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存形莫善于画”。造型,是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本质属...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存形莫善于画”。造型,是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画也不可能是例外。而所谓造型,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础是客观形似。这就是所谓“写实”,其实质决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唐宋时期的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作画家画,便是在这上面用功夫,是谓“画之本法”。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

明清时期勃兴的文人画也即“写意”画,它改变了中国画的造型本质,而以笔墨为中心,对于形象的塑造,它注重的是主观和神似,而不再是客观和形似,这样的形象,区别于“写实”,又称“意象”。文人画家则又称“利家”,以区别于专业画家的“行家”,他的用功,主要也不在“画之本法”的造型,而在“画外功夫”的诗文、书法。但问题是,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就如用钱锺书等个别人的成就,来否定高考、取消高考,大学的教育一定沦于“荒谬绝伦”一样,一旦用董其昌、石涛等个别画家的成就,来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荒谬绝伦”。然而,文人画家们以其居高的话语权,却恰恰以董其昌、石涛为例,否定、取消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他们认为,从上古绘画的不能形似,到古典绘画的高度形似,再到现代绘画的不要形似,是不断进步,讲求机械的“写实”,则“直如照相机, 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于艺术邪?”所以主张“写意”,就是“不与照相机争功”——不想想,难道摩托车发明后,就得取消跑步比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画家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为与生活真实拉开距离),工于造型为耻(以为仅仅是生活真实的再现复制)。所以,不仅新文化人发起“美术革命”,对文人“写意”画的风靡提出严厉的批评;传统的国画家中如张大千、谢稚柳等少数有识者,对文人“写意”画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池沼而不是江海。谢稚柳明确表示:“中国画是写实的。”张大千再三告诫他的学生:“要学画家画,千万不要学文人画。”

反观坚守文人“写意”观者,把灵活性当作原则性,把特殊性当作普遍性,以钱锺书的成功为例坚决主张取消高考,“家家石涛,人人昌硕”,固然做到了“画之本法”的“形式欠缺”,又有几个具有“画外功夫”的“精神优美”呢?至以高考不过关就意味着具有偏才,以“形式欠缺”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逸笔草草”就意味着所抒发出来的就是“胸中逸气”,并斥高考过关者为庸才,“形式周密”者为“精神不美”、为匠气,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1.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A. 造型是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绘画也是如此,要想在唐朝成为优秀的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

B. 造型即“客观形似”,在形象塑造上,追求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

C. 造型被认为是“画之本法”,注重写实,但此种写实并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要拉开与真实的距离。

D. 中国画的造型本质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注重主观和神似的明清文人“写意”画便是特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造型与“写意”是相对而言的,坚守“写意”,摒弃“写实”,是在否定画家画乃至中国画的传统。

B. “写意”画风的坚守者认为不能一味讲求机械的“写实”,以“主观神似”取代“客观形似”是以先进取代落后。

C. 中国绘画史上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不重造型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但不能用这些画家的成就来否定和取消造型。

D. 明清文人画家们认为“写实”如照相,千篇一律,在此影响下,民国画家也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画作形象的塑造上,文人“写意”画在塑造“意象”时更注重主观和神似,与“写实”画中的形象塑造有所区别。

B. 传统的国画家中的少数有识者,如张大千、谢稚柳等,也对文人“写意”画进行了否定和批评。

C. 认为追求造型就会“精神不美”,只要“形式欠缺”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的看法是荒谬的,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D. 从绘画的普遍性、原则性来看,写实是不容否定的;从绘画的特殊性和灵活性而论,写意也是值得肯定的。

 

1.B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造型即“客观形似”表述不准确,根据原文第1段可知,造型的基础是客观形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老太太,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有人问他,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呢?”

许多人也是这样,他们被内心或显或隐的贪欲推动着,不断地追求着“大”,就像那位老太太,买了大号的鞋子,却忘了自己的脚。不管穿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

请以“穿合脚的鞋子”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查看答案

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为了保持礼貌或者有意制造幽默,不直接说出心中的意思,而是曲折地表达言外之意,以得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请分别写出下面三段对话中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1)甲:五一节一起去郊游吧。

     乙:我听天气预报说,那几天要下雨。

(2)甲:你觉得我的文章写得怎么样?

乙:你的字写得还不错。

(3)诗人:我一向不把标点符号当作一回事儿,请你帮忙点一下好了。

编辑:我对标点符号是很当一回事儿的,下次投稿请只填好标点符号,诗句由我加写好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今年4月初,国家广电总局向央视等媒体下发通知,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影视字幕中,不能使用外语及外语缩略词,如NBA、GDP、WTO、CPI等,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使用,要在外语及外语缩略词后加中文解释。对此“屏蔽令”,众说纷纭,人民日报海外版教科文卫部主任、高级编辑傅振国认为,新规定虽然会带来一些不习惯,但只是暂时的,“如果在NBA刚来到中国时,我们就把它翻译过来并简化,比方叫‘美篮联’,现在应该也习惯了”,对于翻译名词太长或没有对应的汉语词汇的问题,可以通过创造新词来解决,如激光、电脑、手机等,都是简单易懂的翻译,而著名语词收集人黄集伟认为语言的形成是一个自动筛选的过程,对于已经形成的语言习惯,这样的硬性规定是逆潮流而动的。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文化周转》2010年4月20日)

(1)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个字)

(2) 对此“屏蔽令”,说说你的看法,并阐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良心的安抚

困难时期,粮食成了全社会的中心,天下事,再大也大不过粮食去。“民以食为天”的平淡警句,在那个时候,彻头彻尾地被我们所理解,牢牢地记在心上。

在普通的家庭里,一天要吃几两粮食,一顿又该怎样分配,成了大家要反复掐算计较的事情,决不可以有半点疏忽。

就是在粮食如此困难的时候,有一天,我的奶奶突然意外地扛回了一袋粮食,是捡来的。天上掉馅饼!足足三十斤重的白面。我们全家都愣了,呆呆地望着那袋粮食,不是大喜,而是惶恐。是谁丢的粮食?

奶奶说,也许是从自行车上掉下来的,也许是毛驴车上掉下来的,也许是大卡车……奶奶伸出冻红的手,说我守着这袋粮食,在路边等了两个小时。我们心情复杂地望着这袋粮食,谁也不知道怎么办。奶奶说,要不,咱就跟这个人买点粮食,只买一碗,只一碗!我们都不明其意。奶奶拿起碗,从口袋里舀出一碗,又将口袋扎紧,拿出十块钱来,将粮食又扛了出去。全家人如释重负。奶奶拿着钱,背着粮食,又到路边上去等候了。直到傍晚,夜幕降临,奶奶又将口袋背了回来。没有人认领这袋粮食。

第二天,我们又从口袋里“买”了一碗粮食,奶奶又拿出十块钱……整整三个月,我们全家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将一口袋粮食“买”光了。小柜上放下了一百多块不知该给谁的钱。在那个冬天,奶奶的心情一直很不安,像做了天大的错事。空空的粮袋,成了她最大的心病。她甚至神经质地一手攥着钱,一手拿着空粮袋子,三番五次地站在路边,等候那个丢粮的人。

岁月如梭,奶奶的不安,似乎一直都没有化解。后来的年份里,奶奶总要拿出家里的吃食送给邻居。甚至无故地塞给小孩子们钱,为他们买糖果。有一天,奶奶将父亲给她的工资一分不剩地全丢了。奶奶回来不是丧气,而是有些兴高采烈。她不断唠叨着,这就对了,这就对了,就算是还上了。原来,她还是想着那袋粮食。两件事情虽然风马牛不相及,但奶奶却像是做了某种道义上的补偿。奶奶的这种“交换”虽然可笑,甚至近于迂腐,但我们却能理解她的心情。

在奶奶的晚年岁月里,她因那一袋粮食,而做了许多的善事,很投入地去帮助别人。她常常帮得生硬过火,令人不解。但在奶奶的这些善举里,她的眉眼渐渐地舒展了,脸上渐渐地多了笑容。在她临去世的那年,她终于开心地说:奶奶到底还上了那袋粮食,一定是还上了,你们说呢?我们随声附和,使劲说,还上了,还上了!

奶奶是用了多少代价去偿还那袋粮食,我们说不清,奶奶心里自然有她自己的计算,也许是十倍,也许还不止十倍。从她津津乐道的言语中,我们觉得她是还上了!是多少倍地还上了!

这件事,让我记了许多年,印象之深,永不可磨灭。尽管奶奶的做法近于可笑和迂腐,尽管她的举动是那么不可思议,但左右思量,却又觉得十分对称。人世间就是这样,良心是需要安抚的。后来我发现,凡是世上的好人,忠厚的人,都会有这般的迂腐。仿佛冥冥之中,与上帝早已签好的一张契约。守规矩,讲良心的人,都会遵守着这张冥冥中的契约。

世上有些事,我们大概永远也找不到债主,永远也不知道那个我们该去感恩报德的人是谁。甚至两下里,谁都不被对方所知晓。但我们却躲不过良心的自审。对于善良的人,活一生,莫过于良心上的安逸了。它是一种温暖,一种可靠,一种约定,人生是万万不能失去的。人自然需要许许多多物质上的东西,但往往更离不开良心上的安抚。

奶奶在还清了“债务”之后,每晚睡得特别踏实,夜夜香甜。记得有一句话: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枕着这个温柔的枕头,无论窗外有什么样的响动,我们都可以安然入眠。

1.“人世间就是这样,良心是需要安抚的。”“良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把仁慈守信、感恩图报的奶奶作为中心人物来表现,为什么还要写到家庭其他人的“愣了”“惶恐”“惶恐不安”“尽情复杂”以及“如释重负”?

3.为了安抚自己的良心,奶奶付出了哪些代价?请分条表述。

4.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我们怎样完好安抚自己的良心?请结合实例谈一谈。不少于100字。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2)悟以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

(3)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

(8)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