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小,其实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小,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我们读书的数量确实不多,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

B. 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C. 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D.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B. 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 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 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B. 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 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 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1.B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先找到选项在原文的对应区间,然后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就可以找出答案。B项过于绝对、强加关联,原文第4 段为“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选项却换成了“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并不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二者间构不成必然联系。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A 项扩大范围,据原文第7 段尾句可知,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选项偷换成了“传播微信的人”。“传播微信的人”包括“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也包括“看微信,也看网络、报纸”的人。 3.试题分析:D项因果倒置,据原文第7 段首句可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是原因而非结果。本题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8段,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6段结尾部分,C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7段,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对,可知这三项都是正确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学校的名称有”“”“等。办学的形式先秦有国学乡学之分,后代还有太学”“国子监”“书院”“私塾等。

B. “冠礼是指古代男子成年时(十六岁)加冠的礼节;再拜指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C. 古诗文中常说的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

D. 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汉代命名的夜半、鸡鸣、平明、日入、黄昏、人定等时辰名称表示了时间从早到晚的推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睡觉时将枕头垫在头颈部下面,其作用是使颈部皮肤、肌肉、韧带等组织在睡觉时与整个人体一起放松与休息。

B. “天宫一号载人航天飞行计划,是今年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C. 市政府决定配合京津翼一体化方向,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D. 高等院校抓不抓在校学生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着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   ),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   ),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   ),未老而先亡。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

A. 物换星移        抱残守缺        白驹过隙

B. 物换星移        坚如磐石        昙花一现

C. 时过境迁        坚如磐石        白驹过隙

D. 时过境迁        抱残守缺        昙花一现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掮(qián)客  装订(dìng) 掉(diào)书袋   呶(náo)呶不休

B. 肖(xiào)像  眩晕(yùn)  通缉(jí)令     汗流浃(jiā)背

C. 斡(wó)旋    烘焙(péi)  脊(jǐ)梁骨     量(liàng)体裁衣

D. 轻佻(tiǎo)  商埠(fù)   马蜂(fēng)窝   长嘘(xū)短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