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工业机器人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制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一致性,解放人类繁重体力劳动和重复性工作。另外,发展机器人产业,虽然会造成部分人员失业,一        。据报道,机器人已经在全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400万到600万个,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万到500万个。       ,因为是人类在创新和发展机器人,并且控制机器人为人类工作,尤其是使人更多关注         ,将机器人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与人类创造力有机结合,助推幸福制造、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

 

①但又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②机器人永远不会完全取代人类③创新工作和创造能力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荷花能出污泥而不染,荷叶可将水滴抖落得干干净净,这是因为其外表覆盖着一种像蜡一样的物质,科学家们称这种表面为拒水表面。荷叶的拒水表面上布满小包,它们紧紧地挨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针对于叶面的保护层。你可以将那些小包想象成无数撑开的雨伞雨伞的下面形成了一层极薄的气垫。当雨滴落下时,气垫中的空气并没有排出去。由于小包间的距离非常小,________ ,雨水便只能在小包上面滚来滚去了。

A. 雨水无法穿过空气进入到真正的叶面上

B. 雨水无法穿过雨伞的缝隙进入到真正的叶面上

C. 空气无法让真正的叶面接收到缝隙里来的雨水

D. 空气让雨水无法穿过缝隙进入到真正的叶面上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生长环境的改变,采取不规范的熏制及保存方式,以及施用化肥、农药,许多传统优质药材正逐渐流失原有药性。

B因为时代有苦难,而诗人就是那个能够把我们心里不知道如何释放的情感表达出来,所以诗歌成了整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C此次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来自两个黑洞的合并,合并过程中有相当于3倍太阳质量的能量被以引力波形式释放出去。

D中国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希望增进和提高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与友好往来。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随着天猫、京东等都开设网上超市,超市大佬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在前一波“触网”败北后,今年 ________ 再次踏上电子商务的新征途。

(2)有人一度预言,纸质图书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而现在看来,纸质书非但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还大有  ________   之势。

(3)最近部分地区已关闭的矿山出现  ________   情况,市政府近日出台打击非法违法采矿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再次部署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矿行动。

A. 卷土重来  重振旗鼓  死灰复燃

B. 重振旗鼓  卷土重来  死灰复燃

C. 死灰复燃  重振旗鼓  卷土重来

D. 重振旗鼓  死灰复燃  卷土重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略谈陈三立

傅璇宗

陈寅恪是一位史学家,但是他的成就的意义与影响已远超过历史学界。他在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

我们知道,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都是他们那一时代的改革者,深为中华民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蹂躏而扼腕愤慨。陈宝箴作为地主要员,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后,任湖南巡抚,一种深刻的民族危亡感使他力图振兴实业,讲求维新自强,他的得力助手就是其子三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因战争失败引起进一步的割地赔款,这对知识界触动极大。当时陈宝箴已由湖北改迁直隶布政使。马关条约签后,1895年5月,他曾致电张之洞,请诛李鸿章以谢国人。同年9月,陈三立至上海,与康有为、黄遵宪等会晤,参预筹备上海强学会事。也就在这一年秋,陈宝箴被任命为湖南巡抚。陈宝箴长期居于湘中,对当地民情甚为熟悉,又激于时势风云,积极推行新政。陈三立此时也返湘,协助其父,并推荐梁启超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

但是正当湘省新政轰轰烈烈开展之时,八月份北京变法宣告失败,清廷下令,陈宝箴父子均革职,且永不叙用。这是陈三立一生的转折点。他随即陪侍其父归江西修水老家居住。三立为其父所写行状,以极沉痛的笔调描述他们这一段的生活情景:“往往深夜孤灯,父子相语,仰屋欷歔而已。”1900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西逃陕西,就在这世难亟变之际,陈宝箴在焦虑抑郁中去世。此后,陈三立移居南京,并经常来往于武昌、南昌、庐山、上海等地,虽然其间他曾一度与其家乡江西修建铁路事情,但始终远离政治,以超然于世的诗人自许。只是他仍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1932年他住庐山,正值“一·二八”事变,日军发动对上海的进攻,据吴宗慈《陈三立传略》:“忆民国二十一年壬申,日寇侵占上海闸北,沪战遂作。先生居牯岭,而日夕不宁,于邮局订阅航空沪报,每日望报至,读意,则愀然若有深忧。”而宗九奇《陈三立传略》记此事,更谓:“每日望报至,至则读,读毕辄愀然形于色,郁郁不语。一日深夜,忽于梦中狂叫,喊杀日寇。”1933年秋冬,移居北平城中。1937年7月芦沟桥炮声起,日本侵略军进城,八十五岁的老人不胜家国之悲,一气之下,绝食而死。

陈三立年青时自许甚高,他随侍其父游宦各地,目睹清朝吏治的腐败,往往“醉后感时事,讥议得失,辄自负,诋诸公贵人”,自以才识当出诸公贵人上。封建政治的腐败与列强的侵略,一种民族危亡感使他投身于维新变法的大潮流中。但是他与其父在湖南推行的新政,看似和康梁的变法相同,所走的路子却各异。

陈三立在清末民初,一直以诗文名家,有盛名于东南。如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尔戈访华,时陈三立七十二岁,正寓居杭州,徐志摩等特地从北平前往杭州,介绍他们两位见面、合影。如吴宗慈《陈三立传略》所说:“华、印两诗人,各为其本国之泰斗,比肩一帖,接迹重洋,诚近代中印文化沟通之佳话。”1925年,《甲寅》杂志第一卷第五号至第九号,刊载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将陈三立以“天魁星及时雨宋江”当之,可见当时人视之为执中国诗坛之牛耳。1936年陈三立已依随陈寅恪移居北平。那年伦敦国际笔会曾邀请他和胡适与会,以胡代表新文学,他代表传统文学,终因陈三立时年已八十四,不能远涉重洋而止。在后世一般人印象中,散原老人只是一个足迹仅涉山林、只以诗文自娱的诗翁,而不太了解他前半生还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颇有新见的改革家。

他为一些清室故臣所作序跋、墓志中,对清之覆亡表示痛惜,而对武昌起义却抱对立情绪。但尽管他当时对西方的认识还茫然得很,尽管他仍以遗老自居,却尽可能送几个儿子出国,去接受与故老传统迥异的西学,并且还寄以厚望,这可以提供我们去进一步认识处于新旧交替中而又急剧变化的近代中国,人们思想面貌的异常复杂性。

                                                (选自《中国文化研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为史学家的陈寅恪,之所以成为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思想开放的家庭环境里。

B.陈三立在湘协助其父轰轰烈烈推行新政时,北京变法失败,父子二人均革职,且永不叙用,这让陈三立心灰意冷而远离政治。

C.陈三立年青时自许甚高, 目睹清朝吏治的腐败,往往诋毁诸公贵人,且在投身于维新变法的大潮流中时,和康梁的变法路子不同。

D.吴宗慈《陈三立传略》和宗九奇《陈三立传略》中记录的陈三立在日军发动对上海的进攻时的深切忧虑,展示出他爱国者的形象。

E. 伦敦国际笔会曾邀请他和胡适与会,但他当时足迹仅涉山林、只以诗文自娱,因此以年迈不能远涉重洋为由,没有参加这次笔会。

(2)文章写陈三立,又安排了对陈宝箴和陈寅恪的介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认真阅读文章内容,用简要的文字概括陈三立的主要事迹。

(4)作为改革家,陈三立又往往以遗老自居;他对武昌起义抱对立情绪,而又送孩子们出国学习。他的思想是否矛盾?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虞美人》李煜)

(2)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虞美人》李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阿房宫赋》杜牧)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杜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