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长发短缨 田洪波 21岁的孙凤英加入抗联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长发短缨

田洪波

21岁的孙凤英加入抗联队伍那会儿,一条麻花似的大辫子长至腰间,油汪汪,黑亮亮的。

她原是宣传小分队的成员,随着战事吃紧就混编到四支队来了。对此孙凤英相当得意:俺也是抗联正规军了!

的确,正规军的孙凤英有枪了。

枪是短枪,而且孙凤英还扎上了绑腿,走起路来飒爽英姿。

每天行军途中,孙凤英总不忘唱上几句《小鬼子把门》什么的。

她嗓音清细,战士们听着脸上都一扫阴霾和疲惫。

可惜好景不长,有一天她的歌声被从营地上下来的一位营长听到了。

营长围着孙凤英转了两三圈,把孙凤英转毛了,小脸通红不知营长要干什么。

你以为这是在舞台上吗?去,把你的辫子给我剪了!营长突然发起怒来。

有几个女兵吓得吐了下舌头,拉起孙凤英就走。孙凤英张了张嘴想告诉营长,我这辫子可是留了20来年!可末了,她看了看冲她直摇头的同伴,只是咬紧了嘴唇,什么也没说。

孙凤英不情愿地被剪成短发了。剪成短发的孙凤英不可抑制地一个人坐在光秃秃的树桩上好顿哭。许久,才把头猛地一甩,继续冲女伴们扬起那张青春的脸说笑。

孙凤英还是那个爱唱歌的孙凤英,只是歌词换了:红旗飘飘在半天空/  好似草堆落火星/ 妇女姐妹入抗联/ 长发剪成短缨缨……

孙凤英好像天生不知道什么愁事,哪怕子弹从她耳边穿过!

战事紧,可每次打完仗孙凤英都不忘化化妆。用烧过的火柴杆儿、细树枝儿,或者把大红纸蘸点水洇一洇,往脸上、眉上、唇上轻轻一抹、一描、一勾,一个妩媚无比的孙凤英就出现了……对一些女伴的狐疑,孙凤英干脆搬出营长的话给挡回去——咱们是正规军。正规军就要有正规军的样子!把个女伴噎得眼直翻白。孙凤英却仰天大笑,开心无比。

起始,战士们累了还能听孙凤英亮亮嗓子。可仗越打越激烈,孙凤英就长时间没有尽情亮嗓子的机会了。不过,除了唱歌,孙凤英还懂一点医护常识,也会把饭烧得很香,于是后来,孙凤英的角色就杂了,甚至缝缝补补,浆浆洗洗的活儿也常被她揽下来。

就是在那会,孙凤英与副支队长刘老顺走到了一起。孙凤英有个被战士称为百宝囊的背兜,什么药包、天剪、补衣的碎布、针线等等,用场大着哩。可偏偏就让刘老顺给看在眼里了,就隔三差五找孙凤英,一来二去,两人就有了那层意思。

是营长作主,给他们两人在营地上举行了婚礼。

婚后月余,郭塌子战役便打响了。

郭塌子战役,是抗联三团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尽管有战士在撤退过程中一直注意倒着走,在走过的脚印上撒上辣椒面,破坏敌人狼犬的嗅觉,奈何敌人还是步步紧逼,穷追不舍。

于是在一个黄昏,六营的战士们撤到了山峰陡峭的七星峰。

再往前走已经没有路了,而两岸悬崖相距约两米左右。营长指挥众人一个个跳过去,但轮到孙凤英这儿卡壳了——她身上背着铁锅和铁桶,还有那个永远不离身的百宝囊

把东西都扔了!营长当机立断。

我不!孙凤英第一次顶撞起营长。

营长瞪圆了眼睛。

孙凤英也不瞅他,把百宝囊摘下来递给了刘老顺,你先过去,你过去再接应我。刘老顺伸手要摘她的锅,但孙凤英挡住了,锅在我在!说时还冲刘老顺一笑。可是你……?刘老顺有点急了。

少废话!孙凤英狠狠瞪刘老顺一眼。

无奈,刘老顺只好咬牙跳了过去,然后揪心扯肺地等着孙凤英跳。孙凤英几次试跳都没成功。刘老顺见状,干脆和战士们砍断了旁边的桦树搭向对岸,让孙凤英小心爬过来。孙凤英爬到一半,系铁锅和铁桶的麻绳突然断了,铁锅和铁桶落入悬崖的巨大声响惊起一群山鹰。

被惊扰的还有敌人。眼见哭了鼻子的孙凤英爬到对岸,一声枪响,孙凤英掉下了深渊,只留下刘老顺撕心裂肺的哭喊——我的凤英!我的孩子!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去,把你的辫子给我剪了突然发起怒来瞪圆了眼睛等交代,一方面说明营长对部下要求严格,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营长带兵方法简单粗暴。

B.抗联战士用了很多办法力图摆脱敌人但未能如愿,最终无奈撤到陡峭的七星峰。如果上级能够未雨绸缪,周密筹划,局面就不会如此被动。

C小说写营地歌声,写抗联战士的爱情,写女战士就地取材描眉化妆,这些描写客观上淡化了残酷的战争氛围,增加了作品的诗意,彰显了人性的美好。

D作者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营长围着孙凤英转了两三圈小脸通红吓得吐了下舌头,拉起孙风英就走等细节描写使人物群像更显鲜活,场景更加生动。

E.小说前半部分对故事的结局进行了充分的铺垫,且这些铺垫与故事悲壮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小说在刻画孙凤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题长发短缨的含意。(6分)

(4)小说结尾写到孙凤英的牺牲与抗命有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8分)

 

(1)(5分)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6分)①活泼乐观。她热爱生活,爱唱爱笑,单纯可爱,用自己的乐观情绪感染着战友们,为大家带来了欢乐;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仍然保持着爱美之心,不放弃恋爱的权利。②勤快能干。她心灵手巧,看护伤员、洗衣做饭、缝缝补补,整天忙个不停。③责任心强。她负责队伍的后勤工作,自己留了多年的长辫子可以剪掉,但战士们急需的物品一件都不能丢。(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点明了孙凤英外在的形象特征。“长发”是指她刚加入抗联时梳着长至腰间的大辫子,“短缨”是指她按照营长的要求剪成短发。②暗示了主人公孙凤英由一个天真单纯的宣传队员迅速成长为干练洒脱的抗联女战士。(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①孙凤英的牺牲,与她“违抗”营长的命令有一定的关系。但她的“抗命”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其言行符合人物个性发展的基本逻辑。②孙凤英不是不守纪律的人,她服从营长的命令,将留了多年的辫子剪了,可是却舍不得丢弃“百宝囊”以及铁锅、铁桶。这是因为“百宝囊”特别是铁锅、铁桶,是抗联战士们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维持生存的基本保障,如果丢了它们,战士们就吃不上饭、喝不到水。所以,孙凤英明知危险,仍然坚持亲自带着,并因此牺牲了年轻的生命。③小说通过详细叙述孙凤英的牺牲经过,凸显了她尽职尽责、时刻为战士们着想的感人形象。(答出第①点,给3分;答出第②点,给3分;答出第③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答案就在相关的文段中,要求考生对有效信息要准确的筛选和提炼。EB两项正确,但E项能级要求较B项略高;A项大体正确,但“客观上”欠准确;C项“带兵方法简单粗暴”欠妥,D项“如果上级……不会如此被动”在原文找不到依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l)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非常重要,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              

                       的境界。

(2)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为人类开发山川的活动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                          来表现溪流弯弯曲曲,时隐时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秦州杂诗(十二)

杜甫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1.前人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字用得新奇,请作简要赏析。 5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此时为什么会产生俯仰悲身世的感触。(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朱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中,阳休之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天和三年齐蒲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耒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自有条贯,必欲升堂睹奥,宁可汩其先后?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成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扫门。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矣。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谓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为愧。安生曰:黄帝尚有阪采之战,况陛下恭行天罚乎!高祖又日:齐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公以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陛下此诏,异代同荧。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纣,悬首白旗;陛下平齐,兵不血刃,愚谓圣略为优。高祖大悦,赐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区,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自余什物祢是。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令随驾入朝,并敷所在供给。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寻致仕,卒于家。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丽骤问之/

B.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C.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末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D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两骤问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尹公正对熊安生渊博的学识深为叹服,他从北齐回到北周后,向高祖详细报告了熊安生的情况,高祖对熊安生大为钦佩推重。

B.北周高祖尊儒重道,对没有早一点离开战场来看望熊安生感到很愧疚,熊安生认为即便是黄帝也会忙于战事,更何况高祖是在替天行道

C.熊安生年少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起初跟随陈达学习春秋三传,又跟着房虬学习《周礼》;后来师从徐遵明,潜心学习了好些年。

D.北周朝廷推行《周礼》的学说,公卿以下官员多研习《周礼》,但积累下来了几十个没有弄懂的疑难问题,一时没有人能解释清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正于是具阍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 '5分

(2)俄而帝幸其第,诏不昕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5分)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 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 “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 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人”,其结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孟子》一书虽然能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 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C.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

D. 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B. 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 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 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而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8分)

    檐(节选)

就建筑而言,屋檐是被利用的产物,从属于建筑学的范畴。建筑材料发达了,摩天大厦主体很少有在天顶盖凸出于边沿的屋檐。俗话说,别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现代建筑已经让这俗话成为化石。

现代建筑物是矿物凝结的巢穴。它们不怕雨,屋檐萎缩了,不管该建筑物看上去如何金碧辉煌,它永远是一只被剪了尾巴而伤残了体魄的鸡仔,奔跑在另外一条没有雅致韵味的水泥道上。从造型上看,传统的屋子,屋檐绝不是简单的三角几何的累赘,而是屋子的裙摆,是它的神韵所在,给房子增添了三分精神。屋子给泥墙撑伞,泥墙给屋子撑腰,互利互惠,相得益彰。这是一种互为牵制达成共生平衡的美。这是表面的。而它的隐含的意义远大于建筑学上的意义。

当你在流浪途中需要别人的屋檐的时候,并且能找到屋檐,低头就是你的门票,你得到的是庇护和关怀。这在乡村还存活着,乡村会收留那些需要屋檐的人,假如你流落乡村而不是流浪在城市,这是你的造化。在乡下,虽然这种庇护和关怀是时候是不尽如人意的。我上初中时,每个星期总要在山路上遇雨,一顶斗签只能负责个头部,如果不躲雨,那就要淋湿身子。而二十里山路只有中途有座荒废破落的山神庙,余留几处摇摇欲坠的屋檐,下面就是过往行人歇脚的地方。我有时算计不准,在大雨来临的时候,破屋檐或过之或不及,急急忙忙而不可得,只能借助近处虎蹲之势的岩石,取其歪斜向外伸展的部分权为屋檐,也有应急之妙。那时候不是低头的问题,而是找不到让自己低头的屋檐。即便有个低矮的屋檐,蛛网蒙尘,也胜过遥远的天堂。

前些日子,我外出活动,时近午夜,归途中狂风肆虐,飞沙扬尘,空中撕开几道耀眼炫目的闪电,迅雷震荡,各路灯火立时熄灭,豆大的雨点敲着路面冒起一层水雾,车灯映衬出周围浓墨一般的黑克发现路边有座旧式民房,遂弃了摩托车跑到屋檐底下,大雨即倾盆而下。这时候,正好这样巧。我突然感觉到屋檐的温暖和可爱,眼前重现几十年前上中学时代寻找岩崖避雨的情景。平常的时候,奇岩怪崖成为路人眼中的冰冷坚硬的风景,是传说中鬼怪出没的地方,但谁能估计到几万年几百万年以来,有多少生命得到它的亲抚?我每每发现巨石之下岩鼠攀爬的路径,小虫子吹砂的窝点,以及一些无家可归的动物歇夜的痕迹。而这一道屋檐非岩崖堪比,这好比莺雀装备了苍鹰的翅膀,护墙有余,明显的宽阔。它紧邻公路,是为了应付将来的路面拓宽,还是土木建筑师醒悟之后在耳边回响师傅的叮嘱所至?我相信几十年的光阴里,或秋行夏令,或冬行春令,难免风雨无常,总有缺少雨具的路人,进屋不方便,赶路又不合时宜,就可以在屋檐底下得到一点便利。而且,身后有一个小窗子,我嗅到特别的气味,里面应该是个卖糖饼酱醋香烟火柴的店铺。这地点莫非是乡民的娱乐聚会的场所?谈论妖魔鬼怪吗?还在更小的村庄,我见过屋檐底下摆放着条石,方便人们就座,场所虽然不是城市茶吧酒吧那样讲究铺张和蓄意,但是很踏实和随意。在那儿躲避风雨,抽一支烟,放松一下手脚,也是很闲适和安静的,其间似乎有点逍遥的趣味。

雨下得有些疯狂。不时有小车飞驰而过,明亮的车灯光映射着麻密的雨帘,我看到了没有雨具的行人,若无其事地行进;也看到骑自行车的,车后架还载着撑伞的女人,艰难地移动在雨幕里;也有冒着雨骑摩托赶路的勇敢的年轻人。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我回城里去,而他们从城里出来,我知道他们一下在路边找不到屋檐,同样找不到什么岩崖巨石,甚至大树也没有。大概这样迅猛的暴雨普通雨具是不起作用的反正淋湿了,就不要再考虑避雨的选择了。

借助一晃而过的灯光,我仰望着屋檐,雨水就在一步之外,如果不是风的搅动,它不会溅湿我的鞋子,多好的屋檐,没有屋檐房子那叫房子吗?我的心中随即产生一种对屋主的感激之情。

雷声隆隆,雷雨不停,还可以陷约听到相当远的地方有几道汽车防盗器不安分的声音。
1.如何理解文中现代建筑已经让这俗话成为化石这句话的含义?(4分)
2.在作者看来,屋檐有哪些方面的用途?请分条列举。(4分)
3.文章不惜笔墨写在疯狂的雨中避雨的情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有人说,本文是小题大做、无病呻吟,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有人说,本文是借对屋檐作用的交待,表达对保护与承传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说明理由。(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