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90后”蒋劲夫在最...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90后”蒋劲夫在最新的广告大片中站在篮筐之下,画面中的他一手拿篮球,眼神坚毅、目光深邃,仿佛下一秒就要扣篮,硬汉形象呼之欲出

B. 办案民警介绍,屈某因报假警曾被县公安局多次批评教育过,每次屈某都态度极好地承认错误,但喝醉酒后又会故态复萌,犯报假警的错误。

C. 大气污染防治要打“持久战”,如何有效治理雾霾,燃眉之急是科学认识其形成机理,只有准确界定雾霾的内涵,才能收到治理污染的预期效果。

D. 不论在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社会,我们都要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把对他人的打扰降低到最低限度,试着去体谅和包容,不抱怨。

E. 澄溪镇素有垫江“西大门”之称,在“十三五”建设中,澄溪镇将统筹规划、加快建设,切实把澄溪打造成为名正言顺的特色精品城市。

 

CE 【解析】试题分析:呼之欲出: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故态复萌: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燃眉之急:火烧眉毛那样紧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似是而非,应为“当务之急“。设身处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似是而非,应为“名副其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一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诗人送客时的萧瑟、凄冷幻境。

(2)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作者请求后主在遇到“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有所偏私,“使内外异法”。

(3)庄子的《逍遥游》中,为证明“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列举了自然界中属于“小年”范围的两种事物以及它们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甲】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江陵使至汝州【乙】

王建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注】①杜陵:地名,在京城长安东南,因汉宣帝筑陵葬此而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甲诗第一句写景,寒食禁火已经体现萧索的景象,兼逢阴雨,又处空斋,气候与心情双重清冷,层层加码,营造了悲凉的氛围。

B. 甲诗第二句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春江、流莺等,与上一句诗人伤感的情怀对比,表现出诗人此时的孤独寂寞之情。

C. 甲诗前三句中,“独”字既是上句“空”的延续,又是下句“想”的伏笔;而“想”字,既是上句“独”的生发,又统领了下句。

D. 甲诗第三句与乙诗的首句都用了“看”字,甲诗用“看花”引出诗人对家乡诸弟的思念,乙诗用“看巴路”来表现诗人离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很远。

E. 乙诗最后两句用商人的话点明诗人已到汝州,两句话淡淡写出,只写行途见闻,而把情感隐藏,以此含蓄地表达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

2.甲诗的最后一句和乙诗的第二句都用了“寒食”一词,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两首诗用“寒食”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成化五年进士。授宜兴知县。征拜御史,巡宣府、大同。劾巡抚郑宁以下数十人不职,按裨将孟玺等罪。还巡太仓。总督太监卒犯法,逮治之,为所构,下锦衣狱。得释,再按江北。凤阳皇陵所在,近境取寸木法皆死,陵军多倚禁虐民。鉴请以山麓为限,他樵采勿禁,遂著为令。出为河南知府。振累岁饥,条行荒政十事。历四川左、右布政使。弘治六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江南,兼理杭、嘉、湖三府税粮。苏、松水灾,用便宜发漕米十五万石振之。与侍郎徐贯疏吴淞、白茆诸渠,泄水入海,水患以除。复巡抚山东,迁刑部侍郎。母忧去。十八年还朝。时承平久,生齿日繁。孝宗览天下户籍数乃视国初反减,咎所司溺职,欲厘正之。敕鉴以故官兼左佥都御史往河南、湖广、陕西阅实户口。因疏善后十事及军民利病以闻。会孝宗已崩,武宗悉采纳之。正德二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鉴前抚江南,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慊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六年正月,召为刑部尚书。八年,宣府送迤北降人脱脱太等至京,命充御马监勇士。鉴等上言:“今使降人出入禁中,假宠逾分,且生慢侮。万一北寇闻之,潜使黠贼伪降,以为间谍,宁不为将来患哉?”帝不听。宁王宸濠谋复护卫,鉴力遏之。都督白玉以失事罢,厚贿豹房诸幸臣求复,鉴执不从。诸幸臣嗾诇事者发鉴家僮取将校金钱,言官遂交章劾鉴,致仕去。阅九年卒,年八十。

(选自《明史·何鉴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慊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B. 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慊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C. 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慊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D. 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慊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史,职官名,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时指主管纠察的官吏。

B. 荒政,遇到灾荒时,朝廷制定的为应付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

C. 生齿,古时婴儿长出乳齿后才登入户籍,特指刚出生的婴儿。

D. 豹房,明朝在京城内设置的蓄养猛兽以供皇帝玩乐的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鉴恪尽职守,严格执法。何鉴巡视宣府、大同时查办了巡抚郑宁的副将孟玺等人的罪行,巡抚太仓时逮捕并法办了违法法令的总督太监卒。

B. 何鉴一心为公,关心民生。苏、松发生水灾,何鉴开仓发放漕粮赈灾,后与侍郎徐贯一起疏通吴淞、白茆一带的许多水渠,消除此地水患。

C. 何鉴做事认真,皇帝认可。孝宗发现户籍数减少,就令何鉴核查,后来何鉴上书陈述对瞒报户籍的军民的处理意见,朝廷认可。

D. 何鉴不畏权势,遭遇弹劾。宁王朱宸濠想恢复护卫的职务、因渎职罢官的都督白玉想恢复官职,何鉴都坚决阻止,因为小人作祟,后被谏官弹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凤阳皇陵所在,近境取寸木法皆死,陵军多倚禁虐民。

(2)万一北寇闻之,潜使黠贼伪降,以为间谍,宁不为将来患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学大师冯其庸

卞毓方

冯其庸出身贫寒,屡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难为他小小年纪懂得自修,断断续续念到初中毕业。后考进无锡工专,学习纺织印染,所学非所爱,他独钟情于绘画和诗词。

一天,冯其庸和画友邵雪泥在公园与雪泥的老师——名画家诸健秋不期而遇。雪泥手里摇着一把纸扇,扇面绘有山水,诸先生拿过去,看了又看,问:“这是谁画的?”雪泥指指冯其庸。诸先生满脸惊讶,对雪泥说:“他画得比你好啊!”诸先生怜其才,得知其庸无钱拜师,特许他随意出入自己的画室。诸先生告诉其庸:“看,就是学!”

工专的张潮象先生,牵头组织了“湖山诗社”,招呼冯其庸参加。冯其庸自觉不够格,张先生讲:“你先写一首诗给我看看。”冯其庸遂以当地曾经兴旺显赫而今冷落衰败的东林书院为题,吟成四句:“东林剩有草纵横,海内何人续旧盟。今日湖山重结社,振兴绝学仗先生。”张先生看罢,一拍桌子:“清快,有诗才。”

冯其庸在工专仅仅念了一年,便再度辍学。两年后,抗战胜利,他考进无锡国专。这是他命运的拐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无锡国专是很特别的学校,它规模不大,历史不长,却有着堪比西南联大的教师阵容,冯其庸在那儿接受了第一流的学问熏陶,体悟到第一等学术的境界。

1954年8月,冯其庸告别无锡,来到京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大一国文。

在京城,有一本《历代文选》破茧而出。起初只是人大大一的教材,由冯其庸主编,多人参与编辑。年复一年,学生越教越多,教材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到让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名编周振甫怦然心动,鼎力促成公开出版。之后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毛主席称赞此书编得好,号召领导干部认真读一读。

冯其庸从小爱看戏,1959年,他三看汉剧《二度梅》,写了一篇评论。田汉先生读后,大为惊异,哪儿冒出来这么一位大手笔?田汉特意请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冯吃饭。那是三年困难时期,请吃饭是头等礼遇,而且是与吴晗、翦伯赞等名家共席。

1961年,中国京剧院新排历史剧《青梅煮酒论英雄》。演到“闻雷失箸”,据《三国演义》,曹操为试探刘备有无野心,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一惊,所执匙箸落于地下。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把一时失态轻轻掩过。演员表演时,却是雷声先响,“刘备”再故意把筷子碰落地上。冯其庸觉得此改动失策,连夜赶出一篇8000字长文,径投《人民日报》,很快用整版推出。此文在中国京剧院引发的反响不亚于一声惊雷,曹操的扮演者袁世海特地登门,请冯其庸给演员作报告。

早在无锡工专求学期间,师长建议他从《红楼梦》中学习做诗,他读后觉得有点“隔”,弃而不学。执教人民大学时,《红楼梦》是他的授课内容之一。“文化大革命”中,他珍藏多年的一部《红楼梦》被抄走,他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部影印的庚辰本《石头记》,每天夜里偷偷抄录,整整抄了一年。1975年,国务院下设“《红楼梦》校订组”,调他任副组长。从此他一头钻进去,钻成了一位蜚声国际的红学大家。

为调查玄奘取经之路,1985年到2005年,20年间,冯其庸整整绕塔里木盆地走了一圈。尤可称道者。2005年8月,他以83岁高龄,登临帕米尔高原4700米的明铁盖达坂,立下玄奘东归入境山口的碑记。

西域行给了冯其庸新的学术生命。大漠孤烟,雪山绝域,一洗江南文士的锦心绣肠。冯其庸告别青灯黄卷的苦修,投身于“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长途役役。

(选自《读者》,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以研究《红楼梦》闻名于世,因主持校订《红楼梦》而成为一代红学大家。(《冯其庸走完风雨学术路》)

②予少读玄奘法师传,遂仰之为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也。(冯其庸)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冯其庸因为在无锡工专所学非所爱,就转而学习绘画和诗词,并在一年后辍学,他的这种为追求爱好而敢于放弃的品格使他最终成为著名的红学大师。

B. 冯其庸以东林书院为题的诗歌表达了对东林书院衰败以及无人为继的悲凉之情,赞美了张潮象先生像当年的东林党一样率领大家做振兴国学的工作。

C. 冯其庸对戏曲有很深的研究,曾经三次观看汉剧《二度梅》并撰写评论文章,受到田汉先生的赞美,有机会与当时的名家吴晗、翦伯赞等人相识。

D. 冯其庸为调查玄奘的取经之路,20年间绕塔里木走了一圈,并在83岁高龄登上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达坂等,说明冯其庸做学问的认真以及实地考察的精神。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画家诸健秋看到还在无锡工专学习的冯其庸画的扇面时,“看了又看”,并特许冯其庸随意出入他的画室,说明他对冯其庸绘画的水平和才能的看重。

B. 考入无锡国专是冯其庸命运的拐点,这是因为抗战胜利了,中国进入一个暂时的和平时期,冯其庸也脱离贫困,并且在学校接触到一批一流的学者。

C. 1954年,冯其庸到人大教大一的国文,其主编的《历代文选》,深受学生、出版社名编辑和毛泽东等的认可,足见这本书编纂质量之高,影响之大。

D. 冯其庸认为京剧《青梅煮酒论英雄》对“闻雷失箸”的改动是失策,因为小说要表现的是刘备此时的故意为之,而京剧改动后变成刘备的举止失措。

E. “不亚于一声惊雷”是中国京剧院对冯其庸发表的评论文章的反响的比喻说法,表现了冯其庸对“闻雷失箸”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京剧的深入研究。

3.从冯其庸身上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野猪套

袁凤玲

王三忙三火四地跑回家,喘着粗气冲爹说,“咱家苞米让野猪啃了!爹,你快下套子吧!套子是不是在仓房?我去找。”儿子到底是年轻,风一样的速度就找套子去了。

“咣”地一声,一堆套子扔在了里屋地上。(1)王老汉随手拿起一个带有锈迹的套子,眼里不由得放出光来。这些套子都是行家里手用上好的钢丝拧成的,大小不一,粗细各异,每股之间严丝合缝,虽然已经有了锈迹,但依然透着厉狠狠的感觉,似有狰狞之意。

王老汉是村里有名的跑山能手,会下各种各样的套子,有兔套子,狍套子,野猪套子,还有黑瞎子套子。王老汉最拿手的是套狍子。政策不严的时候,一个冬天下来,他能套三四个狍子外加一两只野猪,黑瞎子只是偶尔能套到,那家伙聪明,不像傻狍子,不知道躲避利害。

王三也拿起一个套子,看了看,很是奇怪地问:“爹,我这个怎么比你的细呢?”

“那是套狍子的,你把这些套子按粗细给我分出来。我把能用的修理修理。”

边整理着套子,王老汉边跟小儿子聊着天:“那年冬天,哎,对了,就这个套子套的,我套了一头野猪。那个野猪真叫大,能有二百多斤,大老远的,就看见一团黑呼呼的,我就知道我套着了,走近一看,好家伙,活的,套到野猪的前腿了。那头野猪看我来了,冲我直撩牙。我当时找了个粗棒子,照着野猪脑袋就是两下,棒子都打折了。那野猪真扛劲,竞然没趴下。”

“爹,就你自己,没叫着我三叔一起溜套子?”王三知道爹和三叔最亲,兄弟俩相差三岁,干什么都一起,现在老了,吃点好的,喝点小酒还往一起凑。

“没有,那天你三叔着急拉柴火,就没一起。我一看,不行啊,把背兜里的长把刀拿出来,就咱家过年杀猪那把刀,照着猪就是一顿捅,大概三四刀,野猪不能动弹了。把我累得呼哧呼哧,半天没起来。”

“爹,你就不怕那么大的野猪挑了你?”王三就不喜欢下套子,加上现在山上的牲口也少了,他从没自己单独下过套子。

“当时不怕,回家跟你爷爷他们一白活,你爷爷把我骂了,告诉我被套子套住的野猪最厉害,除非用枪,否则人千万别靠跟前。不过,那野猪肉真是香,解馋!”王老汉说到这还叭叽了一下嘴,似在回味。

“我就不爱吃野猪肉,肉粗,也不香啊。爹,你们吃野猪肉香,主要是平时没有肉吃,现在,想吃肉了就买,谁还爱吃呀!”

“也是,这都好几年没下套子了,看来,这个秋天我又要试试身手喽。”王老汉很有临危受命,出兵战敌的豪情。

爷俩边唠边修整着套子,吃过晚饭,王老汉上三弟家了。王三知道,爹想让三叔和他一起下套子去,老哥俩感情深着呢!

正玩着电脑游戏呢,王三看爹回来了:“爹,明天下套子我也和你们一起去,看看热闹。”

“去什么去,你把这些套子送回仓房吧!”

“送回去干什么,明天还得拿,就搁这儿吧!”

“叫你送,你就送,哪儿那么多闲嗑儿。”

这时,王三才发现老爷子情绪不大高:“爹,你咋了?哪儿不得劲?”王老汉心脏不大好,所以现在不大上山,也不大干农活。

“没咋,挺好的。我困了。”王老汉说着就回屋了。

早晨吃过饭,王三看到屋地上的套子一个都没了,就知道爹准备出发了,他也赶紧下地,可是,转了一圈也没看到爹:“妈,我爹呢?”

“你爹上药材地割大草去了。”

“什么,我爹没拿套子吗?没上西山苞米地吗?”

“没有,你爹昨晚回来跟我说不下套子了。”

“妈,什么情况,我爹受什么刺激了?”

“这孩子,怎么说话呢,没受刺激,就是你三叔劝你爹别下套子了,山上的动物越来越少了,这几年,政府保护得好,可算一点点多起来了,苞米吃就吃点儿吧!”

“那我爹手不痒痒吗?不心疼那两亩地的苞米?”

“手也瘁,心也疼,不过,你三叔说的对,山上的动物越来越少了,我们总得保护一下。你三叔到底是书记,有见识,劝你爹别下套子了,你爹这头倔驴就听你三叔的。今年卖药材最少能收入个七八万,那二亩地苞米就当敬山了。你爹昨晚说的。”

王三寻思了一下,就出去找摩托车,踹着火了,才大声说:“(2)妈,我上集给我爹买点他最爱吃的猪舌头和肥肠,你中午给我爹好好做上。

一溜烟,走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急躁、慌忙的王三,表现出王三对野猪啃自家苞米的愤怒和对套野猪这件事的喜爱,初步展现本篇小说故事情节推进快速的特点。

B. 王三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整篇故事都紧紧围绕王三展开,像王三与王老汉的对话,就引出王老汉对当年自己套野猪情节的叙说以及王老汉与三叔关系密切的内容等。

C. 王老汉从三叔家回来内心充满怒气,所以回答王三问话时语气就比较硬,也不想回答王三询问为何要把套子放到仓房的原因,这就说明王老汉对三叔的气愤。

D. 知道父亲没有去苞米地套野猪后,王三就想着去给父亲买食物,但怕母亲不同意,就先找到摩托车、踹着火后才说话,也没听母亲的回话,就“一溜烟,走了”。

2.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解说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含意及作用。

(1)王老汉随手拿起一个带有锈迹的套子,眼里不由得放出光来。

(2)妈,我上集给我爹买点他最爱吃的猪舌头和肥肠,你中午给我爹好好做上。

3.文末王三与母亲的对话(“早晨吃过饭……你爹昨晚说的”)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重要作用?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