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贵、生动而深湛的灵魂 ——杨绛百岁回眸 一位安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贵、生动而深湛的灵魂

——杨绛百岁回眸

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她高贵、生动而深湛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专家学者,是作家翻译家,是女儿,是姐妹,是妻子,是母亲。她,就是如今迎来百岁生日的杨绛。

杨绛,字季康,1911年7 月17 日辛亥革命前百日出生于北京。“钱钟书夫人”是杨绛的终身职务和最响亮的称号。对于痴气十足的钱钟书,她体贴关爱,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担子。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打翻了,“不要紧”,她的“不要紧”伴随了钱一生。在杨绛的力促下,钱钟书编定了自己的《槐聚诗存》。杨绛把全书抄完后,钱钟书拉起妻子的手说:“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1949 年3‐4 月间,钱杨夫妇在任鸿隽家和胡适讨论去留问题,母校牛津大学、香港大学都来函高薪聘请。但他们依然留下来了。“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文化,爱祖国文字,爱祖国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留在上海,等待解放”。所以杨绛说“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

上世纪50 年代末下乡时,年近五十的杨绛居然学会了掌握平衡难度很大的推独轮车,装载着比人还高的秫秸秆上坡下坡;“文革”中被打倒,住大杂院,“造反派”给她剃了阴阳头,以打扫厕所羞辱她,杨绛把污垢厚结的厕所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造反派”有

人把钱钟书早已查清楚的“黑材料”贴出了大字报,杨绛贴了一张小字报来说明真相。红卫兵小将拉她上台批斗,她跺着脚申辩“就不是事实”。身为“牛鬼蛇神”,还敢如此申辩!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

李文俊说:“运动中被人家整的人,杨先生是很同情的,就像郑土生,当时过得很差,他想自杀,她就劝他想开点,还帮他写文章,解决他的困难。”

“文革”结束了,他们夫妇终于又回到了安静的书斋。1980 年,杨绛写出了她回忆“文革”干校生活的散文《干校六记》。“她就是这么的含蓄,没有一点怨恨,没有一句控诉,真是高贵的灵魂。”说起杨绛《干校六记》,傅聪感慨无限,“那时‘文革’刚结束,里面包含多少辛酸、多少创伤啊!”

“文革”结束后,1978 年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1958 年,47 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杨绛翻译得很慢,对自己的译文一改再改,总觉得不好。译稿在“文革”中饱受摧残却幸存下来,出版后,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1988 年杨绛出版写解放初期知识分子生活和心路历程的长篇小说《洗澡》。这部小说堪称杨绛文学创作的顶峰。杨绛自谦道:“《洗澡》是我的试作,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小说。”杨绛的一切都是“试”,从散文、翻译到剧本、小说,而每试即拔头筹。这个“试”是一种从容不迫的平常心,没有一丝跳着跑着争名夺利的浮躁。

2007 年,杨绛出版新作《走到人生边上》,她在书中说:“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文学界一直把文学创作分为人生派和艺术派,杨绛是有高雅艺术性的人生派。杨绛的散文、戏剧、小说从不无病呻吟,都有着深刻的内涵。沉静诙谐的语言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散发一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钱钟书在世的时候,几乎不见媒体记者。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也如出一辙,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杨绛以全家3人的名义将高达千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先后捐赠给在母校清华大学设立的“好读书”基金会,资助困难学生。杨绛先生始终知道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尊严所在。

如今,百岁的杨绛仍在整理钱钟书的学术遗物,笔耕不辍。在她身上,人们会忘掉时间的残酷:100 年无情而漫长,而她一如既往地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也给人温暖……

(选编自2011年08 月04 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49 年,出于对父母之邦的眷恋,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在外国做二等公民的抵触,杨绛和丈夫钱钟书选择留在了祖国。

B.“文革”中杨绛被剃阴阳头,被罚去打扫厕所,被批斗,被下放劳动,受尽了折磨,但她意志坚强,困境中坚持学习创作,所以仍然翻译出了《堂吉诃德》,创作了《干校六记》。

C.妻子的爱和帮助是钱钟书治学的重要力量。“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句话是钱钟书对体贴、照顾、支持自己的妻子的称赏和感激。

D.“文革”对于杨绛来说是座炼狱,备受折磨的境遇促使她后来写出了反映知识分子生活和心路历程的长篇小说《洗澡》。

E.本文撷取了杨绛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关爱亲人、专注文学创作的事迹,展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2)文中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写杨绛,请结合文中内容对此作简要说明。

(3)杨绛在翻译和文学创作上都成绩卓著,从文中看,她能取得如此成就,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4)杨绛灵魂的高贵、生动、深湛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请分别给以概括说明。

 

(l)EC (2)①写杨绛对丈夫的体贴关爱,“不要紧”,揽下生活坦子.从正面写,而钱钟书“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评价,从侧面写。 ②写杨绛在文革迫害中,坚强以对,勇于抗争,是正面写,李文俊介绍她苦难中仍不忘关爱别人,是侧面写。③写其精湛的翻译创作,自述“《洗澡》是试作”等是正面写,傅聪对《干校六记》的评论则是侧面写。 (3)①学习、创作刻苦、勤奋,努力。②认真、严谨、精益求精。③生活阅历丰富,有真挚的感情体验,深刻的思想感悟。④淡泊名利,专注于翻译与创作。 (4)高贵:热爱祖国,1949 年选择留在大陆;正直、宽容,对文革中受到的迫害并不抱怨、抗议,而是包容、理解;沉迷事业、淡泊名利,闭门创作,稿费捐出;善良,富有爱心,关爱亲人以及身边人。 生动:文革等运动中不屈苦难、顽强抗争,竭力维护生命尊严,意志顽强。深湛:翻译、创作水平精湛;思想内涵深刻。 【解析】试题分析:(1)B“文革中”“翻译出”,“创作了”错,分别是文革前和文革后。D 文革遭遇错,《洗澡》写的是解放初期。 (2)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其他人或物来烘托彰显主角,本文主要从钱钟书、李文俊、傅聪等人的角度来侧面烘托杨绛。 (3) 本题实质是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需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这类题目通常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如本题,要作出答案,其实只要注意文本的开头和结尾处的叙写,加上正文中的有关作者自身的例子,加以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4) 这是一道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试题。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原野上的母亲

林平

我一直不知道该怎样去写我的母亲,在我从乡下老家归来的这些日子里。

穿一身蓝黑色的衣服,扣子扣得十分整齐,灰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松树皮般的脸上浮现着似有似无的笑容,眼睛蒙了一层翳子,使得她的目光有些浑浊。

这是暑期间站在我面前的母亲,六十三岁的母亲。

那天正下着大雨,母亲天没亮就起床了,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土路赶到乡街上,坐上长途汽车,在城里人刚刚上班的时候,来到了我在城里的家,来接我的女儿、她的孙女回乡下住一段时间。我居住的城市虽然离老家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由于道路不畅,我不常回去,半年没有见到母亲了。这次相见,我突然发现,母亲似乎是在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我的心紧缩着,默默地凝望着她,说不出话来。

我的心灵从来没有这样震撼过!

儿子对生养自己的母亲,该说什么话?如何说话?我至今懵懂无知。我只知道,我在内心里深爱着我的母亲,可是一见到母亲,满心的话语却无从说起,甚至连一句动听的话都说不出口。

我只能在母亲的背后,悄悄地、默默地说:母亲,我爱您!

国庆假期,由于三伯去世,我回了趟乡下老家,又见到了我的母亲。母亲浑浊的目光总是有意无意地笼罩着我,那目光中有一种令人心颤的东西。我已经不再年轻了,可在母亲眼里,我依然是她年幼的孩子,依然是她的希望和骄傲。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在人群中是那么微不足道,在城市里是那么轻若尘埃。只有我的母亲,把我看得重过世间所有的高山。

长年累月,母亲都是操劳的。二弟夫妇和小弟常年在外打工,母亲独自在家照看着二弟的两个孩子。她是个闲不住的人,一有时间,就要找个事做。门前的人家于几年前搬走了,留下了一块空地,母亲觉得荒废了可惜,就把它变成了一个小菜园,一年四季绿色不断。那天早晨,我随母亲走进菜园,满眼都是韭菜、辣椒、丝瓜、王瓜、小白菜,那些翠绿,那些黄花,令人流连忘返。她要我返城时带一些玉瓜回去,我说不带,玉瓜可以买到的;她让我带韭菜回去,我说不带,这么远的路程,一把韭菜值几个钱;她让我带大米回去,我说不带,大米太沉,坐车不方便。说了半天,我才答应带一些落生和白玉回去,落生和白玉都是母亲亲手栽种的,也是母亲亲手从地下挖出的。

那天,天气发疯般地热。下午,我扛着铁锨,跟带着镰刀的母亲一起去了西畈,挖白玉。垄上土质坚硬,我手握锨把,脚踩铁锨,很难挖下去。母亲硬是把铁锨抢了过去,说是担心我把皮鞋踩坏了。她一边挖着坚硬的土,一边说,白玉是黄心的,很甜,搁段时间,让它发发汗,吃起来更甜。由于天气干旱,土里的白玉结得很小,犹如缺乏营养的孩子,瘦小,孱弱。

恰如我的原野上的故乡。

母亲的手掌上沾满了灰土和白玉冒出的白浆,无意间去抹脸上的汗水,满脸都成了乌黑的印记。母亲只是随口笑笑,说是回家后洗一洗。

我对母亲说不出更多的话,只用随身携带的数码相机,拍下了一些母亲挖白玉的照片,还有阳光下摇曳的芦苇。

一一母亲,不就是原野上一棵普通的芦苇吗?阳光下抹汗的芦苇,清风中飘摇的芦苇……晚上,我和母亲坐在房顶上,聊着生活中的琐事,乡下的琐事,邻里亲戚的琐事;聊着远在宁波的姐姐,珠海的二弟,广州的小弟,以及小弟将来的亲事。母亲的话语很轻,一副轻描淡写的口吻,只有我知道,母亲对她的儿女是多么操心和牵挂。夜风渐凉,乌云遮住了漫天的星星,两岁的孙子躺在母亲怀里早已睡熟,我们才回房休息。

回到城里,总想写一些关于母亲的文字,却总是落不了笔。我担心我轻率的文字写不出母亲,我担心我苍白的文字状不出母亲,我甚至不知道如何描画我的母亲。在这个突然变冷的日子里,我又想起了远在乡下的母亲——

母亲,您是在门前的小菜园中摘玉瓜,还是在西畈的地里挖白玉呢?

抑或,伫立门前的池塘边,张望您的天南地北的四个儿女?

我仿佛看见深秋的风刮起您的满头白发,犹如西畈里飘曳的一丛花白的芦苇……

(选自2011年11月《河南工人日报》)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两次写自己见到母亲,都写到了母亲浑浊的眼睛,通过刻画眼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和儿子对母亲日渐苍老的心疼。

B.母亲把“我”看得重过世间所有的高山,“我”深爱我的母亲。可是我的深爱又让我变得懵懂无知,不知道怎样和母亲交流。

C.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既朴素易懂,又富于文采,比如结尾部分的语言,把母亲的头发比作一丛花白的芦苇,就非常形象生动,似乎让人看到了母亲苍老的身姿。

D.母亲很勤劳,把门前的空地都种上了菜,是为了“我”回城时能够带上她亲手种的菜,可是“我”没有带,这让母亲很失落。

E.“夜风渐凉,乌云遮住了漫天的星星”,“乌云”的寓意是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星星”指的是母亲心中对儿女的期盼和祝福。

(2)“我的心灵从来没有这样震撼过”“那目光中有一种令人心颤的东西”,你是如何理解 “震撼”和“心颤”的?

(3)挖白玉的时候,作者写了天气、也写了自己挖白玉的情形,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文中的“我”并不真正理解母亲的心,你同意这种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    ,     。”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3)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注】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本词作于作者受南宋“和谈”派排挤,闲居江西铅山期间。

1.请分别简要概述词作上下阕描述的内容和作者的心情。

2.词的开篇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加以简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小题。

寇俊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俊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俊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其雅志如此。

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大乘贼起,燕赵扰乱,俊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正光三年,拜轻车将军,迁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俊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孝昌中,朝议以国用不足,乃置盐池都将,秩比上郡。前后居职者,多有侵隐。乃以俊为之。

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俊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俊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其附椿者,咸谴责焉。

二年,出为左将军、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盗贼。俊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之。俊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

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俊扶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俊在州清苦,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俊,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十七年,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俊以年老乞骸骨,太祖弗许。遂称疾笃,不复朝觐。

武成元年,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增邑并前二千户。俊年齿虽迈,而志识未衰,教授子孙,必先礼典。世宗尚儒重道,特钦赏之,数加恩锡,思与相见。俊不得已,乃入朝。

世宗与同席而坐,因顾访洛阳故事。及俊辞还,帝亲执其手曰:“公年德俱尊,朕所钦尚,乞言之事,所望于公。宜数相见,以慰虚想。”时人成以为荣。保定三年卒,时年八十。高祖叹惜之,赠本官,加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谥曰元。

(《周书寇俊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得财失,吾所不取。    行:品行

B. 以母不拜               忧:父(母)过世

C. 其耕桑,敦以礼让       劝:鼓励

D. 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   秩:俸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雅志”的一组是 ( )

① 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

② 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俊遂访主还之。

③ 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

④ 造永宁佛寺,令俊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

⑤ 世宗与同席而坐,因顾访洛阳故事。

⑥ 俊在州清苦,不治产业。

A. ① ② ⑥    B. ② ④ ⑤    C. ① ④ ⑤    D. ② ③ 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寇俊尊崇孝道,父亲亡后,在住处设置帷帐,按时节列拜,吉凶之事、远行回来,必告知父亲的亡灵。

B. 灵太后造永宁佛寺的时候,让寇俊负责建造之事,寇俊恪尽职守,虽然建寺的花费很大,但主管官吏不敢欺瞒于他。

C. 在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争地一案中,寇俊坚持正义,秉公执法,没有偏袒杨椿,最终把地给了史底。

D. 寇俊为官清廉,不治产业,在各地为官期满后,都和自己的儿子徒步而还,每次都有官吏百姓给他送别,留恋于路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每小题5 分)

(1)孝庄帝后知之,嘉俊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其附椿者,咸谴贡焉。

(2)俊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汉赋与汉代

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也是如此。除文学内部发展因素外,汉代社会对汉赋的生产、消费等有重要的影响。

汉赋生产与两汉社会的兴衰基本同步。汉初基本上是汉代社会的休养生息阶段,汉赋生产也处于初期阶段。现存的赋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这些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传统,抒情言志,篇幅短小,而且内容上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汉赋生产的繁荣期是武帝以后到东汉中期。大一统的天下,文人心向中央,盛世激发了作家的情怀,于是,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这是时代的产物。典型代表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这些大赋采用对话体,以状物为主,风格上呈现出“全”而“大”的特点。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两汉整个思想界成为经学的天下,大赋所体现的正统思想以及形式上的“劝百讽一”,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

东汉和帝以后社会走下坡路,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党锢之祸使文人与社会逐渐疏远,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地震、蝗灾、水灾、瘟疫等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文人士大夫内心世界发生了重要变化,深感人生迷茫。此期经学衰落,道家思想又占据了重要位置。社会的剧变带来汉赋的新变,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以抒情为主的小赋。这种赋继承屈原、贾谊的传统,代表人物和作品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他们突破汉大赋的创作模式,由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世界的抒写,由体物转入写志,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这是东汉后期社会带来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由以上可以看出,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生产。首先影响辞赋生产者,如辞赋作家的地位、遭遇、追求、情怀等。汉代经学盛行,辞赋家的地位低下,被视为倡优一类人物,亦可见地位之低下。就作家的追求、情怀而言,当社会处于鼎盛时期,辞赋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主动与时代靠拢;当衰世时,辞赋家更多关心的是自我内心。其次,时代影响辞赋作品,包括思想、体制、风格、内容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时代与文学是互动关系。时代一方面影响汉赋生产,同时汉赋也反映时代的风貌,为时代服务。“天子之事”中,那种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景象,强壮的声威,无不体现着大汉帝国的时代精神。东汉后期赵壹等人的辞赋揭露社会黑暗,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时代不仅影响汉赋生产,而且影响汉赋消费。汉赋由于辞藻华丽,典型的汉赋大多是宫廷作品,或歌颂,或讽谏,所以基本在宫廷和知识阶层传播。当然,抒情性的辞赋也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大部分还是在文人范围之内。

(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张新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的发展就能证明这一点,当然,除时代因素外,汉赋发展也有文学内部发展的因素。

B. 汉赋产生于汉代初期,这一时期汉赋的代表作有《鵩鸟赋》,其内容明显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C. 汉初汉赋的发展,在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的传统,篇幅不长,《吊屈原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D. 汉武帝以后,规模宏大,内容全部是歌颂的大赋兴盛,这些赋体在风格上呈现出“全”而“大”大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东汉和帝以后,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绝迹,代替它的是抒情为主的小赋,其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

B. 东汉和帝以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继承了屈原、贾谊的传统,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这类作品的主要内容。

C. 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的生产,首先影响着辞赋作者,在社会鼎盛时期,辞赋作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

D. 时代不仅影响着汉赋的生产,也影响汉赋的消费。典型的汉赋大部分是宫廷作品,基本在宫廷和知识阶层传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初的抒情小赋与东汉末年的抒情小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这同特定的时代有关系。

B. 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创作模式突破了汉大赋的创作模式,内容上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C. 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作家,汉赋作家的作品也反应着时代,写作汉大赋的作家处在盛世,地位较高,写抒情小赋的作家地位普遍较低。

D. 东汉末年,辞赋作家多写以抒情为主的小赋,作家多抒写内心世界,这类辞赋,大部分是在文人之间传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