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幅对联。注意:内容与节日有关,可以不考虑平仄。
(1)端午 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2)中秋 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与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1)请为漫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0字。
答: 10字
(2)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答:
(3)请列举漫画题型解题的规律。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
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细雨霏霏。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高楼的阳台上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家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有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而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报平安的电话。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 “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C.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亲情的珍惜和眷恋。
D. 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节,就很好地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
E. 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解,同时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地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2.文章2~4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
4.《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地上学,出国留学„„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的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问征夫以前路, ”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之归心似箭。
(2) ,青雀黄龙之舳。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4)《陈情表》文章结尾用 ,死当结草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5) ,石破天惊逗秋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北固山看大江
孔尚任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①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②铁瓮:镇江城的别名。
1.全诗围绕一个“看”字展开,结合全诗,说说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诗歌的第二句有什么作用?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不君则犯 犯:作乱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 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D. 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矣也
B. 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垂空文以断礼义 木欣欣以向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
①《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④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
父的临终遗言。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C. 《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5.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
B.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
历史。
C.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
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D. 《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3)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