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

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             的星空,还是            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的艺术品,展示出了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 捉襟见肘   变幻莫测   不足为奇   精巧绝伦

B. 相形见绌   变幻莫测   不值一提   精巧绝伦

C. 相形见绌   讳莫如深   不足为奇   巧夺天工

D. 捉襟见肘   讳莫如深   不值一提   巧夺天工

 

B 【解析】试题分析:“捉襟见肘”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相形见绌”指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难以推测。“讳莫如深”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不值一提”指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精巧绝伦”指精细巧妙没有可相比的。“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铁圈   (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意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朝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铁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小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铁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觉得自己仿佛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铁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B.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C.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作铺垫。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

3)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4)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2) 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3)荀子《劝学》中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劝学》)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宿渔家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晁端友的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同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分析

孙和平

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而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所以,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必须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中,才能充分认识其规律和内涵。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不仅可以更为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也对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最深,唯有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才能深刻理解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众说纷纭,归纳起大概有明伦说、成人说等,而这些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②“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明人伦,即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之意。孟子认为,人伦有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古代传统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使人懂得五伦,懂得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去分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无疑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所以,在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而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正是理解传统教育中的教育目标的关钮。

因此,正是在这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体的自我、全面发展,不是对自由、平等、民主与人权的追求,个体也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培养更多体现在伦理道德培养上,集中在等级、专制、集权等服从大一统价值观念上,强调群体价值,这也是与中国文化的宗法集体主义和伦理类型相契合的。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中突出明人伦,则为顺理成章之事。成人说,即立足于的成长,是中国古代关于传统教育目的又一重要论述。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以培养君子”“圣贤为目标,道家以培养真人”“圣人”“仙人为弟子标准,佛家以培养菩萨”“这样高境界的人为教育目标,这些都共同揭示了当时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宋代大儒朱熹更是把圣贤作为最终目的,认为凡人必须以圣贤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智者们所设计的母语教育,都以君子”“贤人”“圣人为培养目标。(节选自《人民论坛》)
1.下列关于古代传统教育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它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最深;因此要深刻理解它就必须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

B.古代传统教育目的大概是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立足于的成长等;一定程度上说,这些教育目的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C.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以及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D.古代传统教育目的从本质上说就是使人懂得五伦以及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它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B.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如果离开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去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就不可能充分地认识它的规律以及内涵。

C.孟子认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五个方面,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突出明人伦则顺理成章。

D.百家争鸣时代,儒家培养君子圣贤,道家培养真人”“圣人仙人,佛家培养菩萨这样高境界的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对推动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影响。

B诗书教化是儒家的思想核心。站在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深刻影响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以及价值取向。

C.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本质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一个血统传下的文化,以此为出发点便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

D.百家争鸣时代,传统教育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朱熹认为人要以圣贤为奋斗目标,因此他把培养圣贤作为终极目标。

 

查看答案

请从老船夫的角度,谈谈《边城》中展现的人情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