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师钱穆:“爱国素不后于人” 陈虹 钱穆的一生,可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师钱穆:“爱国素不后于人”

陈虹

钱穆的一生,可用两句话概括:地地道道的书生,心静如水的学者。他除了教书便是写书。他这一生从未步入过政坛,也从未加入过政党。但他却对自己的老师吕思勉说过这样的话:“学生自读书懂事以来,就深知要爱国爱民族,爱国素不后于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前,钱穆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开的一系列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然而战争却残酷地破坏了这一切,故都北平不仅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也放不下教授们精心钻研学术的书桌了。

后来,辗转颠簸到了昆明,钱穆终于又回到了他所熟悉的讲台——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他不辞辛劳地四处奔波,四处授课,目的只有一个——“自念万里逃生,无所靖献,复为诸生讲国史,倍增感慨。”

他上课时,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上有志于史的人们,皆来听讲,以致教室虽甚宽敞,仍不能使人各得其所。一张两人并用的课桌,总是三个人挤着坐。椅子坐满了,许多人便席地而坐……钱穆的课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的欢迎?——就连他自己也忍不住写道:余须从学生课桌上踏桌而过,始得上讲台。”这除了他一贯具有的诲人不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外,更重要的便是他那“爱国素不后于人”的激情深深地感动了台下的莘莘学子。

战前,钱穆于学术上的成果已非同小可了。然而,他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即便在轰炸、逃难、贫病、不安的残酷战争环境中,在他“既苦书籍之未备,又恨精神之不属”的情况下,一部令世人刮目的《国史大纲》杀青了!

诵甘是当年武汉大学的学生,他曾慨叹:“读了先生这部书,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价值之所在,一下豁然开朗的时候,其精神之感奋、激昂,又将为何如?所以,此书之出版,真是适逢其时;它对鼓舞爱国精神,提高抗战信念,是有所贡献的。”此话不虚,而钱穆的目的也正在于此。他在该书的引论中这样写道:“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据说,当年该书问世之后,在沦陷区的北平,竟有人整本地抄录,且言:“读此书倍增国家民族之感。”

进入耄耋之年,钱穆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余昔在北平,日常杜门,除讲堂外,师生甚少接触。除西安事变一次以外,凡属时局国事之种种集会与讲演,余皆谢不往。每念书生报国,当不负一己之才性与能力,应自定取舍,力避纷扰。但自抗战军兴,余对时局国事亦屡有论评,刊载于报章杂志。学生亦遂不以世外人视余。”

由“世外人”变成了“世内人”,这正是钱穆于战争之中发生的最大变化。尤其是自1941年起,他开始大量地为《思想与时代》杂志撰稿,先后达数十篇之多。为表示自己的态度,并鼓励学生们奔赴前线,钱穆写下了长及万言的《知识青年从军的历史先例》,发表在《大公报》上。

“我们很盼望在此知识青年从军的大潮流里,再出几个楚霸王与霍骠姚,或是再来几个周公瑾与诸葛孔明,或是再有几个李英公(李勣)与李卫公(李靖),或是再有几个岳武穆与王文成。此乃国家民族前途祸福所系,全国知识青年其速奋起。”

史学家的笔下仍然是历史,爱国者的笔下仍然是抗敌救国。但是这样的文章已经很难让人相信是出自于钱穆之手了——抗战之初,他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前线的事情自有前线的人去负责。然而仅仅几年的时间,钱穆的思想便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他的确是变了,他似乎从“静态”的书生变为了“动态”的学者。

(摘自《铁军》,有删改)

相关链接:

(1)1930年,钱穆受聘于燕京大学,但一年后,就辞职,他说:“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此何义?所谓中国化者又何在?”

(2)1939年寒假,钱穆隐居在距离昆明70余千米处的宜良岩泉寺中,静心撰写《国史大纲》。一日陈寅恪来访,见此情景,不禁慨然而叹:“如此寂静之境,诚所难遇,兄在此写作真大佳事。然使我一个住此,非得神经病不可。”

(摘自陈虹《大师的抗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爱国素不后于人”是钱穆先生爱国精神的写照,也是他爱国行动的宣言。

B. 钱穆的课深受欢迎,是因为他一贯具有的诲人不倦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C. 钱穆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从燕京大学辞职也说明他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D. 隐居在岩泉寺撰写《国史大纲》,可见钱穆作为一个“世外人”的“心静如水”。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钱穆认为,书生以知识为武器也完全能担当起振兴民族精神的大任,所以他一生从没有步入过政坛,也没有加入过任何政党。

B. 钱穆精心钻研学术,但战争破坏了一切,为重新找回讲台,他辗转颠簸到昆明,“复为诸生讲国史,倍增感慨”,其中既有愤慨,又有无奈。

C. 传记中的引用可充实文章的内容,本文多处引用钱穆自己的话和学生的话,既突出了传主的精神品质,又增添了评述的客观性、真实性。

D. 一部令世人刮目的《国史大纲》,是钱穆对困境中的民族前途的深刻思考,它鼓舞了国人的爱国精神,提高了国人的抗战信念。

E. 钱穆是史学家,更是爱国者。他不仅鼓励青年奔赴前线,甚至渴望与青年一道投入拯救民族危亡的战斗中。

3.如何理解作者说钱穆“似乎从‘静态’的书生变为了‘动态’的学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A 2.CD 3.战争爆发前他是心静如水的学者,力避纷扰,只专注于学术研究,除了教书就是写书。抗战爆发后,他“变为了‘动态’的学者”,变成了关注民族命运的“世内人”。例如,他讲国史,以他的爱国激情感动学子;编撰《国史大纲》,鼓舞爱国精神,提高抗战信念;撰稿评论,关注国事,鼓励知识青年奔赴前线抗敌救国。这正是钱穆先生书生出身、学者身份的爱国精神的独特体现。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对应的原文是“更重要的便是他那‘爱国素不后于人’的激情深深地感动了台下的莘莘学子”,选项以偏概全;C项,“狭隘的民族主义者”错误;D项,从“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看出“心静如水”错误。 2.试题分析:A项,强加因果,前后没有因果关心,文中没有依据;B项,“又有无奈”无中生有;E项,原文“他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前线的事情自有前线的人去负责”。 3.试题分析:注意答出什么时间是“静态”,都做什么,什么时候变为“动态”,具体又做了那些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曾经是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通病。许多城市、乡村在快速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文化个性的保护、发掘与塑造——不仅城市、乡村的建筑及物理空间趋于雷同,其文化生活也趋于雷同,长此以往,长久居于其中的人会感到精神匮乏从而降低文化认同感。当前,无论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还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从文化上破题都已成为两者补齐短板的共同选择。这其中,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来涵养文化生态,成为城乡建设中业界关注、探索的方向之一。

民间美术之所以能够参与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建设,有赖于它独特的公共文化属性以及丰厚的精神内涵。民间美术是不同地域或族群人民在长期生活与生产实践中,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的与生活完全融合的美术样式,受当地自然环境、人文习俗、生活习性的直接影响,具有独特且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甚至成为一个地区文化意识的载体。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民间美术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美化着日常生活,更超越纯粹的审美功能,承载着丰厚的人文风俗以及最真切的百姓情感,集政治、社会、文化等丰富的社会信息于一身。小至承载着乡土记忆的泥塑、剪纸、风筝,大到城镇建筑、村落等空间的视觉营建,无不显现着民间美术在表达、增强百姓内在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等方面的强大功能,由此也成就了其绵延不绝的传承。因此,如若能够深刻把握民间美术在与民俗生活相关的普遍性,以及充满文化特色的个性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创新运用于现代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民间美术会成为一股重要的文化驱动力,促使城乡人文精神与经济发展双向提升。

如何让民间美术融入现代城乡的文化生活,是这一探索中的重中之重。要探知民间美术在新的文化生态、聚落空间等方面延伸的可能性,不能仅停留于以往从历史到现实生存境遇的宏观认识上,更需要在时代发展中不断理清民间美术的存在形态。有学者将民间美术形态主要划分为城镇社区的大众美术、农村的民间美术和少数民族的传统美术。从这几种形态上,深入了解它们的资源存量、在不同族群及区域中的价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众审美心理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导致的民间美术传承方式、生产方式、文化方式、传播方式及流变动力和表现等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潜入民间美术内部,挖掘其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能。

在情感表达、审美滋养上发挥其独有的作用,是促使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形成良好互动、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的根本。城镇化进程在导致传统民间美术存续形态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也让其审美的个性表达更加自由,这意味着民间美术之于今天的价值,不再是直接挪用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而是从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全新的表达。当下,很多人将民间美术贴上“土气”的标签,排斥于现代生活之外,原因在于对民间美术的理解,还仅停留于表面,而民间美术的发展,也仅停留在继承层面,真正深入生活的创新乏力。为此,既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深刻把握民间美术传承演进的规律和趋势,还需要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民俗相关的民间美术的观念、审美的变化,包括其视觉形式、应用空间等改变后,其所承载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化等,以在当前的动态化发展中寻找到民间美术与生活的对接点,实现变创,重启活力。

如今,很多研究者、创作者等民间美术领域的相关人士,都在以新思路促进民间美术活力的释放:或将其融入当代审美开创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或将其融入教育成为群体性的地方艺术,或将其与当代生活结合演化为民俗体验、公共艺术……在这些尝试中,虽然民间美术外在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但大多数都未能触及民间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在文化母体。如何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础上,让民间美术展现出强大的文化再生力,是一个亟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选自2016年09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民间美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间美术能凭借其独特的公共文化属性以及丰厚的精神内涵来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域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B. 民间美术受自然环境、人文习俗、生活习性、生产方式的直接影响而具有独特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成为一个地区文化意识的载体。

C. 民间美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厚的人文风俗以及最真切的百姓情感,集政治、社会、文化等丰富的社会信息于一身。

D. 民间美术在表达、增强百姓内在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等方面的作用巨大,因此能够绵延不绝地传承下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城乡建设中往往忽视文化个性的保护、发掘与塑造,使得城乡建筑趋于雷同,并可能使长久居于其中的人感到精神匮乏从而降低文化认同感。

B. 很多研究者、创作者等民间美术领域的相关人士对民间美术的理解停留于表面,将民间美术贴上“士气”的标签,排斥于现代生活之外。

C. 探知民间美术在新的文化生态、聚落空间等方面延伸的可能性,既需要从宏观上认识,更需要在时代发展中不断理清民间美术的存在形态。

D.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众审美心理的转变使得民间美术在传承方式、生产方式、文化方式、传播方式及流变动力和表现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充满文化内涵的民间美术因与民俗生活密切相关,成为了一股最重要的文化驱动力,促使了城乡人文精神与经济发展双向提升。

B. 城镇化的发展使传统民间美术存续形态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促使人们从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

C. 研究民间美术要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并在当前的动态化发展中寻找民间美术与生活的对接点,以实现其变化创新,重启活力。

D. 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础上,研究民间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在文化母体,才能让民间美术展现出强大的文化再生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常想拥抱一下自己的亲人,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

我们常想写封信给最要好的朋友,表达一下浓郁的情谊,但总是告诉自己不急。

我们常想完成自己的一项创意,但总是说“找机会”。

我们常想……

很多美妙的想法就这样被搁置了。

其实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是多么可贵的一天,

要做的事就从现在开始。

请以“就从现在开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谦逊如画,浓妆淡抹。谦逊是内心和谐,是心胸开阔的表现,而不是表面狭隘、口是心非的伪善。谦逊如树,枝繁叶茂。谦逊是修养的外化,是富有智慧的象征,而不是肤浅轻薄、无能为力的软弱。

 

查看答案

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美国一名男子因下雨天打伞遭遇的麻烦而突发灵感,发明出一种新型雨伞,可以帮助双手完全“解放”出来,同时防止伞因风大而被吹翻。发明者将它称之为世界上第一款不用手撑的雨伞。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种雨伞名为“Nubrella”,发明者艾伦•考夫曼现年45岁,曾经是一名职业网球手。

这种雨伞打开成半球形,里面装有背带,使用时将背带套在肩膀上即可固定。只需轻按一个按键,雨伞就会自动打开。 这种新型伞用尼龙和铝合金制成,其前端伞面采用热塑性聚氨酯为材料,重约1.2公斤,售价30英镑(约合59美元)。除挡雨外,这种防风的新型雨伞同时具有保暖功能。

考夫曼说,虽然戴上这种新型雨伞会让人们的形象看上去“不佳”,但“当你在一个糟糕的天气外出,不会有许多人注意你的形象”。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桂花又开,喜出望外。 ,桂花树下因此又聚满了赏花人。 ;, 。 ,因为我纵然拍下了这花开之盛,也拍不了这香飘之远。

① 有的垫脚抬头,细细闻香;有的轻压桂枝,低头深吸

② 这桂花虽然细碎,却朵朵盛开,丛聚成簇,亦是繁花似锦,金黄一片,分外惹眼

③ 我本想拍几张桂花照的,却是不能了

④ 有的女孩儿甚至张开双臂,让馥郁淡雅的桂花香气弥漫全身⑤ 如此一来,桂花香气不仅从树上飘送,也从女孩儿的身上飘来,借助风力,香飘十里,华师校园,尽是桂香萦绕

A. ① ② ③ ④ ⑤    B. ② ① ④ ⑤ ③    C. ② ① ③ ④ ⑤    D. ① ⑤ ③ ④ 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