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拾荒人的梦想 王培静 祥春来城里快十年了。 十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拾荒人的梦想

王培静

祥春来城里快十年了。

十年前,祥春从部队上退伍回到了大山里的家。参军走时,祥春是村里的民办教师,从父亲手里接过教鞭时,祥春没想过还要离开讲台。小青在幼儿园工作,祥春们两个人彼此都有好感,但祥春知道自己家里穷,人家小青父亲又是村主任,自己配不上小青。没想到入伍季节到来时,村主任动员祥春去部队上锻炼锻炼。参军走的前三天,小青家托妇女主任来做媒,祥春和小青定了婚。

后来退伍回家,原定春节前祥春和小青结婚的。晚上,祥春提着礼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敲响了村主任——未来岳丈家的门,出来开门的是主任媳妇,祥春喊了声大娘,对方只用鼻子“哼”了一声,算是回答。进了屋,没见小青露面,祥春把手里的东西放下,不知手放哪儿好。祥春勉强笑了笑问:“我大爷没在家?”

“他有事出去了。”

“小青也没在家?”

“她去县城她二姨家了。”停了片刻,又停了片刻,小青娘接着说:“祥春,你聪明能干,又有文化,将来肯定能找到个比小青更好的,俺们家小青她……

“小青她怎么了,是出什么事了?”祥春着急地问。

“祥春就和你明说吧,都是祥春们家小青不好,她在她二姨家住了一段时间,没想到和城里的一个小青年好上了,那小青年他爸是个局长。那小青年死活追她,生米已做成熟饭了,祥春们也没办法。你看这事怎么办吧?”小青娘一付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作派。

祥春不知自己怎么离开小青家的。

祥春觉得村人看自己的目光都有些异样,好象倒是祥春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祥春原想,自己回来还能去当民办教师,像父亲一样,当一辈子民办教师也不后悔,可一打听,学校里根本没有自己的位置。一个寒意逼人的早晨,祥春狠狠心看了小村一眼,逃离了家乡那个地方。

这是祥春给我讲的他自己的故事。

由于我最近正在写一部关于拾荒人的纪实文学,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祥春,也许都曾当过兵的缘故,我们聊的很投机。后来我知道他找了个青岛姑娘做老婆,而且长的很漂亮。儿子现在也已经三岁了。

这天是星期六,他打我手机,说要请我喝酒。我说,喝酒可以,我请你吧。

在太平路路口一个小酒馆里,我们俩喝了一瓶二锅头,又喝了些啤酒。我们俩都有些醉了。他说:王大哥,你知道吗,祥春过去的那个对象小青,并没有像她妈说的被一个什么局长家的儿子看上了,实际上他们是看祥春退伍了,没多大出息,不想让女儿嫁给祥春,所以才编了那样的瞎话骗祥春。后来小青嫁给了镇上一个杀猪的。我不把你当外人,我告诉你一个我个人的秘密,在这之前我谁都没给说过,你一定得答应要给我保密。我说,你要信不过我就别说。他红着脸说,将來,我一定要干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我心里一直有个理想,等我攒够了钱,一定回家乡的镇上去建一所希望小学,要建最好的设施,请最多的老师,我现在已积攒了十五万元的奖金。将来成立了自己的废品回收公司,教师员工的工资都由我来出。我说的是真心话,大哥,你不会笑话我吧?

看着他的一脸真诚和满眼泪光,我突然一下子也被感动了,我说,到你的希望小学剪彩那天,我一定去给你捧场。他说,一言为定。我说,一言为定。我们俩个男子汉相拥而涕。别的吃饭的人和小饭馆的工作人员都莫名其妙的看着我们俩个。

人人心里都有梦想,这就是一个拾荒朋友的梦想。望着面前的祥春,我还想到:芸芸众生中,有的人穿着体面干净,心里却很脏;有的人穿的脏点旧点,他的心灵却干净透明,像我的这位祥春朋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叙写了祥春的生活处境,身处大山之中,贫穷的家庭和低微的身份以及他与小青之间的家庭差距,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 村主任动员祥春入伍,主动托人做媒,是因为祥春聪明能干。当祥春回到大山里后被小青瞧不起退了婚。

C. 祥春在城市里收获了爱情,建立了幸福的家庭;而小青最后嫁给了杀猪人。两人结局的对比,体现了作者对嫌贫爱富行为的嘲讽。

D. 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通过叙述祥春的经历赞美了祥春的美好心灵,并采用了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小说中的祥春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请从主题、结构方面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A 2.①热爱教育工作。出生在山区民办教师家庭,长大后接过了父亲的教鞭,心甘情愿地当起了民办教师;退伍后仍然想回去当民办教师;在外面拾荒,还想着攒钱回家办学校。②心灵美好,有远大志向。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拾荒人,却怀揣自己的梦想;攒够了钱,回乡办希望小学,建最好的设施,请最好的老师,成立自己的废品回收公司……③坚韧刚强。没有因婚姻的挫折而沉沦,也没有为推卸岗位而悲观,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他靠拾荒积攒了15万元。 3.观点一:我认为是画龙点睛。理由:①从主题来说,文章结尾将祥春与生活中的一些人对比,进一步突出希望社会纯净美好的主题。②从结构来说,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每点3分)观点二:我认为是画蛇添足。理由:①从主题来说,最后一段使主题显得过于直白,没有意味。如果去掉这一段,反而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人们深思的艺术效果。②从结构来说,写到祥春读完了自己的故事,“我”深受感动,故事在这里结束,结构完整。添上这一段反给人节外生枝之感。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当祥春回到大山里后被小青瞧不起退了婚”,文中没有依据;C项,“作者对嫌贫爱富行为的嘲讽”不是文章的主旨;D项,“采用了第一人称”错误,只是部分采取第一人称。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出生在山区民办教师家庭,长大后接过了父亲的教鞭,心甘情愿地当起了民办教师;退伍后仍然想回去当民办教师;在外面拾荒,还想着攒钱回家办学校”等情节中概括出其“热爱教育工作”的性格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句子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

B.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C. 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D. 贼既稍近,质子有叛者,枢因斩其队帅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B. 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

C.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

D. 迁衡州司马,都督王勇甚敬异之,委以州府之务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军惧有伏,不敢逼,                            乃:于是

B. 今无事相召,祸至矣                                其:表推测,大概

C. 邑人皆共识悉,加本价与之忠孝之道                辄:就

D. 会洛阳主簿王钧赇抵死                            以:用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婺州参军事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

B. 弱冠而介立,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作弱冠

C. 服除后,不复食鱼肉    服除:守丧期满

D. 寻遭母忧,长兄发又卒,毁慕寝顿十余年    母忧:母亲去世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怒曰:“遣将去者,欲招慰耳,何罪而杀之?”    阳:假装

B. 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                        绳:约束,制裁

C. 道济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                        见:被

D. 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以教义                    敦:敦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