先,深自贬损,服御饮宴,一从简俭。以公私之财分给四处,俾之招溃卒,募流民之强壮者,以充游兵,以补军籍。仍选沿流诸郡将士为捍御之图,犹可支吾。不然将水陆俱下,大合荆楚之众,扰我上流,江以南震荡矣。或谓其势强盛,宜于讲和,欲出金缯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矣。”

进工部侍郎兼给事中,仍侍讲。复上疏言:“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不闻减退宫女,而嫔嫱已溢于昔时;不闻褒录功臣,而节钺先加于外戚;不闻出内贮以犒战士,而金帛多靡于浮费。陛下之举动,人心所视以为卷舒者也。陛下既不以为忧,则谁复为陛下忧。”擢谏议大夫兼侍读。首言边事当增兵防托上流。又言:“求谏非难而受谏为难,受谏非难而从谏为难。苟闻之不以为戒,玩之不以为信,卒使危言鲠论,无益于世用,无救于时危,其与拒谏者相去一间耳。”

及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守法度,抑侥幸,不私亲党,召用老成,尤乐闻谠言。以光禄大夫、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少师,文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B. 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C. 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D. 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 拜,授予官职。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还有“授”“擢”“除”等,表示罢免官职的有“罢”“黜”等。

C. 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

D. 谥,古代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宗勉忠贞正直,对于朝廷之事非常积极建言,边塞之事,建议加强警戒;李全叛乱,在很多人不敢言的情况下,他极尽全力上书,以至于一个人累倒了。

B. 李宗勉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有忧患意识,国家要节约支出,宫廷更应该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对于皇帝没能做到的,他也直接指出。

C. 金兵的攻势很猛,占据了宋朝的许多土地,宋朝的反攻效果不大,李宗勉建议先做好守势,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D. 对于皇帝,李宗勉始终建议皇帝以身率先,广开言路,减少享乐,做一些对国家有益的事,以挽救不利的时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既壅塞,下亦欺诬,则成败得失之机、理乱安危之故,将孰从而上闻哉?

(2)以公私之财分给四处,俾之招溃卒,募流民之强壮者,以充游兵,以补军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沧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1.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 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B. 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C. 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D. 《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 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C. 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 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E. 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3.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