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和为贵 张孟志 小小的弈寨以弈风之盛而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和为贵

张孟志

小小的弈寨以弈风之盛而闻名,男女老幼皆善棋道,并多出弈林高手。

有一年战乱,一位大胡子标爷率重兵包围了寨子,却只是围而不打。这位标爷起事前也是位弈林高手,曾怀揣一张棋枰杀遍天下棋士,所向披靡。唯独没能与这里的高手过招儿,棋愿未了。

几天过后,标爷差人贴出告示来。告示上说,既然到了天下闻名的弈寨,万事俱须服从棋理,杀人也要杀出章法。明日起,标爷要亲自与小寨对弈,胜者活命败者祭刀。

标爷棋艺精湛,名不虚传。第一天来了三位高手,不到一个时辰,已有两位被拖出去砍了。小寨浸淫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第三位却是一翩翩少年。标爷见他年轻,便鄙夷地说:还需再战吗?刚才两盘棋你都看见了,老的尚且不行,况一少年乎?弈寨闻名于棋坛,其实亦不过尔尔,欺世盗名罢了。

少年略略一笑,露出皓齿,说:未必。

标爷见少年不卑不亢,毫无惧色,心中很有些诧异。不知怎的动了恻隐之心,说:孩子你还未长大,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今天你若主动认输,我可以给你留条生路。 哪知少年并不理会,手指棋盘道:你开棋吧。

标爷道:开棋你可就没有机会了。  

少年道:投降容易战死却不容易,机会难得,为何错过?

标爷诧异:你小小年纪乳臭未干,难道就不怕死?

少年只是微微一笑,答非所问道: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年轻人手指棋盘:下了棋再说。

第一盘,少年与标爷大战两个时辰,对杀激烈,精彩纷呈。虽下成和棋,却使标爷震惊不小。第二盘,年轻人妙招频出,步步紧逼。标爷以守为攻,亦是招架有术,显示出非凡的功力。最终战成炮士难胜单炮的和局。

 第、第三盘,再和棋算你赢。标爷一边飞快地码棋,一边恶狠狠地自语道:我杀了半辈子棋,还从来没有人与我杀满三盘。他妈的你小子能逼和我两盘!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珠子几乎要掉了出来,血红血红。

第三盘摆上。这一盘只下到半个时辰,少年就忽然不动了。标爷瞪眼催道:你为何不走棋?少年笑道:又和了。标爷细看棋势,诧异道:和?我攻势初成,和从何来?少年说:十步以后准和无疑。

标爷不服,就催他行棋。

整整十步之后,果然战成和棋。

标爷叹服不已!

夫弈者,看五步即为高手。而眼前的少年居然能看出两个五步!你赢了。我的棋力远不如你!标爷由衷赞佩道:可是我想问你,你的棋力如此高深,胜我当如囊中取物一般,为何三盘皆和,却不赢我?

 我不赢棋,我赢你的心。少年仍正襟危坐,侃侃而谈,输赢本乃弈家之常,赢一盘棋容易,却未必能使对方心服。所谓心服口服才是服,能赢其心者,虽和犹赢也。是故下弈赢棋,上弈赢心。这三盘虽然都是和棋,是因为我都让着儿于你,信吗?

标爷面赤,楞了片刻由衷叹道:我信!可是,可是我功力肤浅,还请明示一二。

于是少年逐一复盘,演示如飞。一一指出每盘让在哪步。标爷目瞪口呆,面色蜡黄,气得胸前黑毛觳觫不止。正待发作,又听少年说道:弈的境界有三。最下一等是杀。这种人能力低下,只以屠戮为快,棋风狰狞,根本不识弈道为何物也。第二种境界是将。将,一赢胜百子,一输丢全盘,以置对方死地为快。岂不知这种快乐也只是很肤浅的快乐。乐到极处便生悲,有赢必有输,有胜就有败。这一等,还是不足取。所以为棋之道的最高境界便是求和。和棋,须得宽严相济,攻守得当。把玩局势于股掌之间,此为弈道之上品。古人有言,和为贵也。   

一席话,标爷折服不已:你赢了我的棋,更赢了我的心,敬佩之至!弈前你说有个条件,请尽快讲来,只要在下能够办到,定当万死不辞!

 我的条件已在棋中,少年说道,标爷乃性情中人,何须多言乎?

标爷若有所思,忽然眼前一亮,恍然大悟道:高!实在是高!寓深意于棋中,令人叹为观止!你小小年纪,棋到这般境界,真羞煞我也!

第二天,标爷拔营起寨,向寨子深鞠躬,离去。

(选自《2002年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漓江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标爷对弈寨围而不打,主要是因为和这里的高手对弈的棋愿未了,小说这样写是想表现他所谓杀人服从棋理的荒唐做法。

B.在和少年下第三盘棋时,标爷恶狠狠地自语,眼睛血红,表现出他想用面上的凶恶来遮掩内心的惧怕和自认难以战胜对手的心理。

C.少年到最后也没有明说他所提的条件是什么,而含蓄委婉地说标爷是性情中人,无须多言。这样写,目的是为了和前文形成很好的照应。

D.标爷与少年连弈三盘,不分胜负,以告终,都是因为少年有心相让。标爷第二天拔营起寨,他已经知道自己不是那个少年的对手。

E.小说讲述了标爷和少年弈棋的传奇故事,弈棋过程写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棋道亦人道,和为贵是小说所要张扬的精神。

(2)小说中少年棋手形象鲜活,请对这个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6分)

(3)标爷与少年对弈前后及整个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以和为贵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1)EA (选E得3分,选A的2分,选C得1分;选B.D不得分。) (2)①自信镇定、临危不乱。大敌当前,前面两位高手已经输棋被杀,少年却能翩翩而至,面对强手,谈笑自若,最终完胜对手。②不卑不亢、老练稳重。面对标爷“难道就不怕死”的威胁,他不低声下气,标爷觉得“胜我当如囊中取物一般”时,他也不盛气凌人,以一种超出他这个年龄层次的持重、智慧、言行化解了危难。③机敏睿智、善于攻心。在危难面前,少年预测和把握住标爷的心理,借讲棋道来引导、感化对方,用攻心策略让敌人羞愧离去。④顾全大局、人品高尚。少年不是为了自己脱险,而是要解救弈寨于“腥风血雨之中”,他不恃技逞强,而是以慷慨赴义的精神、宽厚待人的品性和棋德赢了标爷的心,保住了弈寨。(答出其中三点,意思对即可) (3)由于连胜两人,标爷初见少年时充满鄙夷;见少年沉着无惧,有礼有节,异常诧异,心生恻隐;一、二盘和棋后,感受到少年的棋力非同小可,内心震惊甚至有些难以置信;第三盘如少年所言又是和棋,心中叹服不已,对少年的高深棋力由衷敬佩;听少年解释完“三盘皆和”的原因以及“弈的境界”,内心彻底折服;对少年的棋艺和人品敬佩之至,最终羞愧地离去。(理清心理变化过程,答出四点即可,加线处为关键词。) (4)观点一:以“和为贵”为题目,深化了主题内涵。①通过特定环境下少年与标爷对弈三盘和棋、巧退围兵的故事,表现了少年智勇双全,冒死化解弈寨危难的高尚品德。②少年对棋道境界的阐释,揭示了下棋之道与为人之道皆以和谐为贵的共性特征。③进一步彰显和拓宽了深刻的内涵。④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和为贵”的传统精神都有着强大生命力和社会价值。 观点二:在人物塑造方面,以“和为贵”为题目,使读者对少年及标爷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①少年弈棋,成竹在胸,三盘过后,道出“和为贵”的真谛,少年知行合一,体现出少年的智慧及高尚人品。②标爷经少年循循善诱,最终受到感化,前后言行形成鲜明对照,反映出标爷性格变化的过程,也写出标爷未泯的良知。 观点三:在情节结构方面,以“和为贵”为题目,体现出小说曲折的情节和宛然有序的结构。①小说淡化时代背景,浓墨重彩描写了两人下棋的过程,标爷最终被少年的棋艺、棋德折服。小说步步设伏,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最后揭示出“和为贵”的道理。②小说开篇渲染的紧张气氛与“和为贵”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启发,令人回味无穷。(表明观点2分,具体分析6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项两处错误,标爷恶狠狠地自语是在码棋时而不是下棋,并且从“我攻势初成,和从而来?”可以看出他此时并未认为少年难以战胜;D项,拔营起寨是因为悟出了“和为贵”的道理。C项,这样写的目的还为了展现少年巧退围敌的高妙以及给对方留余地的睿智。故选E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在《师说》中,                            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2)《庄子·逍遥游》中且夫乘天地之正,                 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4)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想要效仿古代圣贤,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的两句是        ,固前圣之所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

   

张问陶

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

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

客路逾千里,归心折五更。

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

这首诗是作者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汉阳入帝都途中作。折:萦绕。
1.本诗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二联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 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 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 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B. “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遭逢、遇到。丁生母忧遇到生母丧事。

C.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月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解元。

D. 《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 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 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 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6.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5分)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篆刻艺术是以石材为载体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古代印章是行使和授受国家机构权力、证明个人身份的凭信物,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公元十三世纪之后,篆刻家开始选用石材代替金属并亲自动手刻制印章,这一技艺的改变,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催生了自明清以来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篆刻艺术界也出现了吴昌硕、齐白石以及当代的刘江、石开等诸多大师。这些艺术家将这门古老而又弥新的传统艺术传承、发展并创造至今。 

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工,共同构成篆刻艺术的技艺内涵。篆刻艺术借用锲刻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相荡的审美观念,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而今天也有用简化字入印的印章了。篆刻艺术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诗、书、画的审美意境,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其思想、情感、学养,追求布局和刀法的精微妙趣,风格各异,可谓 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篆刻作品还是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三美结合的产物。

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篆刻艺术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所以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际交往、艺术及学术交流的有效方式。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篆刻艺术逐渐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篆刻艺术作品有着审美和收藏价值以及对人物和书画作品的印证和品鉴作用,如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在中国书画作品中,印章兼具审美价值和款识作用。 

目前,篆刻艺术在中国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专业社团有300多家,著名的有成立于一百零五年前的西泠印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艺术走进了国际视野,这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国际大环境,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它不仅用于艺术欣赏领域,在现实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如用在一些生活必需品、建筑或广告标识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用的就是篆刻艺术形式。而此后各种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篆刻艺术展,以其鲜明、超前的审美理念,新颖、独特的布展方式,将中国的篆刻艺术带入了一个中国印的新时代。                                  

(节选自《名作欣赏》)
1.下列对于篆刻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篆刻艺术是一种主要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传统艺术。 

B篆刻艺术由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工共同构成技艺内涵。 

C篆刻艺术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D篆刻艺术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已走进国际视野,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古代,篆刻艺术作品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

B没有篆刻家技艺的改变,就不会有篆刻的艺术传承、发展并创造至今。

C篆刻作品在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 体现着篆刻家的艺术学养和功力。

D篆刻艺术对个人素养的提升要比它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促进更有作用。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明清以来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是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

B篆刻艺术能成为人们修身养性、提高综合素质和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的原因是它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  

C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作为篆刻艺术作品,能用来印证和品鉴人物和书画作品,有着审美与收藏价值。 

D因为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所以北京奥运会的徽标 中国印用的就是这种艺术形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英国《太阳报》曾以“世界上最大的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四个最佳答案:(1)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2)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3)为婴儿洗澡的母亲;(4)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医生。

请在全面和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