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关于理想的一个框架图,请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下面是关于理想的一个框架图,请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示例:音乐是一种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或音乐可以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根据旋律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对于图文转换题,应根据图案的所有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系,联系社会现实,展开合理的联想,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答案。 由图可知,最下面是理想,上面是前提和过程,前提和过程又各有分支,联系社会现实实际,展开合理的联想,自然可得出恰当的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       。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       ,在做人方面是低级趣味。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针对徐晋如等十博士指责于丹“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谁还会关心那些引导我们灵魂向上的力量?谁还愿意从事那些艰辛的然而却是真正有益于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研究呢?”的言论,有人是这样批驳的:

我只是想求教徐晋如先生,是否一定要用说与写来划分思想与文化的层次?说就是“耍嘴皮子”,写才是“莫测高深”?在我看来,真理既可以        ,也可以        ;既可以        ,也可以                未必能成正果,        ,也未必没有可能。说与写都是形式,关键是说了什么或写了什么。

①被写出来  ②从故纸堆里考据出来  ③被说出来  ④口吐莲花  ⑤从鲜活的生活中体悟出来  ⑥皓首穷经

A. ①③②⑤⑥④    B. ③①⑤②④⑥    C. ③①②⑤⑥④    D. ②⑤①③⑥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 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 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查看答案

(广东)下面语段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 叹为观止 B 戎马倥偬 C 名不见经传 D 不容置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从文在北京

面对姐夫田真一的质问,沈从文说:“在乡下做老总有出息?可是我怎么做下去?六年中我除了对被杀的和杀人的留下个愚蠢残忍的印象,什么都学不到!……我想读点书,半工半读,读好书救救国家。这个国家这么下去实在要不得!”

听了沈从文一番话,田真一不觉微笑着,极诚恳地对沈从文说:“好,凭你这点胆气,就有资格来北京城住下。可是我得告诉你,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

沈从文住在酉西会馆里,开始来北京后第一阶段的自学。每天早上吃两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就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到了冬天,北京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沈从文仍然穿着薄薄的单衣。图书馆不开门的日子,他便呆在会馆里,钻进被窝,看随身带来的那本《史记》。

后来,在自己的“窄而霉小斋”里,沈从文开始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投出后的文章却如石沉大海。

1923年12月,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他说:“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所说的危机,其时正降临到沈从文身上。

深秋的北京,刮起大风,尘沙遮天蔽日,昏黄的阳光在空中凄惨惨地闪烁,沈从文独自彳亍街头,又是一天没有吃东西了。一支奇怪的队伍从他身边走过。最前面的是一个军人模样的人物,手里摇摇晃晃举着一面小白旗,身后跟着七八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同胞。

拿旗的人打量着沈从文,无所谓地笑笑说:“跟我们走, 有饭吃。”沈从文便跟到队伍后面。队伍在一处停了下来,然后人们依次到一张桌子前面押按手印。快轮到沈从文时,他瞧见了放在桌子上供人画押的表格,赶紧悄悄离开了队伍,带着失望转回他的“窄而霉小斋”。

他明白,那个举白旗的人物,是招兵的,跟在他身后的同胞正准备去卖身当兵。他晕乎乎地走着,心里涌起悲愤,同时缠夹着理不清的混乱。

1924年冬,沈从文于百般无奈中, 怀着一丝希望,写信向郁达夫倾诉自己的处境。11月13日,郁达夫来看望沈从文了。这一天,外面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郁达夫推开了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沈从文身穿两件夹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桌前,正用冻得红肿 的手提笔写作。

郁达夫默默地听了沈从文倾诉自己来北京的打算和目前的处境,瞧瞧沈从文的神色,郁达夫一切都明白了。 他站起身来,将脖子上的 一条淡灰色羊毛围巾摘下,掸去上面的雪花,披到沈从文身上。然后邀请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吃了顿饭。结账时,共花去一块七毛多钱。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付了账,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一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伏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半个世纪以后,郁达夫的侄女郁风拜访沈从文时,两人曾谈及这件往事。郁风说:“沈先生对我说这话时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他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激动,他说那情境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三个月后,沈从文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散文《遥夜——五》。文章叙述了自己乘公共汽车的一段经历,在将自己与有钱人的对比中,诉说自己窘迫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到的人生痛苦和孤独。这篇文章被北京大学教授林宰平看到了。他托人找到沈从文,邀他到自己家去谈天。这陌路相逢的一老一少,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得林宰平介绍,沈从文终于得到了一份工作——去香山慈幼儿园图书馆做了一名办事员。

1980年,美国一位学者金介甫在北京访问沈从文时,曾这样问他:

“您为什么1922年来北京?”

“我想独立。”

“我并不是为吃饭和做事来北京的!”

到1926年,他的作品已经获得了较多的发表机会,沈从文走完了最初阶段的创作历程。

(选自 《沈从文传》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

A. 看到当时军队杀人成风的恶行,沈从文离开了湘西。他在北京开始求学和写作,但不久生活的艰辛让他开始对生活绝望。

B. 由于饥饿、贫穷,有人为了有口饭吃,而选择了卖身当兵。这与沈从文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去救国的想法矛盾,所以他只好忍着饥饿,悄悄离开了。

C. “深秋的北京,刮起了大风……凄惨惨地闪烁”既交代了当时恶劣的气候,又烘托出了沈从文在北京城追求奋斗时的孤独无助和生活上的凄苦。

D. 文章采取插叙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沈从文与郁达夫侄女的对话,以及美国学者对他的采访,这对塑造沈从文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2.谈到“鲁迅所说的危机,其时正降临到沈从文身上”,这里的“危机”指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在谈到与郁达夫的交往时,沈从文“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激动,他说那情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4.在湘西时,沈从文做的是“老总”,但他却跑到北京忍饥挨冻,受冻受寒。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