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王道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以理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王道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以理想的政治之道建立理想的人间秩序。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顶层制度设计。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中,先秦诸子们感受到了由于社会无秩序所带来的生死离别以及无穷无尽的战争造成的痛苦与无奈。因此,他们首先要追求的是用一种思想去为社会的稳定与统一奠定理论基础。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就没有条件开展各种可能理想的生活,而所谓的“自由”也就无从谈起。这种对稳定秩序的渴求成了当时人们共同的心愿。

从现有的文献当中可知,在儒家产生以前,“王道”思想就已经存在了。西周末年,社会矛盾重重,内忧外患。钱穆在其《国史大纲》中对此评论道:“及平王东迁,以弑父嫌疑,不为正义所归附,而周室为天下共主之威信扫地以尽,此下遂成春秋之霸局。”由于生产力发展,人权呼声高涨,伴随着西周初期封邦建国的“国野制”崩溃而带来的动荡的社会环境,过去曾经彰显于稳定统一的秩序中的“王道”思想也变得幽暗不明,岌岌可危。在这种动乱的环境下,士大夫们都希望借助诸侯的力量,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的太平社会。所以孔子常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又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当齐景公向孔子讨教如何执政的时候,他回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孔子首先追求的是用礼义名分思想去建立并维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最具权威的孔子语录《论语》中没有对“王道”概念进行过直接论述,而《礼记·乡饮酒义》中却有记载孔子语云:“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后文便接着有对此句话的解释:“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另外,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中记载:“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可见,孔子的思想体系完全包含王道理念,并且内容更加充实具体。如孔子对古代圣王极为推崇,并把他们所尊奉的信仰称为先王之道。在《论语》中有大量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赞美,他们都是孔子心中有德且有位的“盛德大业”的人物。他们共同的人格特点是“内圣而外王”。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内心修养好了,达到仁的境界,然后再通过具体的政策将仁心推广出去,从而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境界。这种利民、使民、治民的思想在《论语>中有很多的论述。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为政》)由此可知: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论述“王道”这一概念,但可以说他既是上古以来王道思想的继承人,更是王道信仰的再造者。

(节选自《王道思想的“源”与“流”》,作者邓梦军,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道是先秦儒家基于白上而下的顶层制度设计思考而形成的政治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以理想的政治之道建立理想的人间秩序。

B. 由于社会无秩序带来的生死离别以及无穷无尽的战争造成的痛苦与无奈深刻影响了先秦诸子,对稳定秩序的渴求成了人们共同的心愿。

C. 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没有理想的生活,所谓“自由”就无从谈起,先秦诸子们追求用一种思想去为社会的稳定与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D.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虽然没有在《论语》中直接论述“王道”这一概念,但他既是上古王道思想的继承人,更是王道信仰的再造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论西周末年社会矛盾重重、内忧外患的现状时,谈到的“不为正义所归附”中的“正义”指的就是“王道”。

B. 孔子在回答齐景公讨教如何执政时有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说明他追求用礼义名分思想建立并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

C. 《礼记·乡饮酒义》中孔子“知王道之易易也”和司马迁《史记》中“是以孔子明王道”的记载说明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包含王道理念。

D. 孔子在《论语》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赞美,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他们是有德且有位的人物,他们都能“内圣而外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国野制”崩溃带来社会环境的动荡,原来稳定统一秩序中的“王道”思想变得岌岌可危,士大夫们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的太平社会。

B. 孔子所说的“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和“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表现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王道寄予的厚望。

C. 孔子认为古代圣王“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这“五行”“足以正身安国”,并将之称为“先王之道”。

D. 利民、使民、治民的思想在《论语》中有很多的论述,孔子认为君王应当修养内心,达到“仁”,然后再通过具体政策将仁心推广出去。

 

1.A 2.A 3.C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先秦儒家基于白上而下的顶层制度设计思考”有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顶层制度设计”,可见“自上而下的顶层制度设计思考”是“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来说”,先秦儒家并非基于这一思考角度。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不为正义所归附’中的‘正义’指的就是‘王道’”有误;从文章第二段钱穆的引文的来看,“正义”并不是指“王道”,应指主流思想和正义之人。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贵贱明,隆杀辩,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不是孔子的观点,而是《礼记•乡饮酒义》对孔子所说的话的具体解释,文中孔子提到的“先王之道”指古代圣王尊奉的信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有出版公司推出了青春版《红楼梦》,一套6册,每册书本呈口袋书籍大小,封面以现代水墨为设计元素。除了书本身外,该系列还开启了伴读服务,邀请了好妹妹乐队和歌手陈粒制作相关歌曲,附送定制皮书套,开发了相关的APP等。出版方表示,出版青春版《红楼梦》是为了“吸引年轻人读《红楼梦》”;有人则认为,这是“过渡消费经典的行为”。

你如何看待出版青春版《红楼梦》这件事?请根据材料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名为“三不猴”的雕塑,请分别概括三只猴子的典型特点,并说明寓意。

特点:                                                              

寓意: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阅读经典,必须讲究读书方法,把好内容关。首先,要重视     ①       。古人有言,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      ②       。也就是说,读书前应明了目录,通过目录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选择地读书。其次,       ③        。邓小平同志说,学马列要精。这个“精”主要是指精读原著、精读经典著作。通识著作则要泛读,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唐诗之旅》一书中,李元洛先生别具手眼,另辟蹊径,他的散文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              ,则必登庐山观其瀑;             ,则必赴巩县谒其墓;              ,则必入沈园勘其景;              ,则必至扬州赏其月;                ,则必往海南儋州拜其庐。现场感能消除层层隔膜,在作者的强力牵引下,读者亦能身临其境,仿佛穿越了横亘千古的时空隧道,与古人作一对一的心灵交流。

他欲访求杜甫的旧迹

他欲体验苏东坡的流放生涯

他欲领悟杜牧的诗意

他欲解开陆游的心结

他欲追蹑李白的诗踪

A. ③⑤④①②

B. ⑤④③①②

C. ③②④⑤①

D. ⑤①④③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远离了书的滋养,学生精神的土地就会板结,情感的田园就会荒芜,心灵的泉眼就会枯竭,最终难免视野狭窄,境界不高。

B. 朝鲜向张盛日和牛笑授予了语言学博士学位,以表彰他们为纠正外国人在实践中学习朝鲜语时出现的误用现象的方法作出的贡献。

C. 多地区遭遇洪灾,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提醒整个社会在天灾难测之外,是否还存在不能回避的人祸因素发人深省。

D. 每一件青铜器如果说都铭记着一段尘封的历史,那么青锕器修复工作便是将这些破碎的记忆重新拼补起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