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竞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l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l911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424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呜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选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并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的妻子,这期间还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B起义前夕的一天,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C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

D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E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并且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性。

(2)林觉民的铁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传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林觉民明知此举必败",却义无反顾地投身光复的事业,是为天下人谋福;但也有人认为,他置父亲的期望于不顾,抛下妻儿,连家人都不能感受幸福,何谈天下!对此,你怎么看?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C 、E不给分。 (2)①加入同盟会,不惜牺牲亲情,为革命积极奔走;②怀着杀身成仁的决心,参加广州起义;③面对敌人的审讯大义凛然,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从容赴死。(每点2分) (3)①正面写出了传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②侧面烘托,敌人都为之折服,使传主形象更加高大丰满;③表达了作者对林觉民的崇敬、赞美、惋惜之情,增强了传文的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 (4)示例一:林觉民为天下人谋福,无私无畏,令人崇敬。①林觉民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天下,自然无法全面顾及自己的亲人;②林觉民一腔柔情,倾注到《禀父书》和《与妻书》中,光复的事业正是为了父亲和妻儿这样的全天下的人;③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这种献身精神,推动了反封建的进程,没有个体的牺牲,就没有整个民族的进步,林觉民是为天下人谋福。 示例二:林觉民的斗争方式值得商榷。①林觉民才华横溢,心怀治国理想,年纪轻轻就献出生命,实在令人惋惜,如果能改变斗争方式,应可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②林觉民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妻子对他一往情深,他的牺牲会让亲人蒙受痛苦,的确令人叹息;③面对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个体的牺牲不仅让家人蒙受痛苦,而且对于整个光复事业的意义也相对有限,这正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谈到的“煤的形成”的比方。保存实力,调整斗争方式,可以实现更长久的斗争。(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传记的内容和技巧。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需要逐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排查。A.加入同盟会应是在去日本之后;C.“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并非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且“满意”是婚后才感觉到的; E.没有“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回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先审清题干“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的要求,后把备选项与文本内容逐项比对,防止发生史实表述错误、分析感知不当等错误,在此基础上判断对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阐明君子广泛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的句子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荣辱,不会因为外界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    

(3)《师说》中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见解的句子                                  

(4)《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5)《赤壁赋》中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箫声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6)《氓》中用来记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魏颢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况是] 何况是。 [关城] 指潼关。 [御苑] 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

有人评价此诗较好地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请结合颔联具体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玉花] 喻雪花。

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    常平:常平仓。亭户:古代的盐户。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秀州  除:授职。  B  从:听从。

C火之起伏  司:观察。  D.盐之积以时收之  委:聚积。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B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C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D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把民户定为九等,把五等以下应交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并亲自写字赐给他;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

C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D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实“《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 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 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 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 《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C. 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 《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 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 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 《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