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 (1)子曰:“志士仁人, , 。”...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

(1)子曰:“志士仁人,        。”               (《论语·君子之风》)

(2)    ,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诗经·氓》)

(3)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             。            (晏殊《蝶恋花》)

(4)             ,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2)淇则有岸 言笑晏晏 (3)明月不谙离别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独立 (5)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晏晏”“谙”“茕茕”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子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

(二)

孔子日:“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 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庄子·列御寇》)

1.解释材料(一)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意思。

2.请说说材料(二)中孔子提出的九种识人方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小题。

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南唐)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1.词的下阕“一晌凭栏人不见”一句中“一晌”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

2.词的开篇“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三句历来为人称颂。叶嘉莹评价“是知其不可 而为之,是到他零落之时都不肯放弃的感情”,请简要赏析这一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小题。

送虚白上人序

(明)高  启

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 负欧阳公。”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焉。

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①折 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 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 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 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 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呶②焉肆荒唐

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 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

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选自《高青丘集·凫藻集》卷三)

【注】①箦 zé:床席。②呶呶:唠唠叨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巨官要人,车马相.属.    相属:相连接

B. 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    胜:美景

C. 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        骈然:两两相对的样子

D. 一以风.乎人            风:风俗、风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因.往云岩诸峰间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间出所.为诗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C. 议于.庐者欢然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D. 虚白形瘦而.神清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笔下的虚白上人,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他对达官贵人不屑一顾,而对志同道合的友人却是 唯恐招待不周。

B. 作者在第三段通过描写居室环境的简陋凸显出虚白上人安贫乐道的形象特点。

C. 作者在第四段采用对比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当时士大夫和僧人风气日坏。

D. 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不仅赠给虚白上人,而且也为了“风乎人”、“省于己”,针贬时弊。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2)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 子 素 其 位 而 行 不 愿 乎 其 外 素 富 贵 行 乎 富 贵 素 贫 贱 行 乎 贫 贱 素 夷 狄 行 乎 夷 狄 素 患 难 行 乎 患 难 君 子无 入 而 不 自 得 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访   草

陈冠学

我很少访人,却常访草。朋友们都有工作,各忙各的,而草则永远安详地在那儿。我自己便像一株草, 总在家里,朋友们来,很少找不到我。

这个世界若没有了草,人便无法活下去。一个地方若望不见草,对于我来说就成了牢狱。此时我活在 草种多到让我有选择的地方,就像食品多到让我只选取佳肴珍馐一般,故我感到十分幸福——虽然对于我

 

自身以外的世界我感到十分不幸。

我的围墙门,就像陶渊明所说的“虽设而常关”,门闩经常蒙着一层锈,偶尔开门时(有客来时,到村

子里去买吃食时,上城市买书时,出去访草时),就粘满了手。

单是庭面上便有三四十种草,其中如碎米知风草、小画眉草、线叶飘忽草,便可爱得有如小天使,又

如天真稚气的小女孩。有了这些草,我实在可以不必再去拉动那生了锈的门闩到田野去。可是一如家里虽 有几橱架的书,时而忍不住还是要出去买几本,这庭面边的草就好像是我的另一橱架的书,每日阅读着、 摩挲着,给了我无上的快乐与安慰,然而既已知道外边还有些橱架上没有的,就忍不住要出去。

各个角落有各个角落的草。有时我不出门,就在屋角边访草,或者反过来说,草到家来访我了。一连 下过一二十日的雨之后,那大树底下的屋基或后墙上,就不期然有一片新绿吸引住我的目光,苔藓和小冷 水花不知几时来家了。

萧、艾、蒿是草原三姊妹。艾、蒿庭下就有,萧则已随童少年时光一起消失了,于是它成了我的童少 年时光的象征,每怀念起童少年时光就想起萧,怀念起萧就想起童少年时光。那一年我在近山脚的荒地上 发现了一小片萧,仿佛见着童少年时光返转。不久再去,已了无踪迹。一个小学生在那里放羊,问我何所 寻。我说寻萧。小学生笑着说:“搬家了。”我问:“搬哪里去了?”小学生说:“搬到无人的地方去了。” 的确,这个时代有人的地方万物就不好存活。最近我在绝对无人到的山脚溪床沙地上发现了一大片萧。啊, 但愿这个地方永远不会有人到,好让我的童少年时光跟萧草群落一起长驻!

十一月起,小金英(兔儿菜)遍地都是,随着朝日的升起,满田野绽开千千万万黄金似的小花,灿烂地 闪烁着千千万万点的金光,仿佛随着季节来到,那土层中含蕴着的金质就凝聚着开成了花,要来增饰南台 湾美丽的冬春二季一般。这个季节一到,我就频频拉动门闩,门闩再也不生锈了——而且雨季也过去了。 小金英随着日出展蕊,直开到晌午便一齐闭合萎谢,第二天晨光到来它又随之而开。这半年花期的田野, 上下午截然是两样世界。下午在田野间走着,会觉得上午直似幻境。但是这一两年来遭村人当药材无保留 地采拔,景观已经衰残。

春天一到,满路满阡陌的黄蝴蝶,一忽儿停在草尖上,一忽儿飞起,千点万点,明明灭灭,起起落落, 停下时是蝴蝶花,飞起时是花蝴蝶——我一直将它看成是世上唯一会飞舞的花,是异常珍贵的景观,而它 却也已随着童少年时光消逝了。今年年初,我在一处已枯的豆田看见了约五十只的小景观,谛视良久,看 到惨淡而且褪了色的童少年时光,不由感到一阵凄然。

村里每个人都记得全村人的名字,在村道上遇见,不单是点点头或挥挥手,而且还唤名。田野里的草, 对于我,就跟村里人一样,在路旁田畔遇见,我总要唤唤它的名字;有的,我甚至会站在一旁告诉它,你 晓得吗?你有许多名字,也唤这个,也唤那个。比如萧,也叫香蒿,又叫青蒿,又叫茵陈蒿,台湾农人还 叫它蚊子香——农家大量用它来为牛熏蚊,这使得萧很快趋于绝灭;而现在农村没牛了,萧看着可能复苏 了。

英国伟大散文家乔治·吉辛喜欢遇见不认识的植物,借着书本的帮助,下一次看见它在路旁闪耀时叫 出它的名字。能够叫出原是不认识的草的名字固然快乐,但熟悉的草,唤着它熟悉的名字更加亲切。

我不是食草的动物,但我没有草便跟食草动物一样活不下去。我固然喜爱孤独,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 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其实我有这么多的伴,我并不曾孤独过。我所谓孤 独,只是求脱出世尘的熏染而已。

1.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如何理解“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这句话的含意?

3.在作者笔下,看似普通的草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医学上的失语症是指一个人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出现严重病变,他的语言认知能力、语言判断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遭到严重损害,他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阻断性障碍。道德失语症不 是指一个人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阻断性障碍,而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习 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借助道德语言能力表达其善恶判断、善恶评价和善恶选择。医学上的失语症患者确实 没有语言能力,而道德失语症患者是拥有道德语言能力但习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发挥这种能力的人。医学 上的失语症是非选择性的,而道德失语症是选择性的。

道德失语症患者的“道德失语”具有习惯性特征。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因为某个原因(如善恶判断失误) 偶然性地道德失语,他还算不上道德失语症患者。道德失语症患者是那种对善恶不辨习以为常的人,他们 习惯性地不以善为善,习惯性地不以恶为恶。因此,每当有具体的道德语境需要他们扬善抑恶的时候,他 们总是习惯于不发声。在应该弘扬善的时候,他们哑口无言;在应该抑制恶的时候,他们也缄默不语。何 以如此?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道德语言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 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 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一旦这种行为变成 一种习惯行为,他们就是患上了道德失语症。

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意 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性。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捍卫 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气。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 语境下,他们依然能够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 难以蔚然成风,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 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

要治疗道德失语症,人类个体需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特别是应该致力于锻炼道德勇气,以使自身在 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能够明辨善恶和扬善抑恶。要治疗道德失语症,人类集体需要不断加强集体道德建设, 特别是应该在集体内大力弘扬以明辨善恶为荣的良好风尚,以使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道德氛围。一个社会 应该致力于推动所有个体和集体自觉地、勇敢地趋善避恶。善恶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这是人类道德 生活的真实图景。在这种道德生活图景中,人类必须善恶分明。否则,人类的道德生活世界就会变成一个 善性难举、恶性膨胀的世界。治疗道德失语症患者是任何一个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的社会都不能不重视的 一项重要任务。个人和集体勇于趋善避恶、扬善抑恶是一个社会道德昌明的重要标志。

1.下列有关“道德失语症患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跟医学上的失语症患者相比,道德失语症患者在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上并不存在阻 断性障碍。

B. 道德失语症患者缺少对善恶的判断、评价和选择的能力,更不愿或不敢借助道德语言表达对善恶的 态度。

C. 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因缺乏道德勇气而保持沉默是道德失语症患者的一种习惯性行为。

D. 如果道德失语症患者群体得不到“治疗”,人们的道德生活世界会变成一个善性难举、恶性膨胀的世界。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如果一个人因为对善恶进行判断时出现失误而偶然性地没有维护道德,那么他不是道德失语症患者。

B. 医学上的失语症是人脑的一种严重病变,是非选择性的;而道德失语症不是生理性疾病,是选择性的。

C. 那种维护道德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就是道德勇气,它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

D. 人类只要拥有了基于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意德”,就能修炼道德修养,成为有道德的人。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治疗道德失语症的主要方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