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歌谣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上溯至人类文化的早期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歌谣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上溯至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如宋王灼所言“天地始分而人生焉,人莫不有心,此歌曲之所起也”。关于歌谣的起源,清人刘毓崧说“风雅之述志,著于文字;而谣谚之迷志,发于语言。语言在文字之先,故点画不先于声音,简札不先于应对”。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很难考证歌谣的发生、发展史,因为,歌谣的产生和发展超出了人类文字历史的范畴,而且,在人类开始使用文字记录历史和文化的时候,作为一种表达口头形式,歌谣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就已经相当完备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无疑是中国古代歌谣的集大成者,其中不仅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歌谣,如抒情歌谣、仪式歌谣、故事歌谣、时政歌谣、史诗、风俗歌谣等,而且其艺术形式,无论是遣词造句,节奏韵律还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都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高度。

歌谣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朝历代对歌谣都非常重视,并将歌谣视为完善礼制,考察政治,体察民情,休养生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更为突出的是,歌谣甚至从古代开始,就被默认为是君民上下沟通的渠道,正如《毛诗序》所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民众往往选择通过歌谣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愿,而不必担心招致责罚。官方则可以通过采集歌谣“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因此,古代歌谣首先便被赋予了“言情达意”的功能。

从《虞书》的“诗言志”到《礼记》的“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再到《诗大序》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的歌谣观。实际上“诗言志”的歌谣观一直贯穿于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所谓“千古诗教之源,未有先于言志者矣”。直到清代末年,清人刘毓崧在《古谣谚·序》依然强调说:“诚以言为心声,而谣谚皆天簌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达下情而宣上德,其关系寄托,与风雅表里相符。”尽管后世采诗观风的制度不再,但是,在仁人志士的眼中,歌谣始终具有“达下情而宣上德”的功能。

另外,歌谣还常被看做是政治的风向标,因此,人们往往仅从歌谣就可以为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某一特定的朝代书写政治,做出评价,如《宋书·乐志》所载:“黄帝、帝尧之世,王化下洽,民乐无事,故因击壤之欢、庆云之瑞,民因以作哥(歌)”。宋陈旸也说:“一物不得其乐未足以为乐之至,一人不得其和未足以为和之至。舜之治功大成而以乐形容之,百兽至于率舞,则无一物之不得其乐者矣。”在古人看来,政治的成功必然反映在其歌谣之中;反之,政治的失败,也可以透过歌谣见其端倪。陈旸曾对历代歌谣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声音之道,常与政相为流通,故政治而俗康,则其歌和以雅;政荒而下怨,则其歌哀以思。

(摘编自王娟《“歌”、“谣”、“诵”小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歌谣起源于人类文化早期阶段,其产生在语言产生之前,超出了人类文字历史的范畴,所以,其产生、发展史难以考证。

B. 《诗经》是中国古代歌谣的集大成者,在人类用文字记录历史和文化之初,其形式与内容就已经非常完备了。

C. 在古代,歌谣是传达民情的渠道,通过征集歌谣观察风俗、了解政治得失、自我修正,是历朝利用歌谣的重要方式。

D. 古代民众借助歌谣抒发情感、反映社会问题、点评时政得失,传达到官府,一般情况下不会因此触犯官府而获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言志”,在圣人贤士看来,歌谣“言情达意”“达下情宜上德”的功能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

B. 歌谣对于政治的评价,发自于民众内心,未经加工,能真实可信地反映民意,历代对歌谣的重视程度几无不同。

C. 文中举《宋书》中“黄帝、帝尧”时期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歌谣在评价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上具有重要作用。

D. 歌谣与产生它的时代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一个时代治理的好坏,多多少少总会在歌谣中显出苗头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歌谣起源于远古人类的日常生活,早期的歌谣全靠口耳相传,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歌谣,艺术手法已极为纯熟。

B. 歌谣既是民众委婉劝谏统治者的手段,统治者也借之教化百姓,歌谣在统治者与百姓之间起到了沟通桥梁的作用。

C. 先秦采诗观风的传统,体现了当时的统治者对民间歌谣的重视,说明他们意识到了歌谣在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D. 从歌谣可以察知世事人心,歌谣哀怨愤怒则百姓困苦,歌谣安乐平和则百姓安康,统治者都会以歌谣为戒。

 

1.A 2.B 3.D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作息筛选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歌谣起源于人类文化早期阶段,其产生在语言产生之前”表述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是“歌谣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上溯至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歌谣的产生和发展超出了人类文字历史的范畴,而且,在人类开始使用文字记录历史和文化的时候,作为一种表达口头形式,歌谣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就已经相当完备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条瀑布,有的水草经不住冲击,被水流裹挟而下;有的水草顺势而倒,仅仅留下一些绿壁;有的水草则用力扎根,在潜流中生长起来。

读后你有什么想法,进行了哪些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冰窗花儿的美,还在于它变幻、亮丽的色彩。___。____。____。____。____,记下了自己的晶莹剔透,记下了自己曾经的绚丽和多姿。

①冰窗花儿,开始放射出七彩的缤纷

②太阳的光线越来越热,冰窗花儿开始溶化,在窗玻璃上纵横流淌,把曾经的辉煌,变成了一道道流淌的记忆

③最初,只是一种明亮,渐渐地,不同的色彩从冰花上散射出来

④太阳出来了,冬日的太阳,淡淡的,以一种柔弱的姿态,照射到冰窗花儿上

⑤先是橘黄的,橘黄中带着一种浅紫和淡蓝,慢慢地又变成一种耀眼的红

A. ④①③⑤②    B. ①③④②⑤    C. ④③①②⑤    D. ①④③⑤②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匾额,在中国古代被称为“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小小匾额, 如此重要?一是历史上,题匾挂匾曾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民国文献中留城乡“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描述。匾额分布范围限于国内,在海外,也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匾额。匾文几乎都引经据典,字字珠玑,以其特有的魅力彰显中国思想、华夏风采。二是优秀匾额的文字多了中华人文的要义,承载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道德,与中华文明的神、魂、道血肉相融,持久地散发出核心价值观中筋骨与温度的正能量。三是优秀的匾额往往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点睛之语还是书法艺术,都令人叹服。

序号

A

何以

并非

只要

而且

凝聚

/

无论

B

何以

不论

并非

只有

而且

宣传

/

不仅

C

为何

不论

只有

/

宣传

就是

而且

D

为何

并非

只要

而且

凝聚

不仅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减少PM2.5的浓度,北京将进一步淘汰不符合首都功能的污染企业,以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治理北京市工业污染。

B. 植树节的意义不在于种下了多少棵树,而在于让更多的人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在于通过植树造林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建设美丽中国。

C. 近期发射的首个中国自行研制的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等技术验证,为中国建成空间站搭桥铺路。

D. 今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央视一套播出了以“用责任汇聚诚信的力量”为主题的“3•15”晚会,满足了观众渴望了解消费侵权事件的收视期待。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②.鲁迅杂文的语言,多一字会显冗余,少一字则现不足,妙喻层出,讽刺深刻,旁征博引,可谓一字千金,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

③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后,民众生活明显改变,咖啡成为下里巴人的重要饮品。当时,工人生活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咖啡成为保持精力的必需品。

④1978年邓小平曾发出疾呼:“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工业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样的判断,现在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⑤.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使许多人面对摔倒的老人变得犹豫不决、期期艾艾,这不禁让人感叹信任危机已经出现。

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全部历史的过程”不是由那些自命不凡的思想家或少数杰出人物所决定,而是“决定于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 。

A. ①②④    B. ③④⑤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