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渔人在捕鱼,一只茑鸟飞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渔人在捕鱼,一只茑鸟飞下,叼走了一条鱼。有无数只乌鸦看见了鱼,便聒噪着追逐茑鸟。茑鸟不论飞东还是飞西,满天的乌鸦都是紧追不舍,茑鸟无处可逃,疲累地飞行,心神涣散时鱼就从嘴里掉下来了。那群乌鸦朝着鱼落下的地方继续追逐。

茑鸟如释重负,栖息在树枝上,心想:我带着这条鱼,恐惧烦恼;现在没有了这条鱼,反而内心平静,没有忧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松开双手,拥抱世界 世界太大,当你握紧双手拼命去抓时,怎么也无法将它纳入手中,但只要轻轻松开双手,你就会拥有释然与平静。拳头握得太紧时,不妨轻轻松开。有时放下,不失为另一种得到。 太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放开双手。犹记儿时捕蝶,那翩跹轻快的生灵飞舞田间,便惹人一心只想扑上前去,谁知抓住了,弱小的生命在掌上指尖竭力挣扎,顿失美感。不明就里的孩子看不到飞舞的彩蝶,只着急大哭。一旁的母亲会贴近孩子的耳朵,轻轻告诉他:“孩子,该放手时,就放开吧。”孩子松开双手,蝶优雅地振翅轻飞,孩子笑了,仅仅是松开双手,便收获了最美的风景。 松开双手,将握紧的名利放下。如果追逐太多,便如翼上系了黄金,再难驰骋蓝天,再难鸟瞰世界。倘若不懂得这一层智慧,便永远无法解读陶渊明东篱之下悠然种菊的真意;永远也无法理解梭罗在瓦尔登湖旁优雅诗意地栖居的惬意;永远也无法体会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淡泊宁静。他们真正放下了该放下的世俗名利。多少人一生只为攥紧它们,而错失了人生最原始的快乐,殊不知那用尽一生追逐的名利实在有限,而像陶渊明那样或许只稍松开双手,便拥有一生的桃花源。 松开双手,将欲望与贪婪放下。阿尔卑斯山的狒狒警觉聪明,常人根本难以捕获,但当地人却有妙计,在不大不小的仅容下手伸入的石洞里放上狒狒最爱的食物。当狒狒将手伸进洞里想掏出食物时,攥紧的拳头怎么也不能拔出洞口。不愿松开轻易得来的食物,却无奈洞口太窄,急得它们直叫。这时,猎人们便收到了收获的讯号,从远处赶来。与其说狒狒是丧命于猎人,不如说其是丧命于自身的贪婪。若是放下食物,只需稍稍松开双手,岂能丧命?人也如此。有时太难放下,终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 想起林语堂先生在《风声鹤唳》中的一句话:“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之人与之不争。”何须将世间一切都拼命抓在手中紧紧攥住?像是燥热的太阳,鼓动着阳光想要吞噬地球,却永远也照不到地球的另一边。 不妨像那些路上的朝圣者一样,轻轻张开双手,便将世界都纳入怀中。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茑鸟因为叼着一条鱼,而被一群乌鸦紧追,它无处可逃,疲累不堪;第二层意思,叼在嘴里的那条鱼掉下来之后,乌鸦不再追它,茑鸟感到了轻松与平静。这两层意思之间,构成明显的对比关系,意在启示人们——当我们得到“物质”方面利益的时候,可能因此而身心疲劳,甚至痛苦不堪;当我们丢弃“物质”方面利益的时候,可能获得心灵的轻松平静。据此,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①“得与失”的辩证分析;②懂得舍弃,方可收获;③放弃物质利益,拥有内心轻松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丰草绿缛而争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遭之而叶脱。 

(欧阳修《秋声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5)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________________,禾黍秋风听马嘶。                                        (王实甫《长亭送别》)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夫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刑,无令溺子之懦。”及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游吉喟然叹曰:“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1.韩非是战国时期________家思想集大成者,其代表作的诞生,正如《报任安书》中所云“韩非囚秦,________________”。

2.子产以火、水为喻,告诫游吉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注】 ①宝钗分:前人每以分为两股的钗作为别时留赠之物。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1.这首词的上片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手法来表达闺中女子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感情细腻委婉,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翠筠楼记

[明]杨士奇

    吉水之东,桐江之上,其地多竹,其里名竹溪。里之望,为罗氏,罗氏之秀有曰同伦,于竹尤笃好,作楼若干楹,而环植竹数千挺,岁久蕃盛,名其楼曰翠筠,表所乐也。因其族父翰林侍讲汝敬求为之记。

    汝敬之言曰:“属春景融霁,秋气澄彻,八窗洞辟,天风徐来,郁乎如青云,泛乎若苍雪。而观之,浩浩如翠涛摇荡于履舄①之下;坐而听之,嗈嗈如金石和鸣于几席之外。至若凉月之夕,扬凤羽之蹁跹;冰雪之晨,挺琅玕②而独秀,皆楼中佳趣也。闲暇而登焉,盖使人襟抱清旷,万虑不侵,超然如出人境而立乎埃氛之表者。”

    余曰:“信可乐也!而非有潇洒离俗之资,亦恶足以语此乐?同伦其有离俗之资者哉。夫高台广榭,嘉木森布,葩花之烂然,香气之芬馥,管弦歌舞,日相聚而欢宴淋漓,此豪侈者所尚,而世俗之所趋也。其固自恃以乐矣,然往往朝荣而夕悴,不能少待于斯须之顷。其视斯楼,虽四时寒暑凉燠之不齐,而皆有以乐焉者,又岂独清浊之相远哉?同伦殆有异乎众人之所尚者欤?抑君子之尚于物也,有不在耳目之娱,意趣之适,而在于其德者?夫竹中虚外直刚而自遂柔而不挠有萧散静幽之意无华丽奇诡之观凌夏日以犹寒傲严冬而愈劲,此其德为君子之所尚,而同伦之志亦必在于此欤?”

    罗氏邑故家,始自印冈,徙桃林,又自桃林徙竹溪。吾闻宋有号竹谷老人者,高尚绝俗之士也。子大经及其弟应雷皆理宗朝进士,大经著书有《鹤林玉露》传于世,文献代有足征,要之罗氏之尚乎竹者远矣。同伦,竹谷之九世孙,于鹤林为八世,其所尚殆有所自耶,故推本而为之记。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注】 ①舄:古代一种加木底的双层鞋。②琅玕:竹子的美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里之望,为罗氏     望:望族、大族。

B. 属春景融霁                  属:适逢。

C. 信可乐也                      信:真实。

D. 要之罗氏之尚乎竹者远矣      要:核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翠筠楼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翠竹环绕之中的翠筠楼一年四季清爽宜人,竹声如金石和鸣,登楼远眺,使人万虑尽无、超凡脱俗。

B. 楼主人潇洒离俗,情怀高洁,虽追求外物,但一定不注重外物的娱乐功能与闲情雅致,而关注外物所代表的内在品德。

C. 世俗豪奢之人追求耳目之娱,然而这些快乐往往如昙花一现,不能停留。而翠筠楼佳趣常有,予人以乐。

D. 罗氏一族尚竹由来已久,罗家崇尚竹子世世代代都受到竹谷老人的影响,作者确定罗同伦“笃好竹”与竹谷老人有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竹中虚外直刚而自遂柔而不挠有萧散静幽之意无华丽奇诡之观凌夏日以犹寒傲严冬而愈劲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环植竹数千挺,岁久蕃盛,名其楼曰翠筠,表所乐也。

(2)此其德为君子之所尚,而同伦之志亦必在于此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遗失的寒冷

张亚凌

    三十年前,站在宿舍门口,看着萌发出新芽儿的柳枝映在斑斑驳驳的土墙上的影子,我一边感慨着“春天总算来了”,一边告诉自己:在以后所有的冬天,你再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才尝试着触摸那段遗失寒冷的岁月。

    那一年,我升入初中,必须在学校住宿。褥子被子一捆,和一大布袋子红薯、糜面馍馍、玉米糕绑在一起,母亲帮我拎起来搭在肩上。背上是褥子被子,胸前是一个大布袋子,后面重前面轻,我都有些把持不住自己的身子。母亲只是交代了句“不要贪吃好的,一顿蒸上两个红薯一个糜面馍或玉米糕就行了”。

    走一走歇一歇,到了学校。宿舍是一面窄窄的空荡荡的窑洞,我们直接在地上铺铺盖。

    别人都是先在地上铺一个厚厚的草垫子,上面再铺个毡子毯子什么的,接下来才铺上褥子,褥子上面还有个布单子,怕将褥子弄脏了。我呢,只带了褥子和被子,压根就没有其他东西可以铺在地上。于是我就满学校找来了一些废纸片,铺在地上,才开始铺褥子。结果是:我的床铺比两边同学的低下来一截,她们都觉得我不应该夹在中间。于是,我就自觉地挪到了最边上——门口的墙下。

    我的褥子几乎是直接挨着地面的,很潮湿。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晾晒。我现在特别喜欢冬天的太阳,甚至会深情地看上半天,恐怕就源于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对太阳的感激吧?那时在别人眼里,我或许是个很可笑的女孩,跑到学校似乎就是为了等太阳出来晒褥子。  

    冬天天冷,夜又长,起夜的学生就多。门一拉一合,冷风就直吹过来。抗击了半天寒冷好不容易入睡的我,常常又被寒风刺醒。为了应对寒冷跟风的袭击,我睡觉不再脱衣服且蒙住了头。

    我从没有向母亲提及此事,母亲看到我在家里睡觉的样子便有些想不通,曾给父亲说:“这娃书念的,成呆子了——炕中间烧得热乎乎的,她咋老蒙着头靠墙根睡?”

    是那夜夜寒风吹走了我的寒冷?

    记忆里,那年的冬天,下雪的日子经常有。我也清楚地记得当语文老师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吟诵“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时,我的泪水悄然滑落。

    在我,下雪天是最最难熬的日子,包括雪后的一段时间。不仅仅是褥子会一直潮湿下去,更重要的是,我只有脚上一双布鞋,不像别的孩子,还有一双可以换着穿的鞋子或是能踩雨雪的黄胶鞋。教室、饭堂、厕所,跑上几趟,布鞋的鞋底就湿了,半天下来,就湿透了。我就满教室找别人扔的纸片,厚厚地铺在鞋里。一两节课下来,又湿透了。取出来扔掉,再找纸片,再铺进去,再应付一阵,如此反反复复。纸片也不是那么好找的,那时一个本子一毛钱,都是很节省地用。

    雪后若有太阳,在别人吃饭时,我就留在教室里。因为饿是可以忍受的,入骨的冰凉却是难以抵御的。等到教室里没人了,我就将凳子搬到外面,将鞋子脱下来,底朝上晒晒。我则盘腿坐在凳子上,搓揉着冰凉如石块的脚,让它暖和些。

    再后来,我有些开窍了:找到塑料袋,撕开,铺在鞋底,再铺上纸,就好多了,也不用不停地换纸。有一句话我信,那就是“许多智慧来自于人们对贫穷的应对”。

    更多的时候,是等着鞋子自己慢慢变干。我甚至一度固执地认为,是我自己的身体暖和了脚,脚再暖和着鞋子,直至吸干鞋里里外外所有的“水分”,鞋底才会变干。

    还是连续的雪天冻掉了我的寒冷?

    每个周三下午有一个半钟头的活动时间,我常常趁机跑回八里外的家里取下半周吃的东西。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下着大雪。

    雪大风猛,我是抄小路往家里赶的。有的地方雪没过了我的膝盖,很熟悉的小路也因大雪的覆盖变得陌生,以致我一脚踏下去摔进了雪里面——我把沟边当成了小路。从雪里爬出来,继续往回赶。我一推开房门,母亲愣住了,一个劲儿地说:“照一下镜子,看你成了啥样了,看你成了啥样了……”

    父亲赶忙倒了一碗热水让我暖和暖和。我伸手去接,明明接住了,碗却摔在了地上——我的手指冻僵了!我走到镜子跟前,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被雪弄湿了的头发,再在风的猛刮下,直直地向上竖着!

    母亲拿着梳子赶过来给我收拾头发,才惊叫道“你的头发都结了冰”。我只说,赶紧给我装吃的,我不想迟到。背起装满干粮的布袋子,我又赶往学校。

    风还是那么猛,雪更大了。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至今想起那个下午,都会泪流不止,包括此刻。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从独自对抗过那场大雪后,她似乎再也没有畏惧过寒冷!接下来的两个冬天,似乎都一样,冬天再也没有变出什么新花样来折磨这个小姑娘。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至今想起那个下午,都会泪流不止,包括此刻。是那场大雪不客气地冻掉我那脆弱的寒冷?

我只知道:在三十年前,我,遗失了我的寒冷。

    (选自《读者》,有删改)

1.十三岁的“我”在那一年经受了哪些苦难?请加以概括。

2.文中说“许多智慧来自于人们对贫穷的应对”请简要概括“我”用了哪些“智慧”。

3.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文章为何以“遗失的寒冷”为题目?

5.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请结合文本以及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