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

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要知足也要不满足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而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去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细细想来,确实如此。当你失去的时候,不要耿耿于怀,懊恼不已,不如享受自己已有的,也许会轻松许多。当你已拥有了自己渴望的东西,回顾一下,是否失去了什么,还欠缺什么,切忌不思进取。 面对苦难,知足让自己更加愉悦地去克服它。知足常乐,知足,苦难的止痛剂。 双腿瘫痪,终身只能与轮椅相伴,史铁生终究只是个普通的人。他不是神,有过迷惘,想过轻生,但他终究是战胜了自己。尽管自己不能像刘易斯那样在赛场上跨过鲜红的终点线,但自己还有头脑,还可以畅所欲言。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化作一泓沁人心脾的清泉,浸润着世人那干渴的心灵。正因为知足,他乐观地面对苦难,从容地面对死亡。如果当初他屈服于苦难,不懂知足,又何来今天。 “如果这一生不幸,我希望有来生,如果这一生是幸福的,我今生已是满足的了。”是啊,没有高官厚禄,但我有怡然自得、无拘无束,没有健全的身躯,但我有灵活的大脑。知足让自己活得更潇洒。然而,面对苦难要知足,却不代表凡事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锐意进取,不满足于一点小小成就,才可能绽放人生的光芒。 同样的起步,却有不同的终点,原因在于取得成绩时的态度,沾沾自喜终究止步不前。明确目标,更加不懈地为之奋斗,才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面对成绩,不满足让自己更加充满斗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的话告诉我们,不满足是成功的前提。爱迪生用智慧点亮世界,袁隆平用汗水使饥饿远离,贝多芬用血泪感动世界。是什么让他们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是不满足。不满足让爱迪生实验几千次仍不言弃;不满足让袁隆平田间挥汗,几十年如一日;不满足让贝多芬失聪后仍不舍不弃。知足,让伤痛化为力量;不满足,让平庸蜕变为伟大。知足却不满足,让人生的麦田收获迷人的黄金。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一切会过去”和“一切不会过去”的翻版。要求考生围绕“你拥有什么”“你没有什么”两个主题,选择展开议论,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重点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要真正写好还是不容易的。本题考查的是一篇材料作文,考生要针对所给的两句话进行立意:①知足常乐,快乐之源;②淡定从容,轻舞飞扬;③“无中生有”,追求不止;④人生重在“拓荒”;⑤满足并追寻着;⑥物质与精神并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我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滋养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

1.文本中有关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的表现有哪些?

2.结合原文,请简要分析徐渭、朱耷、原济三人画风成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3.作者为什么说“他(朱耷)的悲剧性感悟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预 演

(前苏联)杜姆巴泽

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们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常一起冲着老师的后背做鬼脸儿。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十五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四层楼……

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

我毅然按了一下电铃。

“不怕烂掉你的臭爪子,可恶的东西!震得整个房子嗡嗡响。什么时候你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里面传出一阵叫骂。

我羞得满面通红,连忙把手塞进口袋。前来开门的是一个淡黄头发的女孩,看上去约摸有八九岁。

“努格扎尔·阿马纳季泽在这儿住吗?”

“他是我爸爸。”

“你好,小姑娘,我是绍塔叔叔,是你爸爸的老同学。”

“噢,您请进来吧!……玛穆卡!爸爸的同学绍塔叔叔来了。”女孩朝里边喊了一声,领着我向屋子里走去。

迎面冲出一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浑身是墨水污迹。

“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

“不在。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你俩在做什么呢?”我问。

“我们在玩‘爸爸和妈妈游戏’。我当爸爸,姆济娅当妈妈。”玛穆卡对我说。

“你们玩吧,我不妨碍你们。”我一面点着烟,坐在沙发上。“不知道努格扎尔过得怎么样,”我寻思着,“生活安排得好不好,是不是幸福?”

孩子们尖利的喊叫声把我从遐想中唤醒过来。

“喂,孩子他妈!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玛穆卡问道,显然是模仿某个人的。“吃个屁!我倒要问问你,我拿什么来做饭?家里啥也没有!”

“你的嘴可真厉害!”

“昨天夜里你跑哪儿逛去了?说!”姆济娅握着两个小拳头,叉腰站着。

“你管不着!”

“什么,我管不着?好吧,我叫你出去鬼混!”

“你疯啦?”

“我受够了!够了!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孩子统统带走!”

“不准动孩子,你自己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没那么简单!”

“把儿子给我留下!”

“不行,我已经说了!”姆济娅高声叫道。

“你听着:把儿子留下!要不然……”玛穆卡抱起枕头,一下子砸在姆济娅身上。

“好哇,你敢打人?畜生!”姆济娅抡起洋娃娃,狠狠地打在弟弟头上。她打得那样厉害,玛穆卡的两眼当即闪出了泪花。

我跳起来把他们拉开。

“孩子,真不知道害臊。这是什么游戏哟!”

“放开我,尼娜!”姆济娅突然朝我喊道。“你们这些邻居不知道他是什么玩意儿!我整天受他的气,没法跟他过下去了,我的血全被他吸干了,可恶的东西! 你们瞧,我瘦成了什么样子!”姆济娅用纤细的指头戳了戳她那玫瑰色的脸蛋儿。

“别信这个妖婆的鬼话!”玛穆卡冲我说。

“不要吵了!”我实在控制不住,向他们大吼了一声。孩子们恐惧地盯着我。

我喘过一口气,勒令两个孩子向我发誓,保证往后不再扮演他们的爸爸妈妈,然后便步履蹒跚地离开了这个家。

“看来,我的朋友生活得蛮‘快活’的!”我一路上想着姆济娅和玛穆卡,他们表演了一幕未来家庭生活的丑剧。

1.小说开篇写“十五年前的事”,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2.请结合小说中“我”拜访“老同学”的这段经历,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试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的含意和作用。

4.小说中 “老同学”并未出场,而是重点描写了两个孩子的游戏,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⑶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⑷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⑺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⑻君子不以言举人,                     。(《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 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⑴说说第一首诗结句的妙处。

⑵请简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

⑶清代吴乔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就有“实做”和“虚做”的不同。请结合两首诗作具体说明。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①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固小之,与弟超书曰:②“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③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④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⑤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注:①张、蔡:张衡、蔡邕。  ②扬、班:扬雄、班固。

1.下列实词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仲以属文为兰台令史        能:擅长

B. 于辞无所                    假:借用(别人的文辞)

C. 然不能持论,理不          胜:尽,表达

D. 至于气不齐,巧拙有素        引:运用

2.下列各组虚词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①刘桢壮不密                 ②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固小之

B. ①王粲长辞赋                 ②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C. ①斯志士大痛也               ②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盛事

D. ①虽在父兄,不能移子弟       ②不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

⑵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4.文人不应相轻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