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___...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勃《滕王阁序》)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司马迁《报任安书》)

(4)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5)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雕栏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百步九折萦岩峦 【答题空10】扪参历井仰胁息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隅”“榆”“负”“覆”“坳”“倜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 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 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 人无功,圣人无名。

1.文中作者对宋荣子与列子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的?请简述理由。

2.作者憧憬“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你如何理解文中的“无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金)赵秉文①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②长歌,嫦娥欲下,万里 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 此麒麟发。三山③安在,玉箫吹断明月④!

【注】①赵秉文,金朝著名词人,苏轼的词对他有极深影响,他也极敬慕苏轼。②叩枻    yì:桨击船舷,即摇动船桨。③ 三山:海上三仙山,方丈、蓬莱、瀛洲。④“玉箫吹断明月”意为只有寄情于玉箫罢了。

1.此词是追怀苏轼之作,词中多处出自苏轼作品,请列出和此词相关的苏轼作品篇名(至少三篇)。

2.简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叔夜,字嵇仲,侍中耆孙也。少喜言兵,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州本汉金城郡,地最极边,恃河为 固,每岁河冰合,必严兵以备,士不释甲者累月。叔夜曰:“此非计也。不求要地守之,而使敌迫河,则 吾既殆矣。”有地曰大都者,介五路间,羌人入寇,必先至彼点集,然后议所.向,每一至则五路皆竦.。叔

夜按其形势,画攻取之策,讫.得之,建为西安州,自是兰无羌患。 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徙邓州。四道置帅,叔夜

领南道都总管。金兵再至钦宗手札趣入卫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至尉氏,

与金游兵遇,转战而前。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 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帝颔之。加延康殿学士。闰月,帝登城,叔夜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

舞城下。帝益喜,进资政殿学士,令以兵入城,俄签书枢密院。连四日,与金人大战,斩其金环贵将二人。 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车驾再出郊,叔

夜因起居叩马而谏,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 仲努力!”

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移书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二帅怒,追

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既次.白沟,驭者曰:“过界河矣。”叔夜乃矍 然而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明日,卒,年六十三。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文。

(选自《宋史·第 353 卷》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每一至则五路皆竦.  竦:高耸

B. 画攻取之策,讫.得之      讫:最终

C. 帝遣使赍.蜡书    赍:赏赐

D. 既次.白沟        次:驻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 然后议所.向                    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C. 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 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    不知东方之.既白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叔夜年轻时喜欢谈论兵法,富有远见谋略。在担任兰州录事参军时,他依据地形灵活指挥,一 举解决了兰州的边患。

B. 张叔夜治军严格,统率有方,金兵攻入时他受命率军保卫京都,皇帝在南薰门接见他们,见军容 非常整齐,大为高兴。

C. 张叔夜作战英勇,奋不顾身。他曾接连四天与金兵大战,并斩杀金兵金环贵将二人。在都城失陷 之后,叔夜受伤,但父子仍竭力作战。

D. 张叔夜对宋朝极为忠诚,他抗击金兵失败被俘之后,抱着必死的决心,一路上绝食以示抗争。渡 过界河时,他突然惊起,仰天大呼,第二天就去世了。朝廷给他“忠文”的谥号,显示了对他忠 诚品质的嘉许。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金 兵 再 至 钦 宗 手 札 趣 入 卫 即 自 将 中 军 子 伯 奋 将 前 军 仲 熊 将 后 军 合 三 万 人 翌 日 上 道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计也。不求要地守之,而使敌迫河,则吾既殆矣。

(2)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 4 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 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 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 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

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1)老头

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

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 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 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 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意没有意思。”嫉妒又 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 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 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

 

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

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圆箍。老头高兴得发抖,

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朝四面张望了一下, 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 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 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小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 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 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 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 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

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 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觉得自己仿佛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 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铁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

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卧病不起。(2)在工厂

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他感到欣慰,因为 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1.指出文中两处画线句反映的人物心理。

(1)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2)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2.小说用“【    】”括起来的部分描写了老人第一次去树林滚铁箍的情形,请分析其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简析老人的形象。

4.小说为何以“铁箍”为标题?试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方面做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 题。

分子生物学家不怕公众问“你的研究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因为很多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都有很 强的实用性,几乎马上就可以指导医疗实践。DNA 修复机制的发现也不例外。

DNA 修复涉及一系列蛋白质,如果其中任何一种不能正常合成,都可能导致 DNA 无法正常修复。这样 的病人身体里的 DNA 损伤会以比常人快得多的速度积累,患某种肿瘤的概率也就比一般人大得多。

在先天性 DNA 修复缺陷中,最有名的是着色性干皮病。病人的核苷酸切除修复机制不能正常运作,因 此无法修复由紫外线造成的 DNA 损伤,哪怕是最轻微的阳光,都可以让皮肤起疱、发干并长出大量雀斑。 病人 100%会患皮肤癌,多在 20 岁之前离世。现在已经知道这种病有多种亚型,分别对应不同的缺陷基因。

理论上讲,如果在产前能够检测这些基因是否存在缺陷,就可以避免生出有缺陷的新生儿。 当然,考虑到着色性干皮病的发病率只有二十五万分之一,目前对这种病进行产前基因检查的需求可

能并不迫切。相比之下更值得注意的是由先天性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引起的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这是 遗传性结直肠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所有结直肠癌中占到 2%~5%。复旦大学的研究表明,在东亚人群中 这种基因缺陷较为常见,因此一定还有很多携带者未被发现。如果能通过基因检查确定为缺陷基因携带者,

就可以早做预防,避免或推迟结直肠癌的发生。

事实上,即使是一般人,也可能因为体内某些细胞的 DNA 修复机制出现后天的缺陷,而患上肿瘤。当 这些修复机制不能正常运作之后,肿瘤细胞的 DNA 就更容易出现突变,肿瘤的恶性化程度也越高。然而与 此同时,肿瘤细胞的繁殖也更依赖于还能正常运作的修复机制。如果这些修复机制也被破坏,DNA 将更容 易受到损伤,这样反而可以加快肿瘤细胞的死亡。

基于这一原理,科学家们从 DNA 修复相关蛋白质入手,筛选可以抑制其活性的肿瘤化疗药物,已经有 了初步成绩。欧洲生物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就推出了一种叫奥拉帕尼的新药,可以抑制一种叫“聚 ADP 核糖 聚合酶”的 DNA 修复蛋白质的活性,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经在 2014 年批准这种药上市,允许用它来治疗一种特殊类型的晚期卵巢癌。

1.下列对 DNA 修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健康的人体具备 DNA 修复功能,但这种修复功能有可能丧失,而一旦丧失,会增加罹患肿瘤的机会。

B. 如果产前能够检测包括核苷酸切除修复缺陷在内的某些基因是否存在修复缺陷,就有可能避免生出

有缺陷的新生儿。

C. 对东亚人群而言,产前检查是否存在先天性错配修复基因缺陷比检查是否存在核苷酸切除修复缺陷 更迫切。

D. 对因体内某些细胞的 DNA 修复机制出现后天缺陷而患上肿瘤的人来说,修复机制被破坏是有害无利 的。

2.根据选文内容,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A. 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实用性    B. DNA 修复机制

C. DNA 修复机制的实用性    D. 基因的自我修复

3.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解释新药奥拉帕尼的作用原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