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3分)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2分) 2.首联写登上江边古城时怀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中间二联集中写景营造出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作者对国势日衰的悲愁;尾联归结全诗表现出怀古伤今,故国凄凉之感。 【解析】 1. 试题分析:分析诗句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上入手,“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联从内容上说“怀乡”点题,“江城”点明地点,“秋”表明时间;从结构上说,这是第一联,可以从照应诗歌后面内容方面考虑;同时也可以从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角度考虑,解答时分条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柳开,字仲涂,大名人。父承翰,乾德初监察御史。开幼颖异,有胆勇。周显德末侍父任南乐夜与家人立庭中有盗室众恐不敢动开裁十三亟取剑逐之盗逾垣出开挥刃断二足指既就学,喜讨论经义。五代文格浅弱,慕韩愈、柳宗元为文,因名肩愈,字绍先。既而改名开,以为能开圣道之涂也。尚气自任,不顾小节,所交皆一时豪隽。范杲好古学,尤重开文,世称为“柳范”。王祐知大名,开以文贽,大蒙赏激。开宝六年举进士,补宋州司寇参军,以治狱称职,迁本州录事参军。知贝州,转殿中侍御史。雍熙二年,坐与监军忿争,贬上蔡令。会大举北征,开部送军粮,将至涿州,有契丹酋长领万骑与米信战,相持不解俄遣使绐言求降,开谓信曰:兵法云:‘无约而请和,谋也。’彼将有谋,急攻之必胜。信迟疑不决。逾二日,贼复引兵挑战,后侦知果以矢尽,俟取于幽州也。师还,诣阙上书,愿从边军效死,太宗怜之复授殿中侍御史。

徙全州。全西溪洞有粟氏聚族五百余人常钞劫民口粮畜,开为作衣带巾帽,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使入,谕之曰尔能归我,即有厚赏,给田为屋处之;不然,发兵深入,灭尔类矣。惧,留二吏为质,率其酋四人与一吏偕来。开厚其犒赐,吏民争以鼓吹饮之。居数日遣还,如期携老幼悉至。开即赋其居业,作《时鉴》一篇,刻石戒之。遣其酋入朝,授本州上佐。赐开钱三十万。知环州。三年,移邠州。时调民辇送趋环、庆,已再运,民皆荡析产业,转运使复督后运,民敷千人入州署号诉。开贻书转运使曰:开近离环州,知刍粮之数不增,大兵可支四年,今蚕农方作再运半发,老幼疲弊,畜乘困竭,奈何又苦之?不罢,开即驰诣下,白于上前矣。卒罢之。

卒年五十四。录其子涉为三班奉职。

(节选自《宋史·柳开传》,有删节)
1.对下列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自任           尚:崇尚             B.选牙吏勇辩者得三    辈:人

C.吏民争以鼓吹之    饮:喝酒             D.开书转运使         贻:送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显德末/侍父任南乐/夜与家人立庭中/有盗/众恐不敢动/开裁十三/亟取剑/逐之盗/逾垣出/开挥刃断二足指/

B.周显德末/侍父任南乐/夜与家人立/庭中有盗/入室众恐/不敢动/开裁十三/亟取剑逐之/盗逾垣出/开挥刃断二足指/

C.周显德末/侍父任南乐/夜与家人立庭中/有盗/众恐不敢动/开裁十三/亟取剑逐之/盗逾垣出/开挥刃断二足指/

D.周显德末/侍父任南乐/夜与家人立/庭中有盗/众恐不敢动/开裁十三/亟取剑逐之/盗逾垣出/开挥刃断二足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开喜欢讨论经书的义理,仰慕韩愈、柳宗元做的文章,立志开辟圣道途径,因此得到范杲、王祐的赏识。

B.北征大军回来后,柳开到朝中上书,表示愿意参加边的军队为国家效死力。宋太宗怜惜他,又让他做了殿中侍御史,官复原职。

C.柳开见识过人,很有谋略。运送军粮时看穿了契丹酋长求降的阴谋并劝米信加紧进攻。调任全州时软硬兼施成功处理了粟氏聚族扰民之事。

D.柳开爱护百姓看到养蚕和农作刚刚开始,百姓却两次被征发运送军粮,倾家荡产 就为民请命,终于制止了这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成现代汉语。

(1)逾二日,贼复引兵挑战,后侦知果以矢尽,俟取于幽州也。

(2)常钞劫民口粮畜,开为作衣带巾帽,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使入,谕之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中华国学最突出的核心价值或理论价值是它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其具体表现为始终彻底地从一种伦理化的人文世界观立场看待世界和人生,追求”“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普世关怀和人文实践精神

国学中的人文一词,早在《周易》中已出现。《易传》在解释贲卦的卦义时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阴阳二气交互作用,产生自然界的天文现象;告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根据天文,可以察知自然界阴阳寒暑、风霜雨雪等天时的变化根据人文,可以改变人性气质、风俗环境等社会条件,从而使整个社会趋于良善。可见,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人文一词,用以指称人类社会赖以健康发展的文化精神特征,标示天文”“地文”“物文等与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之本质区别。

天文、地文,乃至虎豹之文,在古人看来皆属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文采,而人文乃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不同于天地,也不同于草木鸟兽。用荀子的话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里,亦且有义四字可以概括出国学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它不仅与天文、物文等自然之文不同,也与人类特有的文化产生出来的神文”“鬼文”“权文”“钱文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之文不同。可以说,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体认普世性的实践理性和道德关怀。在《论语》中,有一段子路求教孔子的故事,子路问孔子如何才算完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的文之以礼乐,即是强调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们不能把儒家的道德关怀仅仅限制在伦理或政治领域,其更重要的意义乃是对的发现,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人的主体性的揭示,也是对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所谓主体性本体存在,皆指人的道德自觉。用孟子的话说便是人皆有四心(或四德),因此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是道德自觉;而构成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又是儒家的仁爱学说。《论语》一书中,字出现了一百七十多次,即可说明孔子对的重视。孔子以界定,即是肯定人的价值核心在于仁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爱人作为人的基本品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再通过推己及人的方法,达到爱亲则继其爱人孝之放爱天下之民等社会效果。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又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认为孔子所谓,乃是仁者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因此必须是自觉的而非由外铄,这样才能由不忍人之心,发展为不忍人之政,以仁德之心施仁政于百姓,使天下之穷民(鳏寡孤独等无依无靠的人)而无告者皆有所养,从而实现仁治社会的愿望。

(选自2013年第5期《社会科学论坛》,略有删减
1.下列对国学中的人文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我们国学中的人文一词,这在《周易》中可以找到最有力的证据。

B人文既不属于自然之文,也不属于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之文,而是以道德自觉为核心内容的儒家之文。

C人文一词在国学中可以用来标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与天文”“地文”“物文等的本质区别。

D人文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以礼乐道德为主要内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追求”“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是中华国学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B字在《论语》一书中出现了一百七十多次,说明孔子对的重视,所以说明孔子肯定人的价值是仁爱

C告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整个社会之所以不断趋于良善,就是这种人文精神在起作用。

D孟子认为孔子所说的表现为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人皆有四德,这是一种道德自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爱学说是构成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其内涵已经超 越伦理或政治领域。

B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推己及人,从仁德到仁政,从而实现仁治社会的愿望。

C孔子文之以礼乐的思想,强调了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家的人文关怀。

D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的话来说明仁爱、礼乐道德,这些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华国学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小朋友拿着两个苹果,妈妈问:给妈妈一个好不好?小朋友看着妈妈,把两个苹果各咬了一口,此刻,母亲的内心有种莫名的失落。孩子慢慢嚼完嘴里的苹果后,对妈妈说:这个最甜的给妈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不超过80字)

寝室里的矛盾可谓千奇百怪:睡眠时间不同步,有人早睡早起,有人晚睡晚起;有人睡觉打呼噜,影响别人休息;有人不爱干净,不搞卫生……任何一个误会,都有可能引发寝室矛盾。寝室有了矛盾,该如何去化解呢?

请提两点建议,并加以简述。要求观点明确,简明得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营造浓厚阅读氛围,有利于推动“书香社会”建设。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哺育;一个家庭的幸福,

  。一个“书香家庭”,无不有追求,有道德,有品位。其实,一本真正有用的书的价值比一件名牌衣服的价值不知要大多少倍。一本好书,小则使人获得知识,懂得道理;    ,改变人的一生。“耕读传家”,让书籍“走入”每一个家庭,营造读书的环境,沁人心脾,其乐无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