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义新欧”中欧国际货运班列金钱开行 新华社杭州...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义新欧”中欧国际货运班列金钱开行

新华社杭州11月18日电(记者刘明洋  胡作华)18日上午11时许,浙江省义乌市铁路西站,随着火车一声长鸣,满载着82个标箱出口商品的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鸣笛开行,奔向万里之外的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这标志着从中国义乌出发,经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最终到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全线开行。

据悉,首趟“义新欧”(义乌—马德里)中欧班列经新疆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最后到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穿越7个国家,全长13000多公里,运行时间约21天,几乎横贯整个欧洲,贯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目前所有“中欧班列”中最长的一条。

据介绍,与其他“中欧班列”相比,“义新欧”(义乌—马德里)铁路班列不仅途经国家最多,而且在国内穿过的省份也最多,从浙江出发横贯东西,经过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在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共计6个省份。此外,“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共将在境外铁路换轨3次,除在哈萨克斯坦、波兰两次换轨外,还需在法国与西班牙交界的伊伦进行第三次换轨。

“以前义乌的小商品要走出国门,主要是靠海运和空运,而铁路运输的成本比空运低,速度比海运快,如今‘义新欧’中欧班列的开通不仅可以降低商品的进出口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更让义乌的中国制造多了一条走向世界的便捷之路。”义乌海关关长林江表示。

据了解,为缩短中国东部与中亚、欧洲之间的运输时空,今年1月,义乌首发了“义新欧”(义乌-中亚五国)国际集装箱专列,开辟了义乌直达中亚的国际铁路联运物流大通道,并在9月底实现了该段班列每周一列的常态化运行。

义乌市委书记李一飞表示,“义新欧”班列是义乌市乃至浙江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建设的重要平台,是继开行“义乌—中亚”铁路班列后又一条重要的国际铁路班列,为中国小商品出口欧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高效、便捷物流通道。

材料二

马德里迎来首届“义新欧”货运班列

本报马德里12月8日电(特派记者  何百林)西班牙时间12月9日上午10:30(北京时间17:30)。西班牙政府发展部和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将在马德里Aboriginal火车站举报信隆重仪式,迎接一位特殊的“新客人”———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代言”、从万里之外的中国义乌开来的首趟“义新欧(义乌—马德里)”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共同庆祝中欧新“丝绸之路”的诞生。

今年9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来访的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时说,当前中欧货运班列发展势头良好,“义新欧”铁路计划从浙江义乌出发,终点设在马德里,中方欢迎西方积极参与建设和运营,共同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水平。

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关心下,首趟“义新欧”班列上月18日从义乌出发,途经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西班牙8个亚欧国家,全程13052公里,成为目前世界上线路最长、途经国家最多的国际铁路货运班列。经过21天的长途跋涉及两次换轨后,这趟装载了82个标箱义乌小商品的班列顺利抵达马德里。据悉,这是中国小商品首次通过铁路方式运抵西班牙。

义乌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马德里是欧洲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近年来,两地经贸往来十分密切。目前,西班牙已成为义乌小商品出口欧盟的最大目的地国。今年1~8月,义乌小商品出口西班牙13.5亿元,同比增长18.9%。

得知首趟“义新欧”班列顺利抵达马德里,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主席毛峰非常高兴。毛峰说,目前有数万名华商在西班牙经营小商品,这些小商品绝大部分从义乌市场采购。以前,西班牙华商在义乌采购商品后,大多通过海运的方式运至西班牙,用时一个半月左右。现在,“义新欧”班列21天就能到达,比传统的海运节约一半多时间。相信随着时间成本和运费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西班牙华商会选择“义新欧”班列。

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代办黄亚中表示,“义新欧”班列打破了中国小商品依赖海运的出口运输方式,开辟了中西两国的商贸物流新通道,是中国“一路一带”战略取得的重要新进展。

(摘自2014年12月9日《新华社日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项是

A. 材料一中的“11时许”“21天”等在数字后或前加“许”“等”等词语,使表达更符合实际,说明新闻报道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

B. 材料一说“‘义新欧’中欧班列共将在境外铁路换轨3次”,材料二说“两次换轨”,可见两篇报道中有一篇的数字使用是欠准痛的。

C. 材料二中将“义新欧”班列到达的时间精确到“12月9曰上午10:30”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也突出了对此班列到达的高度重视。

D. “义新欧”班列比传统的海运节约时间,越来越多的西班牙华商选择这一班列,“义新欧”班列为“一路一带”做出了大贡献。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这两篇新闻报道,都是对从义乌出发,终点是西班牙马德里的“义新欧”班列这一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有真实、重要、时效性极强等特点。

B. 从义乌首发的这趟“义新欧”国际集装箱专列,开辟了义乌直达西班牙马德里铁路联运物流大通道,在当年9月底已实现每周一列的常态化运行。

C. 材料二的第一段中将从万里之外的中国义乌开到马德里的首趟“义新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称为一位特殊的“新客人”,给人既形象又亲切的感觉。

D. “义新欧”中欧班列的开通,降低商品的进出口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从而改变了义乌的小商品走出国门主要是靠海运和空运的历史,意义重大。

E. 两篇新闻报道的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都在首段将标题提到的事件作了概要叙述,看到标题和首段,读者就能够直接了解到该文的全部信息。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篇新闻报道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那些不同?

 

1.C 2.AC 3.①两者报道的角度不同。材料一是从“义新欧”班列出发的角度进行报道,材料二是从“义新欧”班列到达终点的角度进行报道。 ②材料二在导语部分指明首趟“义新欧”班列 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代言”及其外交背景,指明了这趟列车意义重大;而材料一则无此内容。 ③材料一从出发地的角度引用义乌领 导的话表达了“义新欧”班列对义乌本地乃至中国小商品出口的意义;材料二则从到达地的华人代表的角度表达“义新欧”班列的重大意义。 ④材料一除介绍途径的国家外,还一一介绍了途径省 份和需要换轨的国家,而材料二 只介绍了途经国家。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说明新闻报道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不准确,这里要体现的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B项,材料一中说的是运行方案,材料二中说的是运行后的实际情况,因而只能说实际运行与先前的方案有变化,不能就认定报道的数字欠准确。D项,未然变已然,从原文“相信随着时间成本和运费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西班牙华商 会选择“义新欧”班列”看,西班牙华商选择“义新欧”班列只是预测,还没有成为现实。 2.试题分析:B项 ,从材料一倒数第二段看,“在9月底实现了该段班列每周一列的常态化运 行”的是指“义乌——中亚五国”的国际集装箱专列,而不是“义乌直达西班牙马德里”的这趟班列。D项,依照材料一 第四段,不能推断出“改变了义乌的小商品走出国门主要是靠海运和空运的历史”的论断。E项,“了解到该文的全部信息”错误,应为“了解到该文最重要的信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缺陷者的鲜花

秦牧

有一件事情是许多人都知道的,被人称誉为乐圣的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完全聋了,他指挥着交响乐队在演奏,自己却没有听到什么。听 众向他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也不知道。到了同伴向他示意的时候, 他才猛醒地向听众致谢。匈牙利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曾经在贝多芬面 前演奏钢琴,李斯特接受了这位长者的命题,奏出了一串串美妙的乐 音,但是贝多芬却一点也听不见,他只是从李斯特的表情和手指动作 理解到他的造诣,并据此吻贺他罢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生理上存在如此严重缺陷、几乎完全听不到任何 普通音响的人,却陆续写下了大量美妙的乐章。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 朵,他为的是广大群众的耳朵!

像这样的历史逸事,今天我们追想起来仍是很感动的。在一个音乐大 厅里面,美妙的乐音四溢,所有的人都沉浸在甜蜜的艺术欣赏中,然 而那个以全部生命活力舞动着他的仙笛般的指挥棒的音乐家,自己却 一点声音也没有听到。

但是这位不幸的音乐大师,我想,他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恐怕又 是当时那音乐大厅里许许多多的人所没法体验到的。

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不是也时常可以见到吗?

年前,有一个外国的芭蕾舞团到中国来演出。那音乐指挥,是一位眼 睛瞎了的七十岁的老者。有一次演出时我刚好坐在第一排,看到这位 老艺术家被人搀扶着走上指挥席,全神贯注地摆动着指挥棒的情景。 想到他原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却不愿休息,行程万里到国外来参加演 奏活动,而当舞台上那些美妙的舞蹈在演出时,他却一点也没有见到。 我的视线不能专注于舞台上那群美丽如花的正在舞蹈着的姑娘们,而 是集中于这位穿着庄严的礼服的老音乐家身上,特别是他强劲有力的 双臂上。一时,我想起了盲诗人荷马,聋音乐家贝多芬这一类人物, 想起了中国的“生无所息”的崇高的格言,想起了“英勇无畏”这一 类珍贵的词句。

就在我们身旁,不是也有好些这样的人物吗!这些年来,我们听到有 多少残废者、缺陷者在学习和创造上攀登了怎样的高峰呵!有些人, 半身瘫痪了却成为扫盲能手;有些人,身体残废了却发展成为艺术家、 翻译家。在广州,就有一位盲艺人,在他的晚年更加闪耀着生命的光 辉;不久以前他还经常登台演戏。还有一位从事“微细雕刻”的象牙 工艺师,他能够在一粒“象牙米”上刻十八罗汉,在一粒“象牙芝麻” 上刻上岳飞的《满江红》,这位艺匠是瞎了一只眼睛的,你如果以为 他是由于从事微细雕刻而瞎了一目,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是在青年时 代右眼失明之后才从事这种微细雕刻的研究。他原来仅存的一只眼睛, 竞比常人不知道高明多少倍地发挥起作用来了。

这些缺陷者、残废者捧出来的艺术花束往往是格外鲜艳的,他们的汗 水,化成花朵上晶莹的露珠了。

这使我想起逆流洄游的勇敢的鲑鱼,以及那搏击长空的豪迈的山鹰!

把阻力化成动力,使坏事尽可能变成好事,这些缺陷者在艺术上的卓 越成就不正是些雄辩的例证吗?

如果说一个个寻常的人振作起精神、激发起毅力来尚且可以创造如此 的奇迹,那么为最先进的思想所完全武装起来的人,这样的人所组成 的集体,这样的集体所领导的国家,将能够克服多少的困难,创造多 少的奇迹呢?

让我们美能够征服缺陷的大勇者!

让我们从历史上某些缺陷者所栽培出来的瑰丽的艺术鲜花中,更好地 领略“‘勇敢’‘劳动”“创造”这些词儿的芬芳!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之所以认为“这些缺陷者、残废者捧出来的艺术花束往往是格外鲜艳的”,是因为他们是征服缺陷的大勇者,他们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

B. 文章以贝多芬的和事例开篇,从人们热知的名人亊迹写起,再写到自己亲眼所见和自己所了解的在艺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缺陷者、残疾者事迹,表达了深深的同情与惋惜.

C. 作者把叙亊、抒情和说理融合在一起,着重叙写了一些缺陷者、残疾者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透过现象,从平凡的亊物中发掘出美来,热情地予以赞颂。

D. “有多少残废者、缺陷者在学习和创造上攀登了怎样的高峰呵!”究其缘由,则在于他们把阻力化成动力,使坏事尽可能变成好事。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画线处“捧出来的艺术花束” “晶莹的露珠”的深层含义。

3.这篇散文在选材和结构上都颇具特色,请作分析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单仁平:中国该如何让让公知高兴

新年之际,正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之时,互联网上也出现一些“新年献词”之类的帖子。它们有个人写的,也有“百名公知”的“新年寄语”总汇。它们表达了一些不满,或者用隐晦的春秋笔法,或者直接使用激烈的语言。它们的传播总体上不是很广,产生的影响有限。

无论公知们的“新年寄语”是否传播了开来,他们有不满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大体想说什么也不难猜到。中国社会上有部分公知持不同意见,怀有一些情绪,是社会多元化的标准表现之一。

时下公知享有的舆论空间与前两年相比有所缩小,他们很不高兴,自然有牢骚要发。然而前些年他们的主张可以尽情广播,对舆论产生巨大影响,但他们同样没有满意过。回想他们当时的“愤慨”,似乎一点不比今天少。

大部分公知都在中国社会里拥有正常职业,有些属教学科研领域的精英人士。如何赢得公知群体对国家路线的认同和支持,这是中国的一个长期难题。

如果能够将这个问题化解,再好不过了。不过即使化解不了,恐怕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有一种可能是,一个国家永远会有一些公知不高兴,让他们高兴起来在政治上就是不可为的。

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国家路线的对错,与公知们给予什么评价关系很小。在有些时候,甚至与“民意”支持程度的高低也不是绝对对应关系。一个时代必须有所作为,取得国力增长和民生进步实实在在的成就,它的实绩比舆论场当时的氛围更重要,更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在思想上非常动荡。但那个时期恰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路线不断调整并形成最终轮廓的关键时期。那些年中国社会里弥漫了各种抱怨,然而回头看,国家路线在那个时期的坚持是何等重要!

一些人主张,知识分子的使命就应是批判。如果这个逻辑是有道理的,那么政府对待批评的态度中就必须有不惧批判、顶着批判工作的一面。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任何理论和任何国家的经验都不能成为标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道理我们永远不能忘。

由于有了互联网,表达意见变得极其容易,而且总体看,批评的成本和代价下降,似乎是个趋势。西方社会形成了批评很多、批评也很不值钱的社会治理结构。中国则是另外一种情况,批评受到了管理,但是批评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非常高。

中国究竟该如何管理各种意见,把意见表达放开到什么程度,至今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范式。中国可以说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在我国体制下的建设性密码,而且探索得相当努力。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明白,这样的探索过程注定充满争议,甚至可能是“费力不讨好”的。

和谐是中国这种超大社会的生命线,然而人们对和谐的理解却常常出现分歧。如果说很难给和谐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则是它最后的硬指标。当然了,它一定还有很多其他指标,而且我们衷心希望中国和谐的指标能尽可能占全。

(选自《环球时报·单仁平》2017.1.3.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作者“公知”的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公知们或用隐晦的春秋笔法,或直接使用激烈的语言,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但它们的传播不是很广,产生的影响也很有限。

B. 中国中社会正处于社会多元化时期,这就使得有部分公知持不同意见,怀有一些情绪,这是社会多元化的标准表现之一。

C. 大部分公知都在中国社会里拥有正常职业,有些甚至还属于教学科研领域的精英人士,如何贏得他们对国家路线的认同和支持是一个长期难题。

D. 前些年公知们的主张可以尽情广播,对與论产生巨大影响,相比之下,他们的牢骚更多,不满意程度更多,是因为他们享有的與论空间有所缩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一个国家永远会有一些公知不高兴,让他们高兴起来在政治上就是不可为的,这个问题是水远化解不了的。

B. 国家路线的对错与否,与公知们给予什么评价几乎没有多大关系,其至与“民意”支持程度的高低也不是绝对对应关系.

C. 一个时代必须有所作为,取得国力增长和民生进步实实在在的成就,这些比公知们的舆论要更能经得起推敲。

D. 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管理公知们的各种與论和意见,把意见表达放开到什么程度,但至今还没有多大结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碗的一项是

A.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在思想上非常动荡时期,国家路线的坚持最终战胜了各种抱怨。

B. 知识分子的使命是批判,因此,政府对待批评的态度中就必须有不惧批判、顶着批判工作的一面。

C. 中西方的社会治理结构极为不同,西方社会批评很多却很不值钱,而在中国,批评受到了管理,但是批评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非常高。

D. 人们对和谐的理解常常出现分歧。很难给和谐下一个最终的定义,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则应是最后的硬指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梁惠王在向孟子请教如何为政时,孟子说:“仁者无敌。”“仁者无敌”的字面意思是说,有仁爱之心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请结合你学过的相关知识及认识,谈谈你对“仁者无敌”这句话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自行拟定题目,确立论点,合理论证。

 

查看答案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7字,语言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6分)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说到底,孔子不过是这一轮“文化热”的一个标签或符号罢了             其在文化传播的同时不免存在割裂、扭曲之嫌

①而且,这样的“热”更大意义在于眼球率

②甚至包括眼下同样大热的曹操,也一样被标签化、符号化了

③这样的文化标签或曰文化符号其实很多,老子、庄子等等都是

④可能有更多社会心理、文化认同上的考量而已

⑤只不过这个时候选择孔子

⑥类似“孔子热”这样的文化喧嚣往往止于呼号,缺乏相应的制度、文化、理念上的建设

A. ③①④②⑤⑥    B. ⑤④①⑥③②    C. ③②⑤④⑥①    D. ③②⑤⑥④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