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门在外 夏鲁平 坐在从延边开往长春的动车上,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门在外

夏鲁平

坐在从延边开往长春的动车上,我有些寂寞难耐。两个小时之前,远在北师大读研的女儿打来电话,说房屋中介发来微信要收取房租。我当时无暇顾及,只好让妻子去处理。现在闲下来,很想知道此事办得怎样,这时,他跟我搭话了。

这是位农民兄弟,他的身旁立着一个大大的编织袋。

“我向你打听个事,从长春到公主岭怎么倒车? ”他好像观察我好半天,充满信任地将手里擎着的两张车票伸了过来。我接过车票——一张是延吉到长春,另一张是长春到公主岭。

这位农民兄弟文:“我是不是不用出站台,就可以直接上下一趟车?”

真就把握问住了。我把票递还给他说:“我也说不清楚,下车后,等乘务员过来打听一下。”

我说:“你下了这趟车,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而是分钟,时间够用,先不用着急。”

我拿起电话打给妻子,想知道我女儿的房租付了没有,那个接受房款的卡号早已发到她的手机上,我本不该操心。电话响了十次她因为没有接听。

这位农民兄弟毫无避讳地说:“我这次去延边帮一个亲戚干粗木工活儿。那亲戚说,只要我来,干一天活儿,给我—百五十块,不干活儿,一天也给一百块。这样我就去了,结果呢,我有两天没舌儿,那亲戚也没钱。也许那一百块被当作饭钱和住宿费扣掉了,我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小舅子不让我问,他在那亲戚家已经干半年了,他怕我说不好听的,让我回来。回来就回来吧,我也不想干了。我小舅子看当天帮我买了车票。”

我问:“你以前出来打过工吗?”

他迟疑了一下,想了想,皱起眉头说:“三十岁那年出来过一次,在建筑工地上干力工,半年,-分钱也没挣到,腰还被砸伤了,以后再就没出来,心寒了!想不到这次出来又被骗了。”

动车停下了,车门打开,他抓起编织袋就往肩上扛,也许是体力不支,编织袋在他的手里晃悠了一下,我伸手帮了一把,编织袋扛在了他肩上。他在前,我在后,一点点走出车厢。

这时,一位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向这边走来,我赶紧冲上去问:“往公主岭倒车在几站台?”

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停下脚步,看着我,又看看他,不紧不慢拧动着手里对讲机的键钮,然后用嘴吹了一下,再次拧动,面无表情。我的这位农民兄弟赶紧递上他手里的两张车票。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翻着两张车票,攥在手里,又开始拧动对讲机键钮。

我极力控制着情绪问:“你能告诉我们,他在哪个站台倒车?”

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对我的问话没有回应,就像我这个人压根不存在。

我应该走了。

我顺着通道台阶一步步往下走。那位农民兄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了。我停下脚步问:“搞明白了?在哪个站台?”

“第五!”

我看看表,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十三分钟,那位农民兄弟不顾一切往前跑。我像受传染,也跟着小跑起来。面对着长长的通道,他左看一眼,右看一眼,又不知往哪走,然后回头看向我。这时我正好跑下最后一级台阶,帮他查看通道口的数字:“三、四、五……”我话音未落,身后响起了一声呐喊:“你想干什么!”

是喊我吗?我转回头,看见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站在我们刚走下来的那个通道口,怒目圆睁,竟然也开始顺着台阶跑下来。我想干什么?

这位农民兄弟在空旷的地下通道奔跑起来,我看着远处最后一拨即将消失的人群,也赶紧追了过去。追着追着,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居然还站在通道里,身子一动不动。

我沮丧地走出车站,乘上公交车回家,一路上我对自己说,没关系,我被人误解了,事情过去就好。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妻子说:“我刚把房租转入对方银行卡里,要是再晚一点儿,今天这款就转不成了”。

我问:“为什么把时间搞得这么紧张?”

妻子无奈地说:“这不能全怪我,我在银行往对方卡里转款的时候,窗口人员让我反复确认信息,拖延了一段儿时间,他们怀疑我被骗子盯上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编织袋”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了多次,他突出了那位农民兄弟的身份,也是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疑心“我”的原因。

B. 小说中那位农民兄弟虽然出门做工受过两次骗,但他对“我”却一点也不疑心,甚至一直非常信任“我”,接受“我”的帮助。

C. 小说对那位农民兄弟的小舅子描写不多,但也深刻的表现了他的个性,是一位怕影响自己的利益,而不敢坚持公道的人。

D. 文章画波浪线部分对“我”走出车站,乘上公交车回家的描写,主要运用了神态和心理描写,“沮丧地”写出了“我”无精打采的状态。

2.小说中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设置两条线索在表现主题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B 2.警惕性很高,认真负责.他疑心“我”是骗子,对“我“的两次询问都不理睬,等“我”离开了就告诉那位农民。但他还不放心,一直盯着和跟着“我”与那位农民,对“我”的行为进行见识。 3.明线:“我”在回家的车上项帮助一位农民倒车,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怀疑为骗子而感到委屈。暗线:“我”让妻子给读研的女儿付房租,妻子在银行转账时被银行职员怀疑她被骗子盯上看。两条线索的设置使反映的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深刻地表现了这样的主题:出门在外,由干社会上骗子太多,人与人之间缺少互相信任,给生活带来麻烦,使人遭受委屈。 【解析】 1.试题分析:B. 小说中那位农民兄弟虽然出门做工受过两次骗,但他对“我”却一点也不疑心,甚至一直非常信任“我”,接受“我”的帮助。“对‘我’却一点也不疑心,甚至一直非常信任‘我’”不准确。原文说“他好像观察了我好半天”后才信任“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序》是西汉后期一部重要典籍,是著名学者刘向“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谏书”。其读者对象很明确,那就是西汉当时的高层执政者,尤其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汉成帝,因而其内容也富有针对性。全书总体上讨论的是君臣之道,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期望君主能推行仁恩、宽惠养民,敬德修身、尚贤授能;同样,臣下亦须坚守德义、驾行仁道,要忠于国事、恪尽职守、公正耿直、善于谋划。这些思想大多是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编选而体现出来的,这不仅是刘向为君主所陈的“法戒”,更是他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现代学者将其看作是历史故事的汇集,或者是文献资料的汇编,显然是忽略了该书的编撰目的与内容特色。

以历史读本的眼光来看《新序》,关于其文本价值自然会有一些新的理解和思考。一方面,作为呈献给天子的“谏书”,《新序》无疑是一部非常严肃的历史著作,体现着编选者明确的历史观念,也流露着进谏者期待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作为一部有着特定受众的读物,《新序》又不能像一般的历史著作那样长篇大论、深奥晦涩甚至烦琐枯燥,而是要尽可能短小精炼、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这样就使得君主不必正襟危坐即可愉快地接受历史知识及其内在的劝谏意蕴——一句话,它要有很特别的文章艺术。我们对《新序》文本价值的分析,也主要着眼于文献史料与文学成就两个层面。

就史料与文献价值而言,刘向对历史素材所做的级别与筛选无疑是非常认真的。《新序》的一些文字,较之于《战国策》更为原始,也包含着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持着先秦时代楚国语言及文学的风格,除极少数汉初材料外,基本上是先秦资料的分类编次。这里特别要说到《新序》文献来源的问题。前人多将该书看作是“采摭诸书”,而成,甚至有学者将每条材料都注明“采自”何书,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刘向“校理群书”时所见的文献数量是十分浩繁的,文献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确定《新序》的某条就是采自今所见的某书。另一方面,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作为一种“公共素材”,本来就有多种存在样式,各种文献对它的引述自然就有所差异,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典藉中也就有了不同的叙述。作为“采传记行事”的《新序》,便是对此类事件的另一种记栽,其所保存的是这些“传记行事”的另一种形态,而不是对某一书的征引或采拾。从性质上说,这便是先秦两汉史书中的“语类”或“事语类”文献。由此看来,传统史学家对于《新序》的批评,如刘知几在《史通》所批评的“广陈虚事,多构伪辞”,叶大庆在‘《考古质疑》对《新序》中时间、事件的质疑,等等,都是没有考虑到“历史读本”的特别性与“公共素材”的多样性,因而显得有些拘泥了。

(摘编自马世年《〈新序〉文本价值散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向所编的《新序》的读者,是包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汉成帝在内的西汉当时的高层执政者,所以《新序》的内容也有针对性。

B. 《新序》总体上讨论的是君臣之道,对君主提供了推行仁恩、宽惠养民等施政要求;同时也对大臣提出了坚守德义等品质、素养要求。

C. 《新序》大多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编选而体现刘向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是刘向向君主陈述的“法戒”,更是君主的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

D. 现代学者忽略了《新序》的编撰目的与内容特色,而将其看作是历史故事的汇集,或者是文献资料的汇编,其实这是一部“谏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以历史读本的眼光来看这本献给天子的书——《新序》,该书肯定是一部非常严肃的历史著作,体现着编选者刘向明确的历史观念。

B. 君主愉快的接受了《新序》中的历史知识及其内在的劝凍意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新序》件包邮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这些特点。

C. 刘向编著《新序》,对历史素材做了认真的甄别和筛选,该书具有史料和文献价值,我们可以从文献史料这个层面分析该书的价值。

D. 《新序》的一些文字保持着先秦时代楚国语言及文学的风格,基本上是先秦资料的分类编次,与《战国策》相比,包含着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将《新序》中的每条材料都注明“采自”何书,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该书编选者刘向所见材料十分浩繁,文献类型也多种多样。

B. 作为—种“公共素材”,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有多种样式,各种文献对它的引述有差异,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典籍中有不同的叙述。

C. 作为“采传记行事”的《新序》,是对先秦时期一些历史故事的一种记载,一种版本,而不是对先秦时期某一书的征引或采拾。

D. 一些传统史学家对《新序》中的材料的批评或质疑,显得有些固执,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历史读本”和“公共素材”的虚构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绿灯没有关系。”“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静立不动,绿灯一亮,鱼贯而过。人们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同时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但他们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结伴挑衅红灯。

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绝大多数人认为,,其实不然。冷饮吃得太多不但容易中暑,还会使中暑症状加剧。大量冷饮进入肠胃后,:一是过量饮用的冰镇饮料,需要体内水分稀释,使人体更易受暑热侵袭;二是食物过凉引起胃肠道痉挛性收缩;三是吃了过凉的食物会增加心脏负担;四是,体内温度骤降,而暑热积聚体内某些部位无法散发,使中暑的几率加倍。以上几点同时作用于人体,就更容易中暑了。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真正的在自然状态下的野生虎都是独居, ①  在交配期雄虎和雌虎在一起生活。野生动物园保证观赏性,把一大群老虎圈养在同一片区域,说这个区域看起来很大、很宽敞,跟野外环境里一只老虎正常的巡游范围还是没法比,这种圈养方式本身还是在违背动物的天性。

A. 因此 才 为 虽然 /  因此    B. 尽管 / 因为 即使 有点 所以

C. 只有 才 为了 即便 完全 /    D. 只要 就 / 所以 有点 而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一旦流星在灿烂的天空开始炫耀自己的光亮,也就即将结束自己的一切;人也如此,即便取得再大的成就,也要保持低调做人的态度。

B. 余旭在不久前结束的珠海航展上表示,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如果要跟男飞行员达到一个同样的水平,我们女飞行员注定要付出更多。

C. 有人说,既然生活不如自然那般美好,但我们仍可让生活充满诗意;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其实都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D. 生活中有许多被我们忽视的“夜班族”,95后新蓝领选择做“夜班族”,主要原因是受自身工作性质与公司安排等内外因素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