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后面小题。 作家与说故事的人 (加拿...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后面小题。

作家与说故事的人

(加拿大)玛格丽特·艾特伍德

长久以来作者惯用的招数之一,就是假扮成口述的讲故事者,例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便创造出一堆滔滔不绝的男女,扮演他自己所要讲的这个故事中的说故事之人。此外,你一定也读过书评说某某作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吧?作家找到的当然不是声音,而是一种书写文字的方式,能够制造出声音的幻象。但不管哄骗读者的本事再高明,作家跟说故事的人终究不同。首先,他或她写作时是单独一人,但传统的说故事之人则否。说故事的人就像演员,必须跟现场观众听众即时互动,其艺术是表演性质,表演工具是说话的声音,再加上表情和手势的辅助。如此近距离接触,意味着说故事的人必须谨守若干分寸。要是惹毛了听众 ——讲太多渎神或猥亵的话,或者骂到听众的家乡或景仰的领袖或族群,等等,你就可能被砸个满头烂水果,甚至遭到拳脚交加。就这一点而言,写书的人跟涂鸦艺术家一样,都比说故事的人自由:他不必待在那里等观众读者的反应。作家可以在书出版问世时跑去度假,避而不读书评。反正作家也不真的关心书评 ——因为已经太迟了。等到书印出来的时候,内容早已敲定,木已成舟,作家的工作已经结束。内行的书评或许对他的下一本书有帮助,但是已经出版的这一本呢,就只能在这邪恶的大世界里自求多福了,小可怜。

故事讲到一半,说故事的人可以有限度地临场发挥,例如加油添醋,岔出去讲别的,或者添加细节,但他不能回过头去修改故事的开头,除非等到下一场。一如在戏院里看电影,他的故事是单行道:你不能往回翻到第一页,将整个故事大加变动。然而作家就不同了,他可以把草稿一改再改,像福楼拜那样辛辛苦苦修整句子,苦思最适合的,任意删改人物的名字,甚至可以删掉整个人物。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说,文字的质地和整体的通顺一致对小说家比对说故事者重要。一流的说故事者可以口吐莲花临场发挥,但通常都要依赖现成的句子和比喻,就像存着一批文字工具,必要时就抽出来用。他们不太担心用词重复,只有作家才得在校稿时仔细检查,抓出无意间重复使用的词。这并不表示作家比说故事的人更有学问、

更谨慎,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方面比较有学问而谨慎。

两者的对象也不同。对说故事的人而言,听众就近在眼前,但作家可能永远也不会见到或认识读者。作家和读者看不见彼此,唯一能看见的是书,而读者拿到书的时候作家也可能早已辞世。口述的故事不会随着说故事者一起死去:很多这类故事都已流传千百年,从一地传到另一地,从一个世纪传到下一个世纪。但故事的某一特定面貌 ——也就是某一特定个人讲述的方式 ——确实会跟那人一起死去,因此故事会随着讲述者不同而改变。故事不是在人手之间传递,而是从口到耳再到口,如此继续移动下去。

书可以比作者活得久,也会移动,也可以说是能够改变。但改变的不是说故事的方式,而是阅读的方式。许多评论家都说过,一代代读者重新创造文学作品,在其中找到新的意义,使其历久弥新。书本的白纸黑字因此便如同乐谱,本身并非音乐,但当音乐家演奏  ——或者如大家所说的“诠释” ——它时,便成为音乐。阅读文本就像同时演奏并聆听音乐,读者自己变成了诠释者。

1.作家与说故事的人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述。

2.结合文本,阐释划线句子的内涵。

3.联系全文,简析读者应如何阅读作家的故事。

 

1.写作状态的不同。作家单独写作,不依赖互动与评论。说故事的人进行表演,与观众互动。对故事的驾驭和文字的要求不同。作家可以修改调整故事,对文字的要求也更高。说故事的人只能有限度地发挥,文字要求也可降低。对象和传递方式不同。作家看不见读者,故事通过书传递。说故事的人和听者彼此看见,故事口耳相传。 2.书出版时,内容、质量已经确定。内行的书评可能对作家以后的写作有帮助,但无助于已出版的书。已经出版的书,只能自行接受读者的检验。 3.关注故事本身的内容和质量,仅将书评作为参考。关注故事的整体和文字的质地。在故事中找到新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诠释。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家与说故事的人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述”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答题关键词“作家与说故事的人”“不同”,该题的答题区域在全文中,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语,加以总结概括,形成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伤心的舞蹈

苏童

我的粗壮的身体注定我跟舞蹈无缘,我要说的是我小时候的事情。

那是我在红旗小学上四年级时候的事了,至今记忆犹新,有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段红把我从跳绳的人堆里叫出来,她拉着我的手走过操场时所有的孩子都艳羡地看着我。段红是个五十多岁的穿白球鞋的老太太,她从我父亲那阵就开始教孩子们跳舞唱歌了。你要知道让段红牵着手意味着你交了好运。你可能入选宣传队了。

我跟着段红走进办公室,猛然发现李小果站在窗前,拿着粉笔在玻璃上画飞机和大炮。

他歪过脖子朝我鄙夷地白了一眼。我明白他的意思。那意思就是你怎么也来了?

我当时气得直想把李小果拉出去毙了,我用不着害怕李小果的狗屁主任爸爸。段红让我一边蹦跳一边做一个擦玻璃的动作,不断重复,最后她喊停,“跳得很好,像个红孩子。”她掏出手绢擦了擦我脸上的汗,“明天你和李小果一起来排练吧。”

我突然想起来段红让我表演的是《红孩子》里的动作。那个舞蹈就是六男六女十二个孩子手持扫帚、拖把、抹布搞卫生。它是我们学校宣传队的压台戏,但是那个负责擦玻璃的男孩转学走了。我和李小果就是来顶缺的,段红说,“你们好好练,谁跳得好就让谁上台。”

宣传队里的十三个孩子每逢周三周末集中在大教室里,像群小鸡跟着段红老太太老母鸡闻乐起舞,我混杂在其中,那种幸福却是永生难忘的。

我接着要说的是另外一个孩子的舞蹈。那是个非常美丽的小女孩,她叫赵文燕。我认赵文燕是个典型形象。赵文燕就是《红孩子》里举着拖把跳舞的女孩。赵文燕的妈以前就是个跳舞的,后来不知为什么事,总是想悬梁自尽,三番五次的,有成功。据说都是让赵文燕发现的,她哭叫着把椅子垫到她妈脚下,她妈就没办法了。

赵文燕化了妆像天仙一样惹人爱怜,但她一上台就紧张,一紧张她就会蹲下去,在台上

尿尿,那叫做失尿症。宣传队之所以没有开除赵文燕,一是因为她漂亮,二是段红老太太不

舍得她。段红说,“她是让吓的,那孩子可怜。”

离会演只有七八天的工夫了。段红老太太把我叫到一边,悄悄地咬着我耳朵说,“好好跳,我准备让你上台。”段红老太太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咬着你耳朵说话的老太太。段红老太太真是一个世上罕见的老太太,她的腰肢比八岁女孩还要柔韧,舞步比风中杨柳还要婀娜。

她从年轻时就这样跳着,忘了结婚忘了生孩子。

“好好跳,让你上台。”

我记得这是段红老太太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紧接着的一次排练发生了一件大事。段红老太太那天脸色非常红润,她跟以往一样像富有经验的老母鸡操练着小鸡的队伍,段红一遍一遍从圈圈外蹦进来跳出去,摹拟擦玻璃的动作,我看见她突然不动了,双手柔美地停在空中。一个定格。段红的炯炯目光在一剎那间涣散了。我看着她的微胖的身子慢慢向后倒去。

那叫脑血栓。是高血压引起的灾病。以十三个孩子的知识,谁也理解不了脑血栓和死亡的关系。我从前认为学校的老师都是长生不死的。段红老太太死了一会儿还会活过来的,但翌日我一进学校就听说段红老太太真的死了,赵文燕伏在课桌上呜呜地哭个不停。她的书包摊在桌上,里面放着一只白球鞋,那是送段红去医院时掉在路上的。

段红老太太死后我以为宣传队也散了,因为没有人来召唤我去排练了,那是春光明媚的日子,有一天我走过大教室窗前惊奇地发现赵文燕李小果他们还在排练,校长和一个陌生的年轻女人在指挥他们。十二个,六男六女,只是没有了我。我呢?不是说让我上让李小果滚蛋的吗?我伏在窗台上偷看了一会,想进去又不敢进去。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要我而要李小果那天字第一号的大笨蛋。我这辈子尝到的第一回失落感就是这时候。这时候我十二岁。十二岁就有了失落感全是舞蹈的罪过。

我最害怕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会演了,地点就在学校的大礼堂里。轮到《红孩子》上场了。六男六女十二个孩子分两排跳上舞台,我看见赵文燕的脸像个老妇女一样愁眉不展,她上台没跳几下就蹲了下去。站在台下的校长马上抱住了脑袋,朝天翻了个白眼。

赵文燕还是没憋住,她又尿啦!

我腾地站起来,拍手,大笑。我的笑声尖利响亮。班主任就从前排冲过来,把我摁倒在凳子上。但我还是忍不住,张大了嘴巴笑。班主任在我脸上刷了一巴掌。

你在十二岁时会这样笑吗?

这好像就是我要说的舞蹈的故事。

需要交代一下故事中的另外两个孩子的下落以构成故事。赵文燕在升中学前夕被上海一家舞蹈学校选去,我后来曾经在电视里欣赏过她的荷花舞,她跳起舞来显得美丽动人。赵文燕在上海跳舞的头一年,她妈妈就死了,依然是悬梁,赵文燕不在家里她妈妈就死成了。

还有就是笨蛋李小果。李小果就是我们街上那个坐轮椅出门的残疾人。有一天他在建筑工程队搭脚手架的时候,从十米高空坠落下来,两条腿摔断了。

我想这叫做悲剧命运。悲剧命运就是你一辈子只跳过一次舞,但你的腿却摔断了。

就这么回事。舞蹈这东西你能说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吗?

1.请解释划线词语“典型形象”“悲剧命运”的含义。

2.请分析段红老太太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本文以“伤心的舞蹈”为题,“伤心”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4.小说最后交代赵文燕、李小果的下落,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2)定乎内外之分__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3)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4)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春冬之时____,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6)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李白《蜀道难》)

(7)君子固穷_____。(《论语·卫灵公》)

(8)__________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壶中天

张炎①

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② 。野人惊问:泛槎 ③ 何处狂客?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惟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④飞上孤白。

【注】①张炎:宋末元初词人。宋亡以后,词人南归。②直:此处指波浪大。③槎:木筏。④海蟾:海月。

⑴上阕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⑵请赏析下阕中“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忘庵王先生传

[清]汪琬

王先生武,字勤中,明太傅文恪公六世孙也。以诸生入太学,少时风流傥爽,不屑意举子业,自读书赋诗外,若投壶、蹴鞠、豢鱼、笼禽之方,无不通究,而尤长于画,素擅鉴赏。家本饶裕,而王先生雅不事生产,数为徭赋所困,又性好施予,亲故间或有负之者,亦概置不问,计一岁所入,辄缘手尽,以是其家遂落。甫壮,乃屏绝诸好,独以高洁醖藉自持。家既益落,而所作画益工。前太常王翁烟客亦善画,尤亟称之曰:“近代写生家多画院气,独吾勤中所作,神韵生动,当在妙品中。”于是其声誉大噪,四方士大夫走书币造请者日夕相属。寸缣尺素,流传远近,莫不郑重藏弆,甚有作赝笔以售者。京师贵人争慕王先生名,出兼金访求其画,不能得。内阁宋文恪公,即王先生姊婿也,方贵显于朝,移书招王先生入京师,先生笑而不应。尝语人曰:“古之善画者,莫一非高人杰士以文行著者也。有如文恪公诸客沈征君、唐解元、文待诏之属,其人皆能为画重,不则画岂能重人乎?”盖晚而自号忘庵,或征其说,王先生告之曰:“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今予之补劓息机于此也,世忘予乎?予忘世乎?两相忘,则去道也近矣。”其寓意超卓如此。年仅五十有九,卒于家。

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居平善病,晚岁病屡发,不复多作画。故人有贫乏者,辄强之使作,王先生欣然执笔曰:“愿以佐吾子晨夕需。”族父年老,有孙女不能嫁,王先生复力疾为作数幅,俾鬻以治奁具。客有以病谏者,王先生曰:“吾财不足而力有余,敢自爱耶?”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疾既革,又命诸子尽出箧衍中所余,赠遗诸亲故,无复存者。琬闻其讣,为之潸然出涕曰:“此吾吴之老成典型也。自今以往,吴中岂复有斯人比乎?”盖一时钜公胜流俱推重王先生画,而琬独爱慕其为人,以为王先生素行匪特长者也,盖有古达人遗风焉,故愿为之传。

(《汪琬全集校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先生雅不事生产   雅:非常

B. 屏绝诸好           屏:摒弃

C. 出兼金访求其画     兼:多倍

D. 居平善病          善:多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武不屑举业,不事生产,其家遂落,但其所作之画却更为精工。

B. 王武以画得誉,但并不以画攀附权贵,保持了高洁的品行。

C. 王武晚年自号“忘庵”,他彻底超越了世俗功利,忘却了人间烟火。

D. 文章叙议结合,选择了王武的典型言行,生动塑造了一个操守高尚的人物形象。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

(2)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

4.作者“独爱慕其为人”,请概括王武为人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似乎得到了安逸,但失去的却是自由。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D. 真正的关爱就是对天性的尊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