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钱钟书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但...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钱钟书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但是当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时,他深藏若虚,谢绝了节目组的拍摄邀请。

②古巴深谙左右逢源的生存之道。它积极改善古美关系,又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关系,还与拉美几乎所有国家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

③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地面倒水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④阎肃为了创作歌剧《江姐》,曾亲自到重庆渣滓洞恶劣艰苦的监狱里体验生活,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剖腹藏珠的革命精神。

⑤郁达夫曾有美文《方岩记静》,大赞方岩的幽静与古朴。方岩山中奇景异石,随处可见,擢发难数,所以一年四季,方岩香火不断。

⑥这个剧本写得确实不错,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听说已经拍摄电影,什么时候放映呢?人们早就试目标以待。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②⑥    D. ③④⑤

 

C 【解析】试题分析:席不暇暖: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用在句中望文生义;剖腹藏珠:指为物伤身,轻重颠倒,用在句中感情色彩错;“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一样,数也数不清;深藏若虚:把宝贵的东西藏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但不爱在人前卖弄;左右逢源:形容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两季景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 ”。

(2)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大鹏鸟奋起而飞,双翅如天过云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_______”,只是宫女们都老了,这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悲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 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本诗首句在“扉”前着一“晚”字,交代了时间,又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B. 颔联对仗,写诗人极目遥望“别浦、平芜”,景象萧瑟落寞,廖廓苍茫。

C. 颈语意双关,自然气候的变化,虚中寓实,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

D. 作者托景抒情,把复杂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形象表达出来,耐人咀嚼。

2.请分析与杜甫《登高》所抒发情感的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守节自誓。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查西京推官。入朝,为馆阁校勘。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大臣,杜衍、富弼、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士名,修首在选中。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奉使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使还,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以母忧去。服除,召判流内铨,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奉使契丹,其主命贵臣四人押宴,曰:“此非常制,以卿名重故尔。”知嘉祜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唐书》成,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修在翰林八年,知无不言。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参知政事,时东宫犹如未定,与韩琦等协定大议。

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修力求退,罢为观文殿学士、修亦力求退,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明年,徙蔡州。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脩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押宝:主持宴会。台谏官: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奉使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B.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奉使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C.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奉使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D.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奉使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守节:信守名分,保持节操。常用来特指妇女在丈夫死后不再嫁或未婚夫死后终身不嫁。

B. 服除,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暂停做官去守丧,这是很重要的礼节,守丧期间,称为“服除”。

C. 东宫,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可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亦指太子。

D. 布衣,上古所谓布是麻织品成葛织品,“布衣”是平民的代称,也用来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欧阳修四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亲自教他读书学习,学习条件是艰苦的。他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没有辜负母亲的教诲。

B. 欧阳修主持了嘉祜二年进士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太学体”文章。欧阳修对这类文字坚决加以排斥,这类考生不予录取,考场文风,从此不为改变。

C. 欧阳修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不让他辞官,他任职青州时,因遭到诋毁,所以乞求回京更加迫切。

D. 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天下人效法尊崇。他还喜欢提携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些有才华的人都受过他的推奖褒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使契丹,其主命贵臣四人押宴,曰:“此非常制,以卿名重故尔。”

(2)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申遗成功

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都教科文组织第三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贵州省遵义播州海龙屯等三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8项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着贵州省世界文化遗是零的突破,为贵州增添了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据悉,此次联合申报世办遗产中的“中国土司”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海龙屯遗址联合代表的土司遗址。本次土司文化打包申遗是按照古代建筑的类别申报成功的,原始性凸显了遗址的历史价值,这提醒后来者要尊重历史原貌,即使是残垣断壁也价值连城,

海龙屯遗址、建筑基石等石砌建筑物仍保留400年前的规模,为研究贵州古建筑提供佐证,填补了贵州建筑史的空白。

打包申遗的三处土司遗址中,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是土司的军事城堡,其余两个遗址是土司职级序列中不同等级土司的治所,三个遗址都处于多族群文化符合区域,反映土司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资料显示,海龙屯土司遗址始建于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该遗址位于今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距遵义市主城区20公里,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遗址区面积含遗产区和缓冲区共12.9平方公里。

海龙屯是中国南方封建土司文化的杰出代表,充分展示了杨氏家族政权长724年的统治,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称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海龙屯土司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审查确定土司遗址为中国2015年向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申报项目。

海龙屯是已发现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作为土司制度的重要实物遗存,海龙屯完整见证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策从唐宋时期的“羁縻之制”,到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再到明代开始的“改土归流”的变迁,让土司制度研究领域有了可感知和触摸的对象,配以文献记载,可以形成对土司制度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土司制度”是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大致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土司一职通常被授予西南少数民族的首领,可以世袭,但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而朝廷承认土司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驻守龙岩山东麓海龙屯的歌杨氏家族并非少数民族,唐代末期,来自太原的杨氏家族因协助中央政府攻陷叛乱的南诏国,成为实际上播州的控制人,直至明代万历年间的末代土司杨应龙,其间经29代统治者、700余年。

《明史》称海龙屯“于诸险中为最”,如今寻访海龙囤,仍能想象当年奉命“平播”的将领面对艰险关隘的慨叹,“三十六步天梯”、“飞虎关”、“飞龙关”,只是听听名字便觉得背脊发凉。尤其“三十六步天梯”,是通向飞虎关的险道,共台阶三十六级,每级高且宽,爬起来要手脚并用,更像攀登一块块粗大的岩石,阶梯表面向外极度倾斜,遇到潮湿的天气,难度翻倍,如果碰到雨雪,闯过飞虎关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设计不光加大登囤难度,以御强敌,更从心理上给敌手以震慑。城墙、关隘、水牢、马道等遗迹却保持完整,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军事城堡,对专家而言,家就是一部研究中国中世纪军事政治技术工艺的档案。

以海龙囤为中心的军事防御体系总体规划上呈现出关堡星布、以点控面、纵深防御的特点,守卫的核心是王宫。而在从2012年展开的对海龙囤的首次大规模科学发掘活动中,厘清杨应龙所建新王宫的格局、年代和性质,是主要的成果和突破之一。

新王宫于平播之役时毁于大火,关于火烧新王宫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破囤明军所为,二是杨应龙自己点燃了大火。遗址已经荒草丛生、空旷如平地,唯一得见的是宫址地基的轮廓,还有1600年兵备道傅光宅为超度阵亡将士亡灵而建的海潮寺。但散落于地表的饰有精致莲花的瓦当,从屋脊坠落的各种陶兽碎片,纵横交错的石质基础充分表明囤内建筑恢弘瑰丽,错落有致。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司制度”大致形成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央朝廷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民族政策。

B. 一职都是被授予西南少数民族的首领,可以无条件世袭,但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而朝廷承认土司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C. 屯““于诸险中为最”,通向飞虎关的险道“三十六步天梯”,每级高且宽,爬起来要手脚并用,这种设计不光加大登屯难度,更从心理上给敌手以震慑。

D. 龙屯为中心的军事防御体系,守卫的核心是王宫,总体规划上呈现出关堡星布、以点控面、纵深防御的特点。新王宫在1600年平播之役时毁于大火。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15年7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贵州省遵义播州海龙屯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8项世界文化遗产。

B. 播州海龙屯遗址城墙、建筑基石等石砌建筑物仍保留400年前的规模,比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更能突出反映世界文化遗产。

C. 屯土司遗址是土司的军事城堡,始建于南宋保佑五年,位于今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遗址区面积和缓冲区共同12.9平方公里。

D. 的杨氏家族在唐代末期因为协助中央政府,攻陷叛乱的南诏国,成为播州实际的控制人,直至明代的末代土司杨应龙,其间经29代统治者共700余年。

E. 火烧新王宫历史上说法相当多,遗址如今荒草丛生,空旷平地,能见到的是宫址地基的轮廓,还能见到散落的瓦当、坠落的陶兽碎片。

3.结合全文,说说海龙屯成为贵州历史文化名片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雅盗

陈州城西有个小赵庄,庄里有个姓赵名仲字雅艺的人,文武双全,清末年问中过秀才。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越发窘迫,为养家糊口,逼入黑道,干起了偷窃的勾当。

赵仲是文人,偷盗也与众不同,每每行窃,必化装一番。穿着整齐,一副风雅。半夜拨开别家房门,先绑了男人和女人,然后彬彬有礼地道一声:“得罪!”依仗自己艺高胆不惧,竟点着蜡烛,欣赏墙上的书画,恭维主人家的艺术气氛和夫人的美丽端庄。接下来,摘下墙上的琵琶,弹上一曲《春江花月夜》,直听得被盗之人瞠目结舌了,才悠然起身,消失在夜色里。

赵仲说,这叫落道不落价,也叫雅癖。古人云:有穿窬之盗,有豪侠之盗,有斩关劈门贪婪无厌冒死不顾之盗;从未有从容坐论,怀酒欢笑,如名士之盗者。——赵某就是要当个例外!

这一日,赵仲又去行窃。被窃之家是陈州大户周家。赵仲蒙面入室,照例先绑了主人夫妇,然后点燃蜡烛,开始欣赏主人家的诗画。当他举烛走近一帧古画面前时,一下瞪大了眼睛。那是一幅吴伟的《灞桥风雪图》。远处是深林回绕的古刹,近景是松枝槎桠,板桥风雪。中间一客,一副落魄之态,骑驴蹒跚而过,形态凄凉。中景一曲折清泉,下可连接灞桥溅溪以助回环之势,上可伸延向窗渺以续古刹微茫……整个画面处处给人以失意悲凉感!

赵仲看得呆了。他由画联想瞧自己的身世,仿佛身临其境,变成了那位骑驴过客,不由心境苍凉,心酸落泪。不料趁他哀伤之时,周家主人却偷偷让夫人用嘴啃开了绳索。周家主人夺门而出,唤来守夜的家丁。家丁一下把主人卧房围了个严实。

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人,对周家主人说:“我只是个文盗,只求钱财?并不想闹人命!你若想保住夫人,万不可妄动!”

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

见形势略有缓和,赵仲松了一口气。他望了周家主人一眼,问:“知道我今日为甚吃亏吗?”

“为了这幅画!”周家主人回答。

“你认得这幅画吗?”赵仲又问。

周家主人见盗贼在这种时候竟问出了这种话,颇感好笑,缓了口气说:“这是明朝大家吴伟的真迹《灞桥风雪图》!

“说说它好在哪里?”赵仲望了望周家主人,挑衅般地问。

周家主人只是个富豪,对名画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自然说不出个道道儿,禁不住面红耳赤。

那时候赵仲就觉得有某种“技痒”使自己浑身发热,开始居高临下,口若悬河地炫耀道:“吴伟为阳刚派,在他的勾斫斩折之中,看不出一般画家的清雅、幽淡和柔媚,而刚毅中透凄凉的心境处处在山川峰峦、树木阴翳之中溢出。不信你看,那线条是有力的勾斫和斩截,毫无犹豫之感。树枝也是钉头鼠尾,顿挫分明,山骨嶙峋,笔笔外露……”说着,他像忘了自己的处境,抓夫人的手自然松了,下意识地走近那圆,开始指指点点,感慨阵阵……

周家主人和诸位家丁都听得呆了,个个木然,目光痴呆,被盗贼那临危不惧的执迷而叹服不已。赵仲说着取下那画,对周家主人说:“此画眼下已成稀世珍品,能顶你半个家产!你不该堂而皇之地挂它,应该珍藏应该珍藏!”

周家主人恭敬地接过那画如接珍宝,爱抚地抱在了胸前。

赵仲拍了拍周家主人的肩头,安排说:“裱画最忌虫蚀,切记要放进樟木箱内!”说完,突然挽过周家主人的胳膊,笑道:“让人给我拿着银钱,你送我一程如何?”

周家主人这才醒悟,但已被赵仲做了人质。万般无奈,他只得让一家丁拿起赵仲开初包好的银钱,“送赵仲走出了大门。

三人走进一个背巷,赵仲止了脚步,对周家主人笑道:“多谢周兄相送,但有一言我不得不说,你老兄抱的这幅画是一幅赝品,是当初家父临摹的!那真品仍在我家!为保真品,我宁愿行窃落骂名而舍不得出手啊!”

那周家主人这才恍然大悟,一下把画轴摔得老远,忿忿地说:“你这贼,真是欺人太甚!”赵仲飞前一步,拣了那画,连银钱也不要了,双手抱拳,对着周家主人晃了几晃,然后便飞似地消失在夜色里……

从此,赵仲再不行窃,带着全家躲进偏僻的乡村,用平日盗得的银钱买了几亩好地,白日劳作,夜间读画——读那幅《灞桥风雪图》。

据说,赵仲常常读得泪流满面……

1.下列骑墙选言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赵仲不仅是雅盗,而且是智盗,他先后抓住周家主人和夫人当人质,以便自己脱身,后来又设计骗得《灞桥风雪图》,故事情节峰回路转。

B. 作为富豪的周家主人对名画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他占有名画,主要是为了装点门面。作者塑造这个人物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C. 小说中设置了许多波折,赏古画入神,主人逃脱,自己反被围困;以夫人为质,本可以逃脱,却雅兴未尽,沉醉于评点古画;说古画为赝品,整个小说一波三折,悬念迭起。

D. 小说的结尾很有意味,既强调赵仲为盗实在是生活所迫,有其不得已;还照应了题目,又突出他的“雅”是深入骨髓的。

E. 小说娓娓道来,在结尾处才点破主题,让读者在宏大的叙述中惊醒,而在故事之外,又给读者留下一个充分想象的空间。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雅盗的形象。

3.最后两段可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