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种瓜点豆 康志刚 他喜欢种扁豆。喜欢种,自然就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种瓜点豆

康志刚

他喜欢种扁豆。喜欢种,自然就喜欢吃。

那一年,他在城里安了家,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和凤霞在小院的南墙根下面种下几颗扁豆。每天下班,他和凤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南墙根,看它们是否发芽了,是否长高了。在他们期待的目光里,扁豆长高了,开花了。那一簇簇的扁豆花,像浮在院墙上一层紫红色霞霓。每到宁静的中午,总有几只蜜蜂或者细腰马蜂,嗡嗡地飞来采蜜。种扁豆与吃扁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有天,突然传来消息:他们这里要拆迁了。

这是一大片平房区,位于县城的东南角上。他们家东面只隔三四家,是一块足有几百亩的菜地,一直延伸到东城墙边上。那一个个排列有序的菜畦里,种有菠菜、小白菜、韭菜、茴香、油菜等,让人赏心悦目。

那些天,吃过晚饭,胡同里的人都凑到胡同口。每个人都变成了演说家。还没说几句,在停顿的间歇就被另一个人抢去了,每个人都害怕被别人抢了风头。就那么一个话题,总也说不完,说不够。凤霞性格内向,平时很少和胡同里的人来往,这会儿也似换了个人,也抢别人的话头,说起来也不肯住嘴。

转眼就是清明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今年还种不种扁豆呢?这几乎是他和凤霞同时想到的一个问题,但又同时被否定了。嗨,说不定哪天就拆了呢。

从前凤霞下班回家,总是顺便在路边买一把菜。自打种上扁豆,凤霞时常两手空空回来。因为院里就有现成的呢,即便已经坐上锅了,也来得及呀,转身去摘一把即可。一顿饭,仿佛就因为有了那盘绿莹莹的扁豆,才变得生动起来了。

如今,他们满脑子都是拆迁,很少想到扁豆。即便想起来也不屑一顾:扁豆算什么呀,上不得台面的。但无论他们怎么急切,依然不见开发商的影子。他们哪沉得住气,就去打探。打探来的消息让他们惶恐而又不安:开发商已和菜农们签了协议,就快动工了。哎呀,怎么回事?莫非……他们不敢也不愿再往下想了。

果然,他们的担心很快得到证实。因为西面不远就是那座著名的寺院——临济寺,县里禁止在寺院四周盖高层建筑。还有,他们这里都是密密麻麻的住户,拆迁的代价要比征收那块菜地高出许多倍。你说开发商能不改变主意吗?

他们哪信?就差三四十米,有什么理由不一同开发呢?他和妻子这么认为,全胡同的人也这么认为。大家又聚在胡同口商量对策。大家依然抢着说,比从前还要急迫。从前那是因为激动,现在只剩愤怒了。商量的结果是推选代表去面见开发商,当然也有质问和算账的意思。

星期天上午,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他们见到了开发商老许。当弄明白来意,老许抖一抖手里的烟,叉开两腿哈哈地笑起来,一连问了他们好几个问题:“我是开发商,为挣钱不是搞慈善!让我开发你们,你们能保证让我赚到钱吗?你们敢给我担保吗?”……往回走着,老秦狠狠地往地上啐一口:哎,钻钱眼里了!他想附和一句,但心里像抽空了,哪还有一点底气。

尘埃落定后,一切又归于沉寂。又到了清明节。阳光明丽,空气里飘满了草木复苏的气息。因为四周没有高楼,又远离闹市,这里的天空显得无比辽阔,深远,也更蓝。没有汽车的响声,更没有人声的喧闹,安静得只有风声,鸟声,还有鸡鸣,狗吠,好一个清幽的世界。

这天,两人下班回来,发现车筐都是空的,都忘记买菜了。中午吃什么呢?如果院里还种着扁豆,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呀。好在还不晚。还是在南墙根下的老地方,他俩又种了几棵扁豆。凤霞还种了几棵丝瓜,她说丝瓜和扁豆是姐弟俩。

于是每天下班回来,他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蹲在墙根下面,看扁豆和丝瓜是否发芽了。春天的阳光是纯金做成的,暖烘烘的照在他们身上。凤霞见下的种子老没动静,有些担心。他笑她心太急了,才种上三天呀。

是种子就会发芽的,就会开花结果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绚烂如霞的扁豆花和一串串的扁豆。当然,还有垂下来的一条条长长的丝瓜。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多次对种扁豆进行了细致描绘,既突出了种扁豆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暗含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

B. 小说中先写扁豆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后来又写“他”和妻子对扁豆的不屑一顾,其原因在于他们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 他和老秦一同去和开发商理论,开发商的一连串问题却弄得他们哑口无言,他想附和老秦的愤怒却无底气,可以看出“他”不善言辞。

D.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一句“是种子就会发芽的”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表明经过拆迁风波后的人们看到了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2.分析文中第三自然段画线句子“有天,突然传来消息:他们这里要拆迁了”的作用。

3.有人认为小说标题应为“拆迁”,而不应为“种瓜点豆”,这种说法你同意吗?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1.A 2.①内容上:交代“拆迁”这一情况。“突然”二字写出消息的来源并非官方,为后文他们这里不拆迁作铺垫。 ②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正是有了拆迁的消息,后面才会有人们对拆迁一事的各种表现,如人们的讨论、心理的变化、“他”不种扁豆等。 3.观点一:不同意,小说标题应为“种瓜点豆”。理由:① “种瓜点豆”为全文线索。先写自己和妻子在小院的南墙根种扁豆的事,再写因拆迁产生了种不种扁豆的矛盾心理,最后写拆迁一事破灭而又重新种起了扁豆。②点明人物形象。本文通过标题,开头第一句“他喜欢种扁豆”以及文末重新开始种瓜点豆,表现出夫妻二人质朴单纯的性格特征。③揭示主题。小说以“种豆”事情的心理变化来写的,揭示了城市发展带给人们的焦虑和幻想,体现了平淡而踏实才是生活的本真。 观点二:同意,小说标题应为“拆迁”。理由:①“拆迁”事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拆迁”事件造成了人们心态的变化,体现了人们在当下社会中的种种心绪。③“拆迁”作标题发人深省,启人思考,突出了城市发展引出的矛盾。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B项“他们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错,应该是心态发生了变化;C项“可以看出“他”不善言辞”错,应该是他没有底气;D项“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与幸福”错,应是回归恬淡生活的惬意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语句的作用分析,应该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入手。如本题内容上:交代“拆迁”这一情况。“突然”二字写出消息的来源并非官方。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据我的教书经验来说,一般青年都欢喜听故事而不欢喜读诗。从此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一般青年对于文学的趣味还是很低。在欧洲各国,小说固然也比诗畅销,但是没有在中国的这样大的悬殊,并且有时诗的畅销更甚于小说。

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各人的天资不同,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感觉到趣味,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丝毫不感觉到趣味,也有些人只对于某一种诗才感觉到趣味。但是趣味是可以培养的。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这件事实在不很容易。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记得我第一次读外国诗,所读的是《古舟子咏》,简直不明白那位老船夫因射杀海鸟而受天谴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蒙昧真是可笑,但是在当时我实在不觉到这诗有趣味。后来明白作者在意象音调和奇思幻想上所做的工夫,才觉得这真是一首可爱的杰作。这一点觉悟对于我便是一层进益,而我对于这首诗所觉到的趣味也就是我所征服的新领土。 

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切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切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趣味很少生来就广博,好比开疆辟土,要不厌弃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有删节)

1.下列有关“趣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读出故事中诗背后的趣味,感觉到其中的佳妙,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

B. 读者如果最爱读的是描写的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那就说明他感受到了文学趣味。

C. 不爱好诗歌只爱好小说戏剧的人,只能关注故事而不能读出其中诗的趣味。

D. 趣味很少生而就广博,需要培养,好比开疆辟土,要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者提倡青年读诗的目的就是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这样才能欣赏小说戏剧散文中故事以外的诗。

B. 真正的文学教育要培养出纯正的文学趣味,而培养文学趣味与读多少书没有关系。

C. 学文学的人如果缺乏比较资料和真切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那么他们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自己所偏嗜的作品。

D.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它能使我们的文学素养有所进益和收获,也能提高我们欣赏其他种类文学的水平。

3.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人是否喜欢诗是衡量他文学趣味高下的重要标志,这是由“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决定的。

B. 故事是文学作品中最粗浅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枯树搭成的花架,不值得一读,喜欢读故事,就是没有趣味。

C. 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的人,也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D. 文中举读《古舟子咏》一例,旨在说明领略诗歌的趣味,要一层一层地挖掘诗歌背后的意蕴,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变成为我所有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连日来,一封甘肃定西市残疾考生魏祥写给清华大学的求助信在网上热传,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和感动。

魏祥今年19岁,早在他10个月大时,就被确诊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并椎管内囊肿疾病,导致他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祸不单行,2005年魏祥的父亲因患不治之症去世,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命运坎坷,但魏祥永远不服输,在经历疾病和丧亲之痛后,依然选择了坚强和努力,活成了让人尊敬和崇拜的样子。今年高考取得了648分的优异成绩,位列全省理科83名,极有可能被清华大学录取。

欢喜中,母亲夏瑞云却又平添了一份忧愁,因为身体的原因,魏祥无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亲人的随身陪护,以照顾他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为了顺利完成学业,魏祥向清华大学写了求助信,希望能够解决一间“陋室”以便母亲前去照顾陪读。

获知此消息后,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在第一时间表示:为他提供一切尽可能的帮助,清华不会让任何一位优秀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6月27日,清华大学为魏祥回信《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6月28日,清华大学甘肃招生组负责人赶到定西,已视魏祥为清华学子,并为他和母亲带来了解决“陋室”( 就读期间魏祥母子住宿费全免)等一系列好消息。在此期间,定西市委市政府也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好每一项帮扶政策,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对口帮扶,协调解决母子俩上学存在的困难;定西市残联带来了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的问候和关心;爱心人士和企业伸出了援助之手……

上述材料引发你什么感想?请选择一个角度或一个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____________,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一定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②____________,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在古代社会长期历史发展中,在历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的不断发展补充下,“孝”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文化,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历史上讨论到"孝"的著作很多,③____________。《论语》中多次讨论到"孝"的真谛,孔子通过和学生们的对话,体现了儒家孝文化的精髓。

 

查看答案

措辞得体的一项是、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词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敬词或谦词。

(1)请求别人不要再送了,可以说“您不必相送”,也可以说“请您 _____ ”。

(2)感谢别人的帮助,可以说“谢谢您帮了我的忙”,也可以说“谢谢您 _____ 相助”。

(3)自己走上舞台表演,可以说“不好意思,让大家见笑”,也可以说“我只好  ______了”。

(4)把自己的著作送给人,可以在书上写“请您多提意见”,也可以写“xx先生 _____ ”。

(5)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_______ 您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外婆的渡船

张俊昌

外婆早已作古了,但她那小小的渡船,却一直漂泊在我的记忆里。

每当贴村而过的老河涨水,将河中的浮桥淹没,河面变得宽阔时,外婆和外公就会把两艘木船从村西边的花园湖上摇过来。一艘是打鱼船,临时改作渡船,形如弯弯的月牙儿,船头船尾是两个封闭的小舱(存放渔网之类),船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敞开的较大的空间,中间有十厘米高的横梁,横梁上、船帮上和舱板上可坐十多人。而另一艘,则是生活船,带篷,比渡船稍大些,如绍兴的“乌篷船”。 

在老河上摆渡,主要由外婆承担。渡口旁有棵大柳树,每到逢集的日子,树下就挤满了等着摆渡的人,那时候也是外婆最忙碌的,早上把一船接一船人渡向北岸,晌午又把一船接一船人渡回来。赶集人有挑担挎篮卖蔬菜鱼虾的,下集人有抱回猪崽捎回鸡鸭鹅苗的,外婆不嫌烦不嫌脏,总是笑脸相迎。她立在船头,划动双桨,身子有节奏地前倾后仰,风吹动着她那花白的头发,汗水挂满了脸颊,浸透了衣衫。虽然每渡一人只收五分钱(仅能买块烧饼,还得有粮票),但她从无丝毫懈怠,在外婆看来,自渡船泊下的那一刻起,自己便负起了一份责任:不能误人家赶路。

是啊,不能误人家赶路!

一个闷热的晚上,一道闪电忽然划破黑沉沉的夜空,一声炸雷把我从梦中惊醒,急促的雨点“啪啪啪啪”地敲打在船篷上和掩板上,外婆把我搂得更紧了。 “摆渡的!摆渡的!”急促的呼喊声传来。外婆猛地坐起来,“他外公快起来!对岸可能有人有急事,”外公似乎也听到呼喊声,一骨碌爬起来。按常规,像这样的天气是不能行船的,弄不好会船毁人亡。但外公仍将手指粗的尼龙绳,一头系在我的腰间,一头紧紧地绑在船的横梁上(以确保我留在船上的安全);便提着马灯和外婆跨到摇晃的渡船上,我看见那马灯的光亮如一束摇曳的烛火,在风雨中上下颠簸着……第二天听外婆说,小船划到北岸的村头渡口后,见四个壮汉用凉床抬来的是一位孕妇,难产,急送公社医院抢救。外婆赶紧让他们上船,待孕妇躺好后,又和外公一起投入风雨波涛之中,艰难地驾着渡船,把他们送达河对岸。说话间,外婆连连打着喷嚏,是昨晚淋雨着凉了。那位孕妇在公社医院顺利产下一个大胖小子,十天后又出现在北岸的渡口,脚刚踏上渡船就要给外婆下跪,以谢雨夜渡河之恩,外婆赶紧上前拦阻。渡船摆到对岸,人都下了船,外婆发现我手上拿着五张一元的纸币,这五元钱在当时喝喜酒上份子也是一份重礼。外婆问明情况后,立即跑上岸去,硬将钱塞给那位产妇,并说除了过河钱,多一分也不能收,如果下回过河,带上两个红鸡蛋给小外孙讨个彩头就行了。她和陪伴她的亲人们,久久地望着外婆离去的背影。

外婆摆渡的日子,也是我最开心的日子。

天一擦黑,外公就会拿起长长的竹篙撑着打鱼船,外婆蹲在船头把白色的丝网依次排到河中,第二天天蒙蒙亮起网,准能收获七八斤野生鱼来,有鲫鱼、红鲤鱼、白鱼条子,还有我最爱吃的昂刺鱼。中午外婆便会按照渔家人“河水煮活鱼”的做法,烹制出一锅昂刺鱼煮面鱼来,鱼肉嫩、汤汁鲜,面鱼儿也浸透了鱼香,好吃无比,我总会胀得肚儿圆。入夜,外婆会把我搂在怀里,静坐在船头,仰望着深蓝色的夜空,悠悠地唱起民谣来:“青石板子青,青石板上钉洋钉,一颗又一颗,数来数去数不清……”此外,通点土方土法,时而外出给渔民治点小病的外公,还常给我带回小油果子之类的糕点,虽然原料极普通,做工也粗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农家孩子极少能享用的。

外婆外公疼我,我也晓得讨他们欢心。当外婆一梭来一梭去地修补渔网时,我就在一旁给他们递线球;当外婆用断了几根齿的笕子篦头时,我就会上前从她花白的头发间捉出三两个肥胖的虱子;当听她喊身上痒得难受时,我就会走到她的背后,将小手伸进她的衣服里帮她挠痒痒。而对爱抽烟的外公,一见他拿出长长的烟袋在铜烟锅里装上烟丝后,我便会拿着火柴,走到近前帮他点烟,外公总会眯缝着眼一口一口地吸着,流露出很舒服的样子。

三十年后,我回到故乡,走过老河。

渡口上早已建起了一座横跨两岸的长桥,岸边那棵大柳树还在,静静地守望着老河。我遥望着远方,凝视着汩汩流淌的河水,不由想再听听外婆那击水搏浪的桨声,和她曾唱给我听的那些歌谣。

(节选自《散文选刊》)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围绕外婆的渡船来写,讴歌外婆具有的勤劳、善良的品质,也表达对外婆的眷恋之情。

B. 本文语言富有特色,恰当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马灯的光亮作比摇曳的烛火,使文章读起来有种畅快淋漓之感。

C. 本文注重细节描写,每一处细节注满作者丰富的情感。如“外婆会把我搂在怀里,静坐在船外”,写出浓浓的亲情。

D. 本文结构严谨,描写生动形象。特别是粗糙的手和微笑的描写,细致入微,活灵活现,那是会说话的眼睛。

E.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炉,作者巧妙地把社会景象与个人情思结合起来,使文章意蕴深远,读后回味无穷。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含意。

我遥望着远方,凝视着汩汩流淌的河水,不由想再听听外婆那击水搏浪的桨声,和她曾唱给我听的那些歌谣。

3.散文以“外婆的渡船”为题非常妙,试从人物形象、思路结构、表达技巧和文章主旨等角度任选两个探究标题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