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灯。灯,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灯暗灯明,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真情;灯暗灯明,折射着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单车上的生活美学 他常骑一辆单车,背着双肩包。我也有过骑单车上班的体验:耳边是熟悉的叫卖声,行道树吐着浓浓的草木味,哼一支小曲,不疾不徐,车轮缓缓转动起一个清亮的早晨。 而这些美感是我们开车时所无法享受的。一旦驾驶汽车,我就不会如此松弛,我会时刻警惕周围车辆行人,关注红绿灯的闪烁。 尽管如此,必须承认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汽车、火车等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们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空间感。岭南、塞北不再是遥远的眺望,长安、洛阳也可朝发夕返。在城市化进程中,汽车、火车等更是一路呼啸着向前,带着亢奋,把城市的边界不断拓宽。 然而,我们在享受交通工具升级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交给节奏,交给忙碌。高铁时代,我们似乎被裹挟进快节奏、高速度的潮流中,一路兴奋着向前狂奔。我们赢得了速度,却放逐了审美;获得了时间,却迷失了自我。 救赎之途何在? 物为人役,而非人为物役。李泽厚说,美是自由的意志。在骑单车与开汽车之间,人原本可以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时间感常常逼迫我们自觉地放弃这份选择权,无意识地沦为汽车的附庸。于是,成为弗洛姆所说的“占有”而非“存在”的生活状态。 选择单车,意味着选择缓慢,主动创造出欣赏美的可能。蒋勋说:“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忙碌、效率是美学的死敌,美学天生与缓慢、从容相联。骑单车,可以将开车所忽略的过程重新复原,审美体验也变得新鲜而饱满。在这种舒缓的状态中,“人”站立得挺直而拙壮。孔子在吱吱作响的牛车上,洒下一路晶莹发亮的句子;安徒生在夜行的驿车中,酝酿出一部忧伤甜蜜的爱情诗篇。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回归牛车时代——事实上也无法回归。我所强调的是,在高铁时代,我们依然要珍惜、追求单车上的美感体验。有审美在,“人”就会变得更完美。现在的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东京等,已陆续出现很多社区不准汽车开入,被称为“人行步道区”。我相信,这将是一个崭新的出行美学,让你重新回归到人类步行的原点,恢复身体的速度感。 这其实也提示我们:你可以有车,可是你也可以不开车。 【解析】试题分析:本作文题的形式仍是材料作文。材料从日常生活切入,日常生活为材料作文命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生活中离不开车”,是生活的常识,也是题目的引子,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第二句话,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车,如童车、碰碰车、自行车、三轮车、汽车、动车等,又如共享单车、网约车、无人驾驶汽车等,车的速度有快有慢,车的容量有大有小,车的使用方式有新有旧,或是寻常日用之所需,或是科技进步之成果,体现不同生活理念,蕴藏各自时代记忆。各种车都能写,地区发展的差异,个体体验的独特,恰恰是写作的宝贵资源。第三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车来车往”既可以是现实中观察到的车流来往,也可以虚化为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车来车往”是本句中四个分句的共同主语,也是不同写作角度的相同出发点。四个分句提示了不同的写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到现在汽车走入千家万户;可以小观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亲情故事;可观往知来,讨论变迁的生活理念,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前两个角度侧重感性,后两个角度侧重理性。这几个角度,既可以单写,也可以交叉,还可以综合,给考生提供了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1.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

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三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地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有删改)

1.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

2.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

3.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2)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锦瑟无端五十弦, 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4)_______________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仁者不忧,智者不惑,____________。(《论语·宪问》)

(8)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长恨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助书贾书于市       鬻:卖

B. 先生往             谒:拜见

C. 称之不             置:置办

D. 尚欲扬榷而之       陈:陈述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 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 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 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4.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