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中直接表现她已不再相信爱情,...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中直接表现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劝告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狗吠、鸡鸣,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邪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6)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归园田居》主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于嗟女兮,无与士耽。(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4)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劝告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对人才的渴望”“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归园田居》主旨”,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嗟”“耽”“衿”“颠”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①星旗映②疏勒,③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释】①星旗:星名。 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③云阵:军队。

1.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见而器之,以女妻焉。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徒侣冻馁,死者大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专门用于官吏向上级或者帝王陈述请求或建议。

B. 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C. 践祚,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也指帝王即位。

D. 古代对一些地位特殊的人的死有专用词来表示,如天子死叫“崩”,大夫死叫“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柔出身孤苦,却不乏家庭温暖。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待他很好,他也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被宗族看。

B. 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去邀请他。

C. 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D. 卢柔擅长写作,文笔出众。他替贺拔胜撰写的奏表富有文采,得到梁武帝的赞许;他所作的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

(2)司徒、临淮王见而器之,以女妻焉。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 任何一个厨师,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B. 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C. 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D. 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 自然环境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以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 “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D. 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所以,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的形成也得益于中华饮食所独有的“和”的特性。

B. 很多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地大物博的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

C. 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起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华饮食也不例外。

D. 可以预见,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得到世界各国认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 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得到他所希望的全部,比如,他不可能同时拥有春天的繁花和秋天的硕果,不可能同时拥有青年的精力和老年的睿智,不可能同时拥有舞者的鲜花和隐者的清逸。人必须有所放弃。

请依据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作文。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①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推荐理由:(不超过50字)这句古训的意思是:

③这句古训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