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俗语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一项是( ) A.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B. 强扭的...

下列俗语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一项是(  )

A.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B. 强扭的瓜果不甜

C. 姜是老的辣,醋是陈的酸    D. 真金不怕火炼

 

B 【解析】试题分析:所谓比喻 就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的修辞手法,但要注意甲乙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没有相性的两个事物不能进行比喻,其次要认真分析每个选项,确定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导师出国考察,未及与会,他的这份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报告暂由鄙人代读,报告难免有不当之处,请诸君批评指正。

B. 张建安是个很传统也很内向的人,遇事每每淡定自若,任凭风急雨骤,他自岿然不动.友人遇难题,问他:“张兄能否奉告一两句?“他却以微笑作罢。

C. 他一生钻研,著作等身,享誉世界,今日从大洋彼岸回到母校.当年的同学大都已白发苍苍,执手相看,老泪纵横,“久仰了!久仰了!”

D. 如果说黄某今日取得了什么成绩的话,那也是仰仗在座诸位的鼎力相助,承蒙厚爱不胜感激。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供给侧改革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发展的理念统筹设计,真正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整体推进,不能单打独斗,如此失彼。

B. 他是位严肃的历史学家,即使是为父亲作传,他也是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出发,秉笔直书。

C. 近年来,美国不断加大军事前沿部署,频繁派遣军机到中国南海航空域抵近侦察,并开展针对性很强的轮番联合军演,加剧了南海紧张局势。

D.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足可以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现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想骨骼健康,就得补钙”,这已是深入人心的观念,很多人也把补钙作为        一生的计划,殊不知,一味地补钙并不代表可以让骨骼吸收钙、留住钙。

②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        ,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③在香港,旺角弥敦道27号全线恢复行车。不过入夜后,在弥敦道附近的豉油街与西洋菜南街交界,再有大批示威者        ,警员到场维持秩序。

④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经济秩序极为混乱,物价           ,人民苦不堪言。

A. 贯串   颠扑不破   聚积   青云直上    B. 贯穿   牢不可破   聚积   扶摇直上

C. 贯穿   颠扑不破   聚集   扶摇直上    D. 贯串   牢不可破   聚集   青云直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交流就是将别人想知道的和自己不了解的地方告诉对方并回答对方不解的地方;相互沟通。进入高中将近一年了,很多同学不注意交流,尤其是学习上的交流,其理由总是很多,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认为“现在强调竞争,帮助别人的提法不现实。”

根据上面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①从来文章都提倡简练,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②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的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③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做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④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⑤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文章两次提到《水浒传》,有什么作用?

3.结合第⑤内容,说说写作中如何真正用好简笔与繁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